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近日,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付煒研究員的項目通過了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倫理審查,將采用modRNA(修飾信使核糖核酸)增強的間充質干細胞療法,治療嚴重下肢缺血患者。“目前,全球還沒有一款modRNA增強細胞藥物獲批上市,我們團隊在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支持下,力爭實現全球第一。”付煒告訴記者。
合成生物學是一門前沿學科,也是生物制造產業的創新源頭。《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將生物制造這一未來產業列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為推動合成生物學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去年4月揭牌成立。在市科委支持和指導下,這家新型研發機構建立了項目經理人負責的概念驗證機制。創新中心6位項目經理人正在推進10個概念驗證項目,付煒研發的modRNA增強間充質干細胞療法就是其中之一。
助顛覆性技術跨越“死亡之谷”
負責付煒成果概念驗證的項目經理人叫謝俊東,他是細胞生物學專業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據了解,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的6位項目經理人都是名校博士,其專業都與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制造有關。“我們的任務是發現顛覆性技術,助力它們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實現商業化落地。”謝俊東說。
生物制造是用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基材料、用生物技術路線替代傳統化工技術路線的未來產業。它以生命科學研究為基礎,依托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將推動醫藥、化工、農業等傳統產業升級。在綠色低碳成為產業發展主旋律的當下,布局生物制造產業具有戰略意義。
![]()
上海一家生物制造企業的研發人員在調控發酵進程。
根據需求量和單位價值兩個維度,生物制造的終端產品可分為三類:一是市場需求量少、單位價值高的產品,如創新藥;二是市場需求量較大、單位價值較高的產品,如農業和食品行業產品、精細化學品;三是市場需求量大、單位價值低的產品,如大宗化學品和生物能源。基于這一分類,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與浦東張江、上海化工區合作,建立了生物醫藥、高價值分子、大宗生物化學品三大轉化平臺。
謝俊東聚焦生物醫藥領域,正在推進三個概念驗證項目。除了modRNA增強間充質干細胞療法,另外兩個項目來自海外——愛丁堡大學教授大衛·海伊研發的基于多能干細胞誘導的肝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植入嚴重肝病患者體內,緩解肝源緊缺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布萊恩·肯尼迪研發的“衰老時鐘”,可根據體檢數據評估一個人的生物年齡,找到衰老誘發因素并提出干預方案。
“概念驗證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一環。”謝俊東說,項目經理人將用1—2年時間,完成中試工藝放大可行性、產品市場需求真實性、項目融資發展可持續性等驗證工作,為實驗室成果的產業化奠定基礎。
創立“虛擬公司”推進概念驗證
概念驗證需要資金。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付小龍介紹,在市科委支持下,創新中心為每個概念驗證項目提供100多萬元經費,并采用“虛擬公司”資助模式,即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創立一家平臺型公司,再由這家公司出資,用概念驗證經費為每個項目注冊一家企業,以企業為主體開展概念驗證工作。比如,付煒團隊的細胞療法項目公司成立后,謝俊東負責公司運營,付煒擔任公司顧問,兩人聯手推進細胞療法的臨床研究。
為什么稱這些項目公司為“虛擬公司”?謝俊東解釋,因為它們是臨時性實體,沒有啟動市場化融資。如果概念驗證成功,公司將啟動天使輪融資,蛻變成一家真正的科技企業;如果概念驗證失敗,就注銷公司。
這一推進概念驗證的創新模式,既符合市場規律,也有利于控制顛覆性技術轉化帶來的風險。“如果臨床研究失敗,概念驗證資金也花了,科研團隊并不會承擔失敗的責任。這讓科學家沒有顧慮地走上成果轉化道路。”付煒說。
![]()
付煒帶領團隊在實驗室工作。
作為一種顛覆性技術,modRNA增強的間充質干細胞療法有望為下肢缺血患者帶來福音。付煒介紹,他帶領團隊以化學修飾過的堿基為原料,先構建DNA質粒,再利用大腸桿菌進行擴增,經提取、純化后,將DNA體外轉錄為modRNA,然后將modRNA轉染到培養擴增的間充質干細胞里,大幅提高干細胞治療的特異性。在人工智能賦能下,他們研發出一種能促進血管生成的modRNA。把它注射到小鼠體內后,它會逃避天然免疫,產生兩種促進血管生成的蛋白。
去年以來,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的項目經理人團隊排摸了上海高校院所400多位科研人員的成果,并通過創新中心構建的國際合作網絡,與國外機構和科學家聯絡,鎖定了一批顛覆性創新成果。通過創立“虛擬公司”推進概念驗證,每年都可以為上海培育多家有潛力的合成生物企業。
攜手“耐心資本”培育早期項目
上個月,“智藥局”發布的一項統計結果顯示,上海合成生物企業已超過40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城市分別是深圳(26家)和北京(20家)。
付小龍認為,上海在全國領先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原始創新能力強,擁有上海交大、復旦、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所等眾多高校院所;二是產業基礎好,整個長三角區域有發達的生物醫藥等生物制造相關產業;三是國際化優勢,國外企業和科研團隊愿意落戶上海,開拓中國市場;四是資本集聚,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科創中心聯動發展已見成效。
“‘十五五’時期,我國將重點發展生物制造產業,這對合成生物學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項目經理人,我們會積極整合各方資源,為生物制造產業提供更多的創新策源成果。”謝俊東的話語里透著使命感。
也是在上個月,總規模10億元的上海首個生物制造產業基金正式啟動。它由道彤投資和奧浦邁共同發起,采用“C(產業鏈主企業)+VC(專業投資機構)”模式,將奧浦邁作為細胞培養基龍頭企業的產業優勢、道彤在早期醫療與合成生物投資的經驗優勢相結合,推動技術突破和企業成長。經上海國投公司遴選,這個基金已成為上海先導產業母基金的子基金。
![]()
上海首個生物制造產業基金正式啟動。
上海國投公司是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的發起方之一。當一個概念驗證項目驗證成功后,創新中心將與上海國投旗下的上海先導產業基金、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對接,啟動項目公司的市場化融資。與先導產業基金一樣,總規模150億元的未來產業基金也是母基金。在兩大市級母基金的撬動下,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將扮演“耐心資本”角色,投資生物制造產業的早期硬科技項目,形成從概念驗證到產業化的資金支持閉環。
“我們和一些投資基金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在評審概念驗證項目時,除了科學家和產業專家,也請投資專家參與評審,這樣能更準確地評估項目的商業價值。”付小龍告訴記者,投資專家還會向創新中心推薦一些“差一口氣”的項目,分析指出它們的短板。“我們會在概念驗證階段為這些項目補短板,推動它們早日融資成功。”
原標題:《設立“虛擬公司”,上海布局合成生物顛覆性技術項目|跟著項目經理看未來產業》
欄目主編:黃海華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俞陶然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