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朋友圈被兩張圖片刷屏了,一張是人山人海的售樓部,一張是排隊等待看房的客戶。
看到這兩張圖,可能很多人都會有“人氣是真是假?”“樓市回暖了?”“為什么這個樓盤這么火”等等問題,我們來聊一聊。


單從圖片上看,與此前一些樓盤發布的著裝統一、實為中介集中踩盤的“人氣圖”相比,這兩張圖上客戶年齡不一、著裝不一、男女比例正常,符合正常客戶特征。
班長也通過多個渠道確認了真實性,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案場不大,接待能力有限,但現場確實人氣爆棚,看房客戶絡繹不絕。不過這種排隊看房的樓盤還是個別現象,并不能代表整體市場回暖。

濱投嘉璽,也就是圖片中的樓盤,人氣暴漲是在公布備案價和優惠政策以后。以10號樓為例,起步單價1.6萬,116戶型起步總價188萬,中高樓層240萬左右,143戶型最高300萬左右。
這個備案價的基礎上,濱投在常規優惠之外,還給予了中專5萬、大專10萬、普通本科15萬、 211本科20萬、985本科或碩士研究生25萬、博士研究生30萬的人才補貼,補貼完單價最低1.3萬+,突破想象。
而且嘉璽還是新計容樓盤,如116平戶型相當于前期132平,折算下來單價更低,自然讓眾多買房人心動不已。更何況項目位于包河主城二環內,地理位置佳、路網發達、配套成熟的同時,還是老城最稀缺的品質新房。
所以,以濱投嘉璽的首開戶型段、價格、地段和產品,火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背后也折射出合肥“輕量化改善市場”的空白。


近幾年,合肥的新房市場發生了諸多變化,尤其是品質升級和大戶型井噴式爆發最為顯著。一時間,仿佛市場上只剩下了一個聲音:大戶型改善。
小戶型沒有市場了嗎?
顯然并不是,購買力結構是金字塔型,以大戶型改善為主的市場必然不能持久。當下市場也證明了這點,改善需求在集中爆發后,已經后繼乏力,新房市場被壓抑的“小戶型”需求,開始展現出驚人活力。

其實,小戶型一直以來都是成交主力,上圖是班長整理的2013年到2024年合肥新房市場成交戶型分布。
從圖中可以看到,2015年之前,新房成交以70到100平的兩房和三房為主。2016年之后,兩房開始退出市場,90到110平的三房成為成交主力,2018年最高占比達42%,之后雖然有所下滑,2023年-2024年依然有31-32%的占比。
這里大家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近年新房市場供應和成交之間有明顯溫差。
2020年以后,在合肥新房市場的供應端,改善戶型占比明顯增加,尤其23-24年,140-160平以上戶型為主的大平層項目集中涌現,一時間遍地“改善”,但這兩年新房成交主力竟然還是90到110平的小戶型。

可見,新房供應結構發生變化后,市場上的購買力是無法與之相匹配的,尤其在置換鏈條沒有打通的情況下。
用直白的話來說,高凈值家庭畢竟是少數,大多數購房者還是普通人,總價相對較低的三房是性價比最高的,既可以滿足大多數家庭的居住需求,首付和月供壓力也不會太大。

不過,如今新房的品質,在經過競品質、數輪品質內卷后,當下新房大門、外立面、會所、架空層、綠化、公區和車庫等全面升級,綜合品質已經十分優異,和絕大多數二手房相比,都是斷代領先。
如此,與同地段的二手房相比,新房注定要存在一定溢價,做不了以價為先的剛需盤,即便是“小戶型”,嚴格來說也是屬于改善的范疇,只不過屬于小戶型改善,或者說是“輕量化改善”。
與大戶型改善不同,小戶型改善的本質是“精準升級”,在有限面積內做精準加法,犧牲部分奢侈性,換取功能性與品質的平衡,實現“花更少錢,住得更舒服”。

這也是市場的一個空白,當前不乏大戶型高品質新房,也不乏低總價的小三房,但“輕量化改善”戶型在近年大戶型主導的市場下,是一直被忽視的需求。
現在大戶型遇冷的趨勢越發明顯,近期上市小戶型新房的去化情況又大多表現優異,接下來“小戶型”的供應量大概率會顯著提升了。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