原創 劉鋒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 2025年10月31日
![]()
日前,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閉幕,并發布了公報。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學院首席經濟學家劉鋒教授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結合公報中關于綠色發展有關表述,以及我國綠色發展相關政策導向與發展實踐,從戰略定位、政策融合、“雙控”轉型、金融支撐 “十五五”發展重心五大維度,系統闡釋綠色轉型路徑,為“十五五”期間綠色發展提供關鍵思路。
一、綠色發展戰略定位:從“外部補充”到“內生核心”的根本性轉變
四中全會公報對綠色發展的表述調整,成為戰略升級的重要標志。劉鋒指出,公報首次將綠色與智能化結合,這一變化并非偶然,而是長期實踐后對綠色發展規律深度把握的結果,意味著綠色發展在戰略定位上實現深化與升級。
從發展階段來看,“十四五”時期已為綠色轉型奠定基礎,“十五五” 期間的核心任務則是推動綠色發展走向系統化、產業化、智能化,并與經濟核心內容深度綁定。公報明確提出將綠色發展融入實體經濟核心,把綠色轉型納入產業升級路徑,使綠色成為產業本身的構成要素。以零碳產業園為例,綠色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必備前提,綠色轉型不再是與經濟建設相悖的環保任務,而是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
這一定位轉變是戰略思維的關鍵突破。過去綠色發展是經濟增長之外的獨立增量,如今已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唯有通過綠色發展,經濟才能實現長期增長,綠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從“外部補充”徹底轉向“內部共生”。
二、政策融合方向:產業政策與綠色政策的深度協同
綠色發展定位的轉變,預示著未來產業政策與綠色政策將深度融合,核心體現為協同推進的系統性。綠色發展并非單一領域任務,而是涵蓋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系統工程,需多領域、多環節相互支撐。
從實踐層面看,政策融合需解決兩大關鍵問題:一是數據支撐,減排目標的實現必須以精準數據為基礎,若碳排放數據監測不準、統計不全,后續減排政策將無從落地;二是可持續激勵,綠色發展不能依賴 “單一給錢推動” 的模式,資金投入主體需獲得合理回報,單純要求貢獻的模式缺乏可持續性。
未來政策將聚焦綠色轉型、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多目標動態平衡。一方面,產業政策制定將以綠色化為核心前提,制造業升級、服務業轉型、園區建設等領域,綠色將成為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另一方面,綠色政策不再獨立于產業政策,而是嵌入產業發展全流程,形成“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的雙向融合格局,讓綠色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三、“雙控”機制轉型:從能耗雙控到碳排放雙控的精準跨越
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是綠色轉型的重要改革方向。這一轉變的核心內涵是從“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轉向“精準管控碳排放質量”,能更直接、高效地推動能源結構優化,直指碳減排核心目標。
從我國現狀來看,當前仍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約60%的碳排放來自能源領域。盡管我國新增非化石能源裝機容量居全球首位,但清潔能源占比仍不足 20%,遠低于澳大利亞(傳統礦產資源大國)70%的占比,能源轉型壓力顯著,亟需通過“雙控”轉向提升減排精準度。
實現這一轉變,需把握三大關鍵機制:一是科學把控節奏,堅持“先立后破”。傳統能源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避免沖擊能源安全與經濟穩定。以江西為例,其新能源裝機容量已超過傳統能源,但太陽能、風能的不穩定性對儲能、傳輸技術要求極高,導致能效偏低,“十五五” 期間需優先解決新能源穩定性問題,確保傳統能源有序退出與新能源補位的銜接。二是健全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精準減排的前提是 “摸清碳家底”,必須建立統一、科學的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體系(MRV 體系)。只有明確 “誰排碳、排多少、通過何種方式排放”,才能制定針對性減排政策,合理分配補貼資金與投資方向,避免數據不準則減排無據。三是完善碳市場市場化定價機制。碳市場核心是為碳排放權定價,通過市場化手段倒逼企業減排。碳排放越多,企業成本越高,主動減排產生的減排量可轉化為經濟收益。目前我國碳市場僅覆蓋能源行業,2025年新增鋼鐵、水泥和鋁冶煉領域,“十五五”期間需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同時探索碳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完善風險對沖機制,讓市場在碳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四、金融支撐路徑:針對不同主體構建多層次支持體系
綠色轉型的各項任務均需金融體系提供精準支撐,核心是根據不同綠色項目的“風險-收益特征”,創新工具與機制,構建多層次支持體系,具體可從三方面推進:
第一,提供長期低息資金,降低社會資本準入門檻。針對降碳、擴綠等高風險、長周期的重大綠色項目(如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需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先行,通過長期低息資金降低社會資本參與成本與風險,吸引更多市場主體投入綠色領域。
第二,創新專項金融工具,支持高碳行業轉型。近兩年,轉型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等專項工具已在鋼鐵、化工等高碳行業的減排技術改造中發揮作用,未來這類工具力度還需加大。若無專項工具,高碳行業想轉型卻缺資金,減排目標將難以落地。
第三,建立地方綠色擔保基金,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中小企業是綠色轉型的重要主體,但普遍面臨信用不足、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可鼓勵地方在零碳產業園等場景建立綠色擔保基金,為其綠色技術創新提供增信;同時,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激活碳市場的金融功能,探索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幫助企業對沖碳排放風險,實現減排即增效。
五、“十五五”戰略重心:以 “雙碳” 為牽引,聚焦兩大核心方向
公報提到“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十五五” 期末(2030年)正是我國碳達峰目標年,當前及“十五五”期間的很多工作,都是為碳達峰后推進碳中和做準備,“牽引”二字凸顯“雙碳”目標對綠色轉型的核心引領作用。
實現這一目標,需把握積極與穩妥的平衡:“積極”體現在方向與決心上,需緊抓2030年前碳達峰的關鍵窗口期,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綠色技術創新等領域采取堅定行動,保持戰略定力;“穩妥”則體現在節奏與風險防控上,要充分考慮經濟承受力與能源安全底線,科學把控工作節奏,避免運動式推進對產業與經濟造成沖擊。
對于“十五五”綠色轉型的戰略重心,可聚焦兩個方向:一方面聚焦能源革命與產業深化:工作重點從能源結構初步調整轉向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推動傳統化石能源占比降低;同時推動制造業、服務業等各領域深度脫碳,實現全產業鏈綠色轉型。另一方面,強化制度建設與市場機制完善。綠色發展不再僅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事,需統籌完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體系,進一步擴大碳市場、用能權交易市場的覆蓋范圍,打造適配綠色發展的行政體系與市場體系。只有通過制度創新細化各項舉措,才能為綠色轉型提供持久動力,確保經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依據21世紀經濟報道《關于綠色發展,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的三個“加快”意味著什么》編輯整理 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采訪
相關文章: 1. IIGF首席觀點 | 劉鋒:ESG不是道德濾鏡,而是風險管理的進化 2. IIGF首席觀點 | 劉鋒:銀行 ESG 信披的估值影響——從合規到價值創造的轉型之路 3. IIGF首席觀點 | 劉鋒:關于系統性應對美元穩定幣的戰略思考及政策建議 4. IIGF首席觀點 | 劉鋒:穩定幣沖擊下的中國金融安全與人民幣國際化窗口
作者: 劉鋒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