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時代周報 作者:黃嘉祥
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正站在一個關鍵的節點上。
“2025年是平安成立37年來危機感最強、戰略推進最深入、服務升級力度最大的一年。”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公司2025年中期報告中說。
8月27日,中國平安舉行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馬明哲攜一眾高管出席。在會上,平安高管回應了投資策略、壽險改革、“AI in all”戰略等市場關切問題。
上半年,中國平安交出一份“特殊”的成績單,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777.32億元,同比增長3.7%;歸母凈利潤680.47億元,同比下降8.8%。對于凈利潤下滑,平安高管解釋,主要受并表平安好醫生、發行可轉債、600億元股票投資浮盈不計入利潤表等因素影響。
“整體經營保持穩健,彰顯發展韌性與創新動力。”這是馬明哲對半年報的評價。歷經6年深耕,由他親自掛帥的壽險改革正進入紅利收獲期。上半年,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NBV)同比大增39.8%。
“在較高基數基礎上,壽險新業務價值連續兩年保持高速增長,實屬不易。”業績會結束后,中國平安聯席CEO郭曉濤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壽險改革幾年后,多渠道策略、“產品+服務”、AI賦能的三重紅利正在釋放,成為平安近期業績持續高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公司對壽險業務全年的發展充滿信心,對新業務價值的持續增長充滿信心。
郭曉濤于2023年9月出任中國平安的聯席首席執行官、副總經理,負責主導平安“醫療養老”戰略及金融賦能業務相關戰略,同時分管保險事業群及相關成員公司。他對時代周報記者說,現在,金融行業尤其是壽險行業逐步進入到同質化競爭階段,“得服務者得天下”,只有增值服務才能構建真正的差異化優勢,拿下更多市場份額。平安通過布局綜合金融和醫療養老兩個賽道,為客戶提供醫療養老等差異化服務,并賦能金融主業。
![]()
中國平安聯席CEO郭曉濤 圖源:受訪者供圖
醫療養老的“四到+六最”
面對金融行業同質化競爭,萬億巨頭中國平安持續打造差異化優勢。
“綜合金融和醫療養老,是兩個規模大、增長高、協同性高的賽道,兩個賽道都超過20萬億,尤其是醫療養老,會成為我們進入長壽社會、銀發經濟時代的核心服務”郭曉濤說,在金融行業競爭逐步進入存量化、同質化的階段,“得服務者得天下”,平安通過醫療、養老等服務,可以有效地解決客戶的核心痛點,從而打造平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郭曉濤用“四到”和“六最”來總結平安的醫養服務體系。“四到”包括:“到線”指通過家庭醫生、養老管家提供在線健康咨詢、疾病管理、慢病管理等服務;“到店”指依托線下醫療網絡、體檢網絡、健康管理網絡,為客戶提供就近便捷服務;“到家”是將醫療檢測等服務送上門;“到企”指深入企業為員工定制健康管理服務,拓展B端服務場景。
郭曉濤介紹道,“四到”服務體系旨在實現“六最”目標:讓客戶找到最合適的醫生、選擇最合適的醫院、用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采用最適合的藥物或藥械、安排最適合的時間、獲得最滿意的客戶體驗和治療效果。
![]()
馬明哲攜高管出席業績會。圖源:中國平安
中國平安推進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想要達到的效果是“三高”+“三促”。
郭曉濤解釋道,中國平安客戶數近2.47億,希望通過綜合金融服務實現“高價值、高成長、高留存”,持續提升平安的高價值客戶占比,今年上半年已增長120萬;平安成長客戶(30—45歲)數達1.2億,隨著年齡增長,這些客戶會為公司帶來持續的增長動力;此外,平安的客戶留存率超過90%。
所謂“三促”,平安希望通過醫療健康養老服務,能夠賦能主業,促銷售、促躍遷、促留存。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在平安近2.47億的個人客戶中,有近63%的客戶同時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提供的服務權益。2025年上半年,平安實現健康險保費收入近870億元,其中醫療險保費收入超410億元,同比增長3.3%。2025年上半年,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權益的客戶覆蓋壽險新業務價值占比近七成。
