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總第4331期
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王盼
![]()
◎海底撈首家社區店,售賣各類早點、夜宵
海底撈進駐社區,全國首家店
餐飲“第二次社區大戰”拉開帷幕?
社區餐飲,一個傳統、厚重而又“略顯沉寂”的話題,最近,伴隨著海底撈的強勢入局,再一次受到行業關注。
8月底,海底撈正式“殺入”社區。首家店,選址于北京昌平區沙河玖耀里社區。
這個在地圖上,位于北京六環外的“不起眼”的選址,周邊卻聚集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交學院等高校,以及中國石化科學技術研究院,此外,居民密度很大,鞏華家園、豐兆家園等社區環繞,不遠處,還有中海尚湖世家、山水青清莊園這樣的別墅區。客群覆蓋面極為廣泛。
200平米的“最小海底撈”,屋內僅有18張桌子,外擺區域也僅有幾張小桌和5個“泡泡屋”(包間),卻要承擔著早餐、正餐、夜宵、熟食四種功能。早晨賣包子豆漿,中午晚上兩個飯市賣火鍋,夜宵烤串經營到凌晨3點。此外,還有單獨的熟食檔口,酒足飯飽之余,可以順便買點鹵味熟食帶回家。
![]()
中圖為室外包間(泡泡屋)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特色餐飲在社區開店。比如北京三源里開出“行運海鮮食集”(北京首店),有食也在7月開業了第一家社區食堂;深圳新開的社區商業小店“打醬油農場商店”,用十足的煙火氣和原生態的氛圍成為新晉網紅……在小紅書上,#居民樓火鍋重慶 有累計9萬+篇筆記,足以彰顯出消費者對煙火氣、便捷性的追求。
不僅如此,餐飲食材企業也不甘落后:雙匯食品業加速布局社區熟食;千味央廚、思念食品也紛紛掘金社區銷售渠道…
![]()
◎全國各地近期新開出的社區店
![]()
開9家虧6家?
社區餐飲的“興衰反轉”
想要展開說說餐飲“社區店”,那就不得不回顧一下,這條細分賽道前兩年的“速度與激情”。
近年來,在一系列國家政策的鼓勵與支持下,以及行業大佬(南城香、紫光園、超意興)的“風生水起”,再疊加“口罩期”的特殊變化,社區餐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頭部品牌互為掎角之勢,全國餐飲創業者熱烈跟隨。這一賽道,一度成為“行業頂流”,成為餐飲人掘金的必爭之地。
社區餐飲的“第一次大戰”,應該追溯回到2023年。據統計,在最為“風靡”的這一年,全國新注冊的各類“社區食堂”就超過1700家,其中還包含大量名字中不帶“食堂”的社區型餐飲,私廚、小飯桌等模式也開始“野蠻生長”。另有數據顯示,2023年中式社區餐飲行業市場規模增至13658億元,實現快速增長。
![]()
當“悶聲發大財”的社區餐飲被搬到聚光燈下,很快,社區餐飲迎來“扎堆開店潮”,陷入了內卷,快速成為“紅海”。
一些餐飲老板認為,社區店的核心是“社區”,狹隘地以為只要開在居民區就等于做好了社區店。而事實上,消費需求不斷變化、競爭對手激增等,都在加大運營難度。全時段運營也不是簡單的延長經營時間,更是在滿足“高頻消費”的同時,需要完成商業模式的效率升級。
“不是老江湖,沒有個十年八年的品牌積累,很難真正摸頭社區餐飲的道道。”一位餐飲老炮評價。
面對一窩蜂的涌入,就連“快餐坪效之王”南城香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2024年,單店流水下降14%,利潤同比下降35%。原定的“2024年開店60家”,最后卻以新簽約門店23家,關店12家,凈增門店數11家收場……
今年年初,“社區食堂倒閉”一度成為熱點話題,因運營和服務效果不理想,多地出現社區食堂停止經營的情況。有些食堂甚至開業不足兩個月即關門,上百位顧客的預付卡無法退款。
曾經爭相涌入的必爭之地,很快變成了“開店雷區”。
如果說,2023年是社區餐飲“入駐最瘋狂”的一年,那么,經歷了2024年的“沉淀”,2025年,隨著海底撈等餐飲大佬的入局,這條的賽道,恐怕又要進入新的競爭維度。
![]()
逃離商場“無人區”!
