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杭州六小龍火了。到年底,幾家公司在資本市場都迎來好消息,最新IPO的跡象來自云深處。
11月初,云深處完成股份制改造,名稱正式由“杭州云深處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杭州云深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公司原投資人名單中的朱秋國(云深處科技聯創、CEO)、李超(云深處科技聯創、CTO)以及杭州空見投資管理合伙企業退出,公司董事監事人員也進行了變更。
理論上,有限公司轉變為股份有限公司是企業上市的必要準備。對此,云深處科技相關負責人回應媒體稱,“此次股改更多是因為公司發展需要,完成相應前期準備。”
根據公開信息,云深處已完成7輪融資。最近一次披露是在今年7月,完成了近5億元融資,由達晨財智、國新基金等聯合領投,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前海母基金、央視融媒體基金、富浙基金、華映資本、物產中大投資等機構跟投。
IPO的信號已經釋放出來,我們從行業內了解到的消息是,云深處最新一輪融資的TS已經遠遠超標。投資人搶著入局的邏輯大體是,宇樹之后可能專攻人形機器人,云深處成為機器狗賽道上最值得投資的標的,且云深處在營收上僅次于宇樹,年收入在小幾個億左右。
70后浙大博士,造出一只機器狗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云深處的名字聽上去頗為低調,但在如今的一級市場中,這家公司是無法忽視的存在。
云深處成立于2017年,這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家創業案例。創始人朱秋國博士畢業于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師從褚健教授和熊蓉教授,長期聚焦基于模型控制的足式機器人運動控制研究。2017年,他與浙大實驗室同事李超聯合創辦云深處科技,立志打造具備高動態平衡能力的機器人產品。
公司成立數月后,云深處即推出首款自研四足機器人“絕影”,2018年又推出首個能完成上下樓梯、自主導航和智能交互的四足機器人。目前,云深處的產品線已經包含四足、人形和輪足:
四足側,面向工業場景的“絕影X30”最大負載85kg;面向教育科研的“絕影Lite3”支持AR眼鏡手勢操控,可與大模型結合實現自然交互 ;工業級防水機型“絕影X20”能在復雜環境持續作業。
輪足側,2025年4月發布的“山貓M20”融合輪式高速與足式越障,最大速度2m/s、有效負載15kg,專為應急消防、物流配送等危險地形設計;人形側,2024年已推出實驗室版Dr.01,2025年10月發布的全天候、雙臂負載10kg的工業級新品,瞄準變電站巡檢與消防偵查 。
深耕B端產業多年,云深處的機器人沒有停留在講故事階段,在電力能源、應急消防、安防巡邏、教育科研等多個行業已有應用。2024年,新加坡能源集團招標,為電力巡檢尋找最合適的機器人。波士頓動力等全球領軍企業紛紛參與,最終中標的正是云深處旗下名為“絕影X30”的機器狗。
正是在宇樹和云深處等企業的引領下,國內機器狗行業實現了從無到有。根據GGII(高工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年國內民用機器狗銷量不足0.2萬臺,到2023年已飆升至1.8萬臺,年復合增長率高達94.4%;市場規模從初期的不足億元,擴張至2024年的7.55億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50億元。
今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朱秋國透露,2024年云深處的營收相比2023年增長超過1倍,2025年機器人出貨量將達到1萬臺級別,已進入亞太、中東、歐美等市場。
六小龍密集IPO
除了眾所周知不差錢的深度求索(DeepSeek主體公司),云深處之外,宇樹科技、強腦科技和群核科技今年也相繼在資本市場拿到結果。
自年初在春晚上嶄露頭角之后,宇樹科技一路高歌猛進,儼然成為中國科技新敘事的重要代表。9月,宇樹科技在社媒宣布:“預計將在2025年10月至12月期間向證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請文件,屆時公司的相關運營數據將正式披露。”
事實上,王興興已經在6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透露,公司年度營收已超10億元,這個收入指標在人形和具身的這波企業里,屬于無可置疑的第一梯隊。
盡管早期融資坎坷,在人形機器人成為資本押注的共識之后,宇樹的份額可不是能輕易搶到的。目前的投資者陣容已堪稱豪華,包括順為資本、初心資本、深創投、紅杉中國等一眾知名財務投資人和產業投資方。我聽到的最新消息是,目前宇樹已經照著1000億估值在報。
剛剛拿到千萬美元投資的強腦科技也在今年8月就傳出IPO消息,估值超過13億美元,預計在中國香港或內地啟動IPO。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2月,是國內首個腦機接口領域獨角獸企業,也是首家入選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的中國團隊。今年9月,強腦科技獲得道氏技術2.13億元的投資。11月,三七互娛完成對強腦科技2000萬美元的投資。
更早之前還有群核科技,今年2月就已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成為“六小龍”中第一家啟動上市的企業。這家公司瞄準空間智能賽道,背后集合了IDG資本、紀源資本、赫斯特資本、順為資本、線性資本等知名機構。8月,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群核科技已經實現扭虧為盈,上半年經調整凈利潤達1783萬元。
國資護航,險資加注
如果“杭州六小龍”有共同點,那便是:都曾處在“太早、太難、不確定”的位置上,在長周期的技術路線上默默穿行。在短周期回報和可見增長成為主流判斷時,前沿技術賽道往往被視為“太早”“太難”“不確定”。以“杭州六小龍”所在的機器人、AI、元宇宙、腦科學這些領域為例,研發周期長、投入高、商業化路徑尚未清晰,大多經歷了一段漫長的冬季。
今年在創投圈流傳的一張聊天截圖頗具象征意味:2019年7月,有投資人收到一份“宇樹科技”的商業計劃書后回復,“這個對我們有點太早期了哈。”現在當投資人開始反思“為何沒有投中‘六小龍’”時,這句回復成了最直觀的對照。
國資在六小龍的發展過程中成為關鍵的助推力量。以云深處科技、宇樹科技、強腦科技三家公司背后的“杭州資本”為例,旗下運營著杭州兩大千億級母基金,一只是杭州科創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創;另一只是杭州創新基金,聚焦投強、投大、投產業。
其中,科創基金旗下子基金早在2018年就進入云深處的天使輪,隨后在2019年、2020年持續加注;宇樹科技自2022年以來,科創基金與創新基金的子基金完成了四輪接力式投資;強腦科技從美國波士頓實驗室落地杭州未來科技城,也始于2018年由杭州方面主動上門,隨后兩只基金分別在早期與關鍵階段完成“接力”投資。
在寒冬期選擇加注的,并不只有國資。公開信息顯示,宇樹科技、云深處科技、強腦科技背后,至少出現了38家險資機構的身影。
宇樹科技、云深處科技、強腦科技背后,至少出現了38家險資機構的身影,包括:27家險資間接投資宇樹科技;25家險資間接投資云深處科技;14家險資同時出現在兩家公司股東序列中,如人保壽險、太保壽險、泰康人壽、中國人壽、友邦人壽、中郵保險等;國壽健投亦披露其大健康系列基金已參與強腦科技B輪融資。
險資一向偏好回報可預期的成熟項目,對早期科技創新并不多見。華夏久盈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曉輝近日向媒體表示,“硬科技領域技術迭代快、專業性強,傳統投研團隊深度理解技術路線、判斷產業化前景能力不足,對硬科技的認知存在‘代差’。”隨著險資愿意進入這一領域,一種認知與周期的調整顯現,有望成為推動金融動能高效轉化為科技勢能、產業勢能的重要力量。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