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圖網
全文共3373字,閱讀全文約需11分鐘
截至10月末,銀行作為發行主體的科創債共57只,合計規模達2776億元,并呈現科創債券單只發行規模較高的特點。
本文首發于21金融圈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作者 | 余紀昕
編輯 | 楊希
新媒體運營 | 張舒惠
本文節選自《2025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研究報告》,該報告將在2025年11月22日舉辦的“第二十屆21世紀金融年會”上正式發布。
繼“十五五”規劃對科技創新的戰略定位進行重要升級、將其從“自立自強”進一步提升為“高水平自立自強”,業界普遍認為,這一調整對金融機構和相關職能部門推進科技金融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期許和要求。
回顧此前,圍繞“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目標,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在“十四五”期間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推動科技金融從制度設計不斷深化走向實踐落地。而聚焦商業銀行機構行為,在國有行積極發揮大行擔當的同時,今年以來中小銀行亦展現出強勁增長動能。
記者基于企業預警通數據梳理發現,截至6月末,科技型企業貸款存量排名靠前的中小銀行,其2025年上半年科技金融業務規模較去年末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其中,華夏銀行、渤海銀行、桂林銀行、常熟銀行等多家上半年貸款余額增速超20%,實現了“快步跑”的增長。
值此“十五五”即將開啟的關鍵窗口期,21世紀經濟報道對2025年以來科技金融領域新出臺的行業政策,以及各家商業銀行在落地實踐中的最新舉措進行了系統梳理。
![]()
央地協同下 科技金融行業政策再升級
復盤2025年科技金融行業政策,國家相關頂層設計持續優化的同時,政策集成與機制創新的力度也顯著加大。
中央層面,今年科技金融領域舉措頻出: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明確科技金融要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著力“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4月1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科技部、國家發改委三部門聯合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鼓勵銀行加大科技型企業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投放,靈活設置貸款利率定價和利息償付方式;提高科技金融相關指標在內部績效考核中的占比。
以及引起業界廣泛關注的,5月14日,科技部、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圍繞創業投資、貨幣信貸等七個方面提出15項具體舉措,包括制定科技型企業識別標準、鼓勵銀行設立專門機構等。
地方上,為落實上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政策舉措,各地紛紛于今年下半年加快鋪開行動方案。
比如,8月4日,河南省政府發布《河南省支持企業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支持銀行、保險機構規范建設科技金融專業或特色分支機構;9月29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八部門聯合制定《北京市關于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力爭每年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工具撬動相關貸款投放不低于1000億元的目標。
此外,10月14日,天津市科技局等十部門印發《天津市落實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到支持試點銀行開展科技企業并購貸款試點、將貸款占并購交易價款比例提高到80%、貸款期限延長到10年等;10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四川省加快推進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30年)》,提到爭取“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在川落地。
政策推進已切實轉化為豐富的實踐成果。科技部副部長邱勇在5月22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科技部已通過“創新積分制”篩選出7萬余家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并向21家全國性銀行進行推薦,相關企業已簽約貸款合同金額超2900億元,擔保規模超過400億元。
據金融時報,10月,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負責人指出,科技領域融資支持持續加大。科技貸款保持較快增長。截至2025年8月末,科技貸款新增額占各項貸款新增額比重為28.8%,成為信貸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3.4萬億元,同比增長22%,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截至2025年8月末,創新型中小企業獲貸率提升至66%,其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獲貸率達到72.3%。科技企業融資成本穩步下降。2025年8月,科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2.8%,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為有效破解科技企業“輕資產、高風險、長周期”的融資瓶頸,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正在加速構建——信貸服務逐步超越傳統抵押依賴,“耐心資本”積極支持技術長期攻關,多層次資本市場持續拓寬股權和債券融資渠道,推動科技金融整體步入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新階段。
![]()
多家中小銀行科技貸款上半年增速逾20%
根據已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數據,記者梳理發現,中小銀行科技型企業貸款市場呈現多元化格局:股份制商業銀行主導規模,部分中小銀行展現高增長彈性。
![]()
在絕對規模上,股份制銀行優勢顯著:招商銀行以6,962.05億元的貸款余額位居榜首,中信銀行以6,606.37億元緊隨其后,共同構成第一梯隊;光大銀行以4,170.29億元居于4000億級別;華夏銀行(2,105.29億元)、平安銀行(1,934.36億元)和滬農商行(1,200.28億元)則組成千億級陣營;而渤海銀行、