煙火氣,依舊是門好生意
為什么社區這塊場域,被再次餐飲大佬們關注?
一個扎心的事實是:商場餐飲式微,大批品牌加速“逃離”。
《2022-2024購物中心開關店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34.9%的購物中心新入駐商鋪少于關店商鋪。另有數據分析,2024年,全國至少有38家商場宣布閉店,其中運營10年以上的占76%,外資百貨如伊勢丹關閉了多家門店。到了今年,閉店潮似乎還在繼續,王府井旗下多家商場、長沙阿波羅商業廣場、大連麥凱樂(西安路店)也相繼閉店……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曾經被商場視為“救命稻草”的餐廳,也在客流的稀疏之下越發艱難。
![]()
◎搜索“商場閉店”
社交平臺出現大量消息
當然,并非所有的商場都有相同命運,那些依然“活得好”的商圈,雖然客流尚可,但租金也是足以讓老板們“喝一壺”的。
中指研究院《2024上半年中國商業地產租金指數研究報告》顯示,2024上半年,百MALL商鋪平均租金高達27.17元/平米/天,同比上漲0.25%。以一個150㎡的商場店為例,一個月的租金就高達12萬多。這只是一個十分保守的數值,事實上,熱門商圈租金高出不止一倍。
一位房地產中介人士透露,在北京朝陽·合生匯購物中心,人氣最旺的商鋪當屬B1和B2兩層,這兩個樓層恰好是網紅小吃店最為密集的區域。該區域的商鋪可謂“一鋪難求”——“2024年租金大約在每平方米2000元,僅僅過了一年時間,到了2025年年初,租金就已經飆升至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小吃店的商鋪仍然是供不應求。”
高租金+客流碎片化,讓購物中心餐飲迎來新一輪的“大逃亡”。
“目前普遍現象是,商場高昂的租金匹配不了對應的客流。”一位餐飲人吐槽。“持續十幾年的房地產熱推高了房價和房租,過去這些成本都轉嫁在消費者頭上。而如今經濟下行、消費疲軟,有錢人消費都開始減少了,更別提那些工作不穩定且對未來迷茫的中青年打工的消費者了。這就像一個死循環,最終,愿意為場租買單的餐飲消費者也會變少。”
不僅如此,在商場開店,還有一些“隱形的束縛”。南城香汪國玉曾公開表示過,相比開在社區店,商場店也許更賺錢,選址、管理也更加容易。但商場和入駐品牌的關系并不平等。租期一到,品牌就有被商場換走的風險,“店并沒有創造自己的價值,永遠寄生在商場身上。”社區店雖然難做,但能夠經營常客群體,扎根一個地方,長久生存下去。
可見,商業邏輯就像一個“輪回”。逃離商場的餐飲人,又把目光投向了社區。
![]()
社區≠低價!