郭曉濤透露,平安壽險代理人有70%的新單新業務價值,是由醫療健康養老增值服務帶來的,每一單的件均(平均金額)提高3.5倍,有效促進了銷售;平安95%的績優代理人,是通過銷售醫療健康養老的增值服務保單,實現逐級往上躍遷;現在有醫療養老服務保單的繼續率超過99%。
郭曉濤表示,通過實現“三高+三促”的效果,公司看到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這兩個賽道的廣闊發展空間,能夠給平安持續帶來競爭優勢和業績推動動力。
壽險改革迎來收獲期
自2019年11月啟動至今,平安壽險改革歷經6年,進入了紅利收獲期。
今年上半年,平安的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延續增長態勢,同比增長近四成,達223.35億元;新業務價值率(按標準保費)同比上升9.0個百分點;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17.0%,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21.6%;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168.6%。
在郭曉濤看來,低利率環境下,壽險已進入黃金發展期,成為中產階級財富配置的壓艙石。壽險經過“產品+渠道”的改革,開始釋放多渠道策略、“產品+服務”、AI賦能三重改革紅利,驅動業務增長。
改革后,平安壽險從單一的代理人渠道,拓展至銀保渠道、社區金融渠道等多元渠道。郭曉濤說,2025年上半年,非代理人渠道的新業務價值占比超過36%,比去年增長了15個百分點;銀保渠道實現了“爆發式增長”,社區網格渠道增速超160%。
![]()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推進實施“報行合一”、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推動個人代理渠道轉型升級。
郭曉濤認為,“報行合一”政策有利于行業穩健發展,平安積極擁抱、堅決落實。今年一季度,雖然對個險渠道產生了暫時的負面影響,個險代理人收入有所下滑,但二季度已經回升,預計下半年持續優化,向著更好、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至于個人營銷體制改革,郭曉濤表示,這對行業發展同樣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平安積極擁抱、堅決落實相關要求。平安內部在幾年前就推行壽險改革,與監管方向一致。希望實現代理人的分層分級管理,能夠讓客戶、代理人、產品和服務進行有效地匹配,從而持續提高代理人隊伍的素質、產能、收入。
“我們期待增長勢頭能夠持續,代理人隊伍在做優、增優、育優,在個人單兵作戰+團隊拓展能力的基礎上,相信代理人隊伍的品質和業務的增速能夠繼續保持。”郭曉濤表示,平安銀行渠道有強勁發展,仍在持續開拓其他銀行渠道的階段,預計銀保渠道全年能夠保持相對高速增長;同時,預計社區金融渠道在2027年成為增長的核心動力之一。
“通過多渠道輪動協同,共推業務增長,因此對壽險業務全年保持增長有非常強的信心。”郭曉濤說。
在“產品+服務”改革紅利方面,郭曉濤介紹,平安通過“保險+醫療”“保險+健康”“保險+養老”這樣的增值服務,有效驅動客戶購買壽險產品,給公司提供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AI賦能也是改革紅利之一。過去幾年,平安持續投入資源去打造銷售隊伍的AI銷售輔助工具,利用數據分析,持續提升銷售隊伍的獲客、營銷、轉化效率。
郭曉濤強調,平安在AI方面推行“五智”戰略,包括智能化營銷、智能化服務、智能化運營、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經營,核心邏輯是“AI in All”,用AI把整個金融和醫療養老的價值鏈從頭到尾全部做一遍。
新能源車險首度承保盈利
平安產險綜合成本率(COR)明顯改善,也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上半年,平安產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718.57億元,同比增長7.1%;保險服務收入1656.61億元,同比增長2.3%;整體綜合成本率95.2%,同比優化2.6個百分點,主要得益于車險深化“報行合一”改革,持續推進費用精細化管理、優化費用投入。
