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滴滴占據中國網約車市場半壁江山的格局下,曹操出行這個名字,代表了另一種可能。背靠吉利控股,以B2C自營模式起家,曹操出行在巨頭陰影下頑強生長,曹操出行2024年營收為146.57億元,同比增長37.4%,毛利率提升至8.1%,業務覆蓋中國136個城市。然而緊隨其后的,是高達26.8億元的凈虧損。盡管相比2023年的31.5億虧損有所收窄,但這份虧損依然沉重刺眼。
作為脫胎于吉利控股集團的出行平臺,曹操出行的戰略選擇天然帶有B端基因。2024年,曹操出行顯著加大了對企業級服務的傾斜力度。然而,B端市場同樣強敵環伺,且對服務深度、響應速度及資源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曹操出行這步險棋成效幾何,尚需市場更嚴苛的檢驗。
在規模為王、盈利艱難的網約車行業迷局中,曹操出行能否真正走通一條可持續的成長路徑?其重注押寶的B端戰略,是破局妙手,還是無奈之下的資源分散?當資本耐心逐漸消磨,市場增量空間遭遇瓶頸,曹操出行的未來究竟是持續投入等待曙光,還是被迫收縮陷入困頓?
草根逆襲的B2樣本
當滴滴以C2C模式席卷全國時,曹操用清一色的帝豪EV打開綠色專車市場;當行業深陷安全信任危機時,它以統一培訓、統一車輛、統一管理的B2C模式建立安全口碑;當對手沉迷補貼大戰時,它悄然綁定吉利集團資源,將車服一體打造成效率武器。這場看似重資產的豪賭,實則是錯位競爭的精密計算。
其一:背靠吉利的全產業鏈協同優勢。
曹操的核心壁壘,深植于吉利集團的血液之中。車輛采購端,依托吉利新能源車型規模化優勢,單車成本較外部采購低約15%;維保體系上,共享吉利全國超1000家服務站,單次保養成本下降30%;金融支持層面,吉利金融提供低成本運營貸,資金成本優化2-3個百分點。這種造車-出行-金融的閉環,使曹操在車輛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具備對手難以復制的效率縱深。
其二:B2C模式的安全合規護城河。
在滴滴安全事件頻發的2019-2021年,曹操以自營車輛+全職司機的強管控模式,快速占領中高端商旅用戶心智。其司機需接受72小時封閉培訓,車輛每日強制消毒質檢,車內標配一鍵報警與行程分享功能。據交通運輸部2023年服務測評,曹操億公里投訴率僅0.12次,為行業平均值的1/3。在政策持續收緊的背景下,合規運力已成稀缺資源曹操在一線城市合規車輛占比超95%,而聚合平臺不足70%,這為其守住高端市場提供政策籌碼。
其三:吉利生態的特權沙盒
曹操的真正殺招,在于它背靠的是一座汽車帝國的全息實驗室。企業出行、長短租車、代駕服務這些看似分散的業務,實則是吉利驗證車服一體模式的先遣部隊。當互聯網平臺從零構建場景時,曹操直接調用吉利的企業客戶池、4S店服務網絡、金融工具庫進行生態嫁接。別人燒錢培育市場,曹操用吉利的現成資源澆灌業務,這種生在羅馬的特權,使其在細分場景的卡位戰中快出對手一個身位。
機遇背后的荊棘之路
背靠吉利控股集團這棵大樹,曹操出行發力企業級服務(B端)的戰略選擇,看似是一條充滿協同效應的捷徑。2024年,其B端業務收入占比快速提升至約35%,成為財報中最亮眼的增長點。吉利體系龐大的員工通勤需求、遍布全國的經銷商網絡試駕與客戶接送服務、以及關聯企業頻繁的商務出行需要,為曹操出行提供了穩定且可觀的初期業務來源。
當市場鼓吹其背靠吉利的B2C模式顛覆傳統網約車時,卻刻意回避一個殘酷真相,所謂車企基因優勢,不過是把制造業的重資產枷鎖,套在了互聯網出行這匹輕裝快馬的身上。這種模式的底色并非創新突圍,而是資源依賴型企業的路徑復刻:用母公司的整車產能消化庫存,用地方政府的政策紅利置換運力指標,用加盟司機的血汗支撐直營體系的虛假繁榮。從誕生之日起,曹操就注定無法成為真正的出行新勢力,它只是吉利集團在電動化焦慮下,倉促拋出的又一件貼牌代工品。
B2C模式在出行領域絕非護城河,而是吞噬現金流的無底洞。當滴滴用算法調度千萬社會車輛、高德以聚合平臺輕裝收割流量時,曹操卻沉迷于自購車輛、自聘司機的陳舊劇本。這與其說是戰略定力,不如說是傳統車企對失控運力的病態恐懼,他們寧愿承受天文數字的折舊成本與人力負擔,也要死死攥住那把早已生銹的管理權鑰匙。
更致命的幻覺在于對供應鏈優勢的自我陶醉。當曹操高管炫耀70%車輛采購自吉利體系時,實則在坦白其生態的封閉與脆弱。深度綁定母公司的代價,是失去對市場變化的敏感觸覺與快速迭代能力。這種近親繁殖的供應鏈,表面壓縮了采購成本,實則扼殺了創新基因。
以生態之名重筑防線
當重資產的鐐銬與價格戰的絞索越收越緊,修修補補的優化不過是飲鴆止渴。要撕開生路,唯有以手術刀般的決絕,剖開自身商業模式的病灶,完成一場從負重蠻牛到敏捷獵豹的基因突變。重資產模式,曾是曹操高舉的盾牌,如今已成勒進血肉的枷鎖。在行業野蠻生長的草莽年代,自營車輛與合規司機構筑的安全壁壘,確為曹操贏得口碑與政策護身符。但當硝煙散盡、監管落槌,全行業被迫穿上合規的緊身衣時,曹操的重裝鎧甲瞬間淪為致命負擔。
網約車的規模效應,在自營模式下是偽命題。每新增一輛車、一名司機,伴隨的不是邊際成本遞減,而是管理鏈條的幾何級臃腫和剛性支出的疊加。曹操必須清醒:規模不等于壁壘,負重奔跑的巨人終將被輕裝的狼群撕碎。真正的出路在于價值密度而非數量堆積,砍掉非核心、低毛利的出血點,將有限的自營資源濃縮為高端專車、企業服務等高附加值領域的精兵。
而最大的沉沒成本,恰是其最被低估的資產:十年打磨的車輛管理體系、司機培訓標準、安全監控技術。若死守自有車隊的執念,這些能力終將被成本壓垮。但若以開放姿態,將其轉化為賦能行業的合規操作系統,為第三方運力提供認證、培訓、監管SaaS服務則枷鎖可變鑰匙,重負可化階梯。合規不該是曹操的墓志銘,而應成為其收割行業升級紅利的鐮刀。
曹操出行能否從燒錢換規模的舊夢中醒來,真正擁抱一場深刻的效率革命?能否將吉利的產業背景從輸血源轉化為獨一無二的生態護城河?這考驗著曹操管理層的戰略定力與執行力。出行行業的下半場,勝負手早已不是誰的車更舒適,而是誰的技術能穿透產業邊界,誰的生態能吸附社會資源,誰的規則能定義未來城市圖景。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