競爭“規則”在悄然改變
餐飲老板內參創始人秦朝評論:社區是餐飲“森林里”,準入的最低門檻,也是叢林競爭最直觀的前線。隨著頭部快餐巨頭紛紛布局,這道最低門檻被沖破并重新抬升,餐飲“專業時代”殘酷降臨。
和之前那批餐飲爭相涌入社區的“浪潮”不同,這一次,頭部品牌進駐社區,似乎有了更多的深思熟慮。
與之相呼應的,是社區消費環境和競爭規則的變化。
首先,是社區餐飲“消費氛圍”已然成熟。
曾經,社區餐飲的“代言人”就是各種夫妻老婆店,這些盤踞在小區周邊的小小餐廳,以量大實惠、熱情好客立足,沒有什么品牌,門頭上只有品類名字。放眼望去,“黃燜雞米飯”“沙縣小吃”“安徽板面”“云南米線”組成了社區餐飲的“初代模型”。
而南城香、紫光園、超意興、紅功夫等連鎖品牌的強勢扎根,讓社區消費有了新的活力,也把社區周邊的消費氛圍提高到另一個維度。社區餐飲正從傳統的老年食堂,向全齡化、多元化、市場化方向轉型,成為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年輕人,也愿意放下背包,穿著拖鞋去樓下吃點更有品牌感的晚餐。
![]()
◎海底撈社區店的早餐菜單
其次,從商場“撤退”回社區的消費者,愿意為了家門口的品質買單。
消費并沒有消失,而是發生了遷徙。
那些不再去商場覓食的年輕人,依然有聚會的需求,只不過,約見的地點,開始逐漸向社區轉移。社區餐飲也不只是19塊9的“快餐主戰場”,海底撈等頭部品牌的進駐,會全面拔高社區餐飲的客單價,其背后反饋的是消費戰線的悄然轉移。
第三,是“時間,比錢更值錢”。
這個觀點來自麥肯錫最新發布的《2025年全球消費者狀況》,報告中提到,消費者更加注重“及時滿足”和“便利性”。換句話說,品牌能夠幫助消費者節省時間,消費者就更愿意用腳投票。
這不是顧客變懶了,而是算賬的邏輯變了。試想,驅車去五公里之外的商場里吃一頓海底撈,還要為了停車、等位等事情操心,和就在樓下吃到同樣一頓海底撈(甚至產品線更豐富)相比,顧客會更愿意選擇哪家?
第四,是社區人口結構的變化。這是比“消費”更加深層的原因。
最近,北京市平谷區統計局發布了公報,揭曉了北京16區2024年的常住人口數據。從2015-2024這十年間,北京城六區常住人口規模下降204.3萬,而外圍增加了181.6萬。
“新中產聚焦五環外”背后,有著年輕一代對生活的全新考量,比如房價,比如交通的便利性,比如生活成本的優勢,比如“自由職業”帶來的更加自由的選擇……總而言之,一場靜悄悄的“城市重塑”正在上演。
![]()
這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商業選址的重塑。以往,“店開在郊區”是一種“農村包圍城市”的創業策略,而如今,新中產涌向郊區,尚未飆升的房租和相對富裕的優質鋪面,成為不少餐飲瞄向“潛力股社區”的重要原因。
成都笨姐居民樓火鍋,將固定房租成本轉化為了動態流量成本。創始人杰哥分享到:“正街3萬元/月的房租,偏址的租金可壓縮至1.5萬元以下,省下的成本可以用于打造產品、線上引流。”
![]()
![]()
社區“高地”,未來可期
任何場域的餐飲,都會經歷類似的周期。
從藍海掘金到紅海廝殺,進入激烈的優勝劣汰,從瘋狂進駐到大量撤退,再迎來“大佬”抄底……社區餐飲,就在這樣的周期中重塑、升級,愈發成熟。
消費者期待在變化,社區的新格局也在變化。未來,社區餐飲大概會走向更加豐富和多元的狀態。既有原始的夫妻老婆店,依靠親民的風格和煙火氣長存;也有南城香這類快餐連鎖頭部,用更穩定的出品、更標準化的呈現給予居民效率和穩定;還有“笨姐居民樓火鍋”這種原本就誕生于社區、深耕“鄰里”的品牌,逐漸熬成社區餐飲的“細分場域專家”;最后就是海底撈這種大佬的全新“下凡”,會給社區餐飲生態帶來更多價值解讀。
在連鎖經營進入精細化階段的今天,快,不再是唯一指標,穩定才是更長久的生存力。
社區,正是見證這種生存力的最好場域。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