在充分競爭的產險市場,COR優化的“含金量”十足。中國平安總經理謝永林在業績會上表示,車險業務通過科技賦能,三年的運營成本下降了一個百分點,這是很難的。比如每年車險保費2000多億,COR下降一個百分點,就能帶來20多億元的利潤。這個數字的背后,是平安通過科技能力持續創新改造運營流程、提高效率、提升定價能力,綜合施策產生的結果。
財報顯示,上半年,平安產險實現凈利潤100.56億元,較去年同期99.54億元同比提升1.0%。
當下,新能源車險市場成為各家險企重點發力方向,但承保虧損問題也困擾著險企。上半年,平安產險的新能源車險首次實現了承保盈利。
2025年上半年,平安產險實現承保新能源車575萬輛,同比增長49.3%,新能源車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17億元,同比增長46.2%,市場份額27.6%,為新能源車主提供了21萬億元風險保障;同時實現當期新能源車險業務承保盈利,成本呈可持續優化趨勢。
郭曉濤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平安新能源車險高速增長并實現承保盈利,主要是通過優質客戶服務、持續優化成本、費用精細化管理三大方面實現的。平安提升客戶服務體驗與留存,客戶留存的時間越長,公司對客戶了解得就越多,就能夠采取一系列措施,幫助客戶預防車輛事故,從而減少賠付成本。
在持續推動成本優化方面,郭曉濤介紹,在承保之前,深化承保模型,在中間聚焦風險減量服務,進一步優化客戶體驗,如推出新能源車駕駛安全教育、駕駛培訓。同時,在服務端,汽車零配件、服務廠商建立起優質的售后服務體系,能夠完善平安的理賠標準,從而降低公司的服務成本。
郭曉濤表示,平安堅決落實監管推動的“報行合一”,同時通過科技和AI賦能,優化銷售、理賠、運營、作業等費用,完善反欺詐體系,從而實現費用精細化管理。這三個方向共同發力,提升了新能源車險板塊的服務體驗,又能實現承保盈利。
強化資產負債匹配
今年以來,中國平安頻繁“舉牌”多只銀行股H股,甚至時隔多年舉牌保險同業——中國太保,其資產配置策略備受市場關注。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超6.20萬億元,較年初增長8.2%。2025年上半年,公司保險資金投資組合實現非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3.1%,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按投資品種來看,截至6月末,中國平安持有股票賬面值為6492.94億元,較2024年末的4373.79億元有明顯增長。
![]()
郭曉濤表示,中國平安投資同業公司和其他金融行業公司主要會堅持“三可”原則,即經營可靠、增長可期、分紅可持續。
“平安投資策略并非孤立的,而是公司資產匹配的核心環節,要做到與負債端匹配。”郭曉濤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平安投資策略有五個匹配,包括久期的匹配、成本的匹配、現金流的匹配、收益率的匹配以及監管要求的匹配,才能有效地讓投資端與債端聯動,從而產生息差收益,這是平安要關注實現的核心目標。
“作為耐心資本、長期資本,平安會適度加大權益配置,主要圍繞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成長股、高分紅的價值股。”謝永林說。
在負債端,平安持續從傳統險向分紅險轉型,努力降低負債成本。郭曉濤介紹,今年上半年平安的分紅險占個險比例在40%左右。預定利率的下調,雖然會讓產品回報率看起來沒有那么高了,但是平安的分紅險結算利率仍具市場競爭力,這來源于資產端有效配置。
平安的資產配置,13%在權益類、65%在OCI(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股票投資)。在郭曉濤看來,這一系列資產配置可以幫助平安有效提高投資收益率,在負債成本和投資收益之間產生一個好的利差。平安的資負匹配、投資回報做得好,就能讓分紅險產品產生足夠強的競爭力,抵消預定利率下滑的影響。疊加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構建產品差異化優勢。
在低利率時代,保險業面臨利差損風險挑戰,從“利差依賴”向“三差平衡”轉型至關重要。利差、死差、費差是壽險公司的核心利潤來源。
郭曉濤強調,對平安來講,既沒有費差,也沒有利差,也沒有死差風險,“三差”對平安都是正貢獻。平安通過改革提高NBEV、投資回報收益率、新業務價值率,降低費用率、賠付率,通過科技和AI賦能,真正實現“三提兩降”;同時,加強資產負債的匹配,平衡客戶、公司與隊伍三方利益,從而實現“三差”均呈正貢獻,達到長期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平安提高分紅率的底氣所在。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