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樓市透視鏡》的對話中,地產大佬孟曉蘇再次扮演了死多頭。
他認為:“我國房地產行業仍具有巨大發展潛力與空間,盡管近期房價呈現下跌態勢,但從全球范圍和長期視角來看,房價總體呈現上漲趨勢。”
問題是長期的視角有多長?
從長期的視角看人類有機會實現共產主義,但這不是這一代人的議題,樓市今年就要企穩,如果做不到,經濟就不可能真正復蘇,什么數據都不用看。
孟曉蘇2020在博鰲房地產論壇上有個樓市三期說:短期看供求、中期看地價、長期看發鈔。這是一個很正確的道理,不過他的結論完全錯了。

2018年萬科已經喊出了“活下去”的口號,2019年恒大要求降價到七折,滿滿的危機感,但孟總卻判斷“供不應求矛盾突出”,供求定義漲跌沒毛病,有毛病的是怎么會得出“供不應求”的結論,確切地說,樓市不是供不應求,而是天文數字的供過于求,存量面積要待建面積127萬億平米,按2024年全年的銷售面積不到10億平計,十年年內不用再蓋房。那么,孟總三論應該做一個修正,不是短期看供求,應該是中期看供求。
再說地價,這的確很重要,是獨特的視角。因為決定樓市的主要是地價,地價占了房子銷售價格的近60%,它漲房子也要漲; 這是原理性的解讀,但東村的事就是這么奇怪,它總是會扭曲市場價格,因為中國的房地產并不是一個有效的市場經濟,它只是地方財政的后院經濟,是由地產財政定義的市場。孟總看到了地方土拍還在瘋魔般地漲價,自然相信“面粉貴了遲早要把價格揉進面包里”,但是,忽視了另一個事實,土地出讓金是地方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不拍也得拍,盡管嚴重供過于求,一年三輪土拍照舊,從來沒有停止過漲價,1-4月所有房地產指數都在降,只有土地出讓金大漲25%,這行政權對市場價格的扭曲,不是市場自主的真實場景,無非是城投負債拿地,繼續撕開供求關系的口子,所以,房價并沒有按孟總說的隨地價比翼齊飛,自2021年后沒有停止過下跌趨勢。

長期看發鈔,這等于暗示了貨幣貶值是規律,人民幣也不例外。
房住不炒的商品屬性之外,樓市的確存在金融屬性,這是抹不掉的,不可能回歸,除非回到計劃分房。既然是商品,就會遵循貨幣供應與商品供應的平衡法則,流入樓市的貨幣相對于樓房商品的增加少了,房價就會跌,反之,房價就會漲。

為什么說長期年發鈔?
因為除了發鈔,已經沒有什么好辦法,但發鈔有一個前提,要看工具箱里還有多少工具,房地產的負債加上城投的負債已經接近200萬億,要發多少鈔才能改變樓市的價格趨勢?
這真的是一種長期的選擇,發多了,就是系統性的金融危機。
孟總的樓市價格三期說錯了嗎?沒錯,但他的結論是錯的,因為無論是看供求關系,看地方財政對土地價格的依賴,還是看工具箱里的工具,都無法得出樓價上漲的結論,短期不能,長期也沒戲,只要還存在著土地財政,供求矛盾就無法解決。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