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下滑與輿情危機的雙重壓力,正在考驗火鍋龍頭海底撈(06862.HK)。
近日,海底撈發布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207.03億元,同比下降3.66%;集團核心經營利潤24.08億元,同比下降13.96%;歸母凈利潤17.59億元,同比下降13.72%。
這是自2022年中期受疫情沖擊后,海底撈時隔三年再度出現營收與凈利同步下滑的情況。
海底撈并未回避業績下滑問題,其在財報中坦言,上半年餐飲市場面臨競爭加劇、消費需求迭代的復雜環境。同時指出利潤下降受翻臺率下降,產品、場景等創新模式方面的初期調整影響。
海底撈管理層也在財報中反思:“這一階段業績下滑反映出管理層在管理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作為管理層,我們將繼續努力并進行改善。”
![]()
左宇 攝
翻臺率降至3.8次
海底撈最核心的業務依然是火鍋餐廳。
截至2025年6月,其經營1363家海底撈餐廳,其中自營餐廳中國大陸地區1299家,港澳臺地區23家,另有加盟餐廳41家。
而去年底,海底撈餐廳數量為1368家,半年時間減少5家。這一變化源于公司持續推進的門店網絡優化:上半年新開25家自營餐廳、3家加盟餐廳;同時繼續落實“啄木鳥計劃”,主動關停了一些經營表現不達預期、增長潛力不足的餐廳,另有部分餐廳因其他商業原因停止營業,共關閉33家餐廳。
報告期內,受餐飲市場競爭加劇,顧客消費需求變化等影響,海底撈餐廳運營效率正在下滑。
2025年上半年,自營海底撈餐廳整體翻臺率3.8次/天,去年同期為4.2次/天;海底撈餐廳接待顧客總數1.9億人次,去年同期為超過2億人次。不過,連續下滑的顧客人均消費呈現小幅回升態勢,從97.4元微升至97.9元。
種種變化體現到收入端:上半年,海底撈餐廳經營收入185.8億元,同比下降9%,占總收入的比重從95%降至89.8%,核心業務的收入貢獻度減弱。
為了改善餐廳經營、吸引消費者進店,海底撈近期開始對現有門店按照不同的場景和主題進行改造升級。截至期末,已改造了近30家夜場主題門店以及超50家鮮切主題門店,管理層表示改造后門店的翻臺率有所上升。
![]()
(海底撈海外門店) 孫婉秋 攝
與堂食業務的落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賣業務增長近六成。
上半年,外賣業務收入從去年同期的5.81億元增長59.6%至9.28億元,占總收入的比重提升至4.5%,主要得益于“下飯菜”一人食精品快餐業務的快速增長。數據顯示,“下飯菜”業務貢獻了超55%的外賣收入,并呈增長趨勢;拌飯、自制飲料等外賣新品類也在測試過程中。
據了解,海底撈“下飯菜”是海底撈借助現有的門店資源,在外賣平臺上開出的“分身”,定位為海底撈旗下快餐,通過火鍋菜搭配飯的組合,用高頻、低客單價的“快餐”模式挑戰傳統火鍋。這種模式不設堂食,接到外賣訂單后,會在海底撈火鍋店的后廚統一制作。
目前,在激烈的外賣價格戰下,疊加平臺優惠后,一頓下飯火鍋菜的價格可低至20元,具備較強的性價比競爭力。
第二曲線未成型
火鍋主業低迷,海底撈也在尋求更多增量。
去年6月茍軼群出任海底撈CEO后,8月公司便推出“紅石榴計劃”,意在鼓勵孵化和發展更多的餐飲新品牌。截至2025年6月,公司共運營14個餐飲新品牌,合計126家餐廳,去年底為11個餐飲品牌、74家餐廳。
其中,“焰請烤肉鋪子”是目前聲量最大的新品牌,上半年新開46家,截至期末共運營70家,在新品牌中占比過半。有數據顯示,該品牌收入規模達到2億元。
依托新品牌的擴張,上半年海底撈其他餐廳業務經營共實現收入5.97億元,在去年低基數的基礎上同比大增227%,成為公司增長最快的業務板塊。
不過,從收入占比來看,外賣業務(4.5%)及其他餐廳經營(2.9%)的合計占比仍不足8%,尚未形成足夠的規模效應以抵消火鍋主業的收入降幅,導致上半年海底撈整體營收仍處于下滑區間。
與此同時,各項成本開支的剛性壓力也未明顯緩解。上半年,海底撈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占收入比重從去年同期的39%增至39.8%,員工成本占比增至33.8%,租金及相關開支同比增長2.5%,成本端的壓力進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最終導致期內溢利同比下降13.7%。
業績承壓的敏感時期,海底撈又遭遇了輿情危機。
近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網友發布視頻稱,其通過外賣平臺在當地海底撈火鍋(五塔寺小學店)下單后,收到客服帶有侮辱性詞匯的回復。該事件迅速在社交平臺發酵,對海底撈品牌形象造成沖擊。
對此,海底撈方面迅速回應,稱已啟動專項調查并對其中可能涉及的問題進行報警處理,表態“將徹查全貌,對任何涉嫌違規操作、損害顧客權益的行為,堅決追究相關責任包括法律責任”。
目前,事件最終定性及后續對業績的影響仍有待觀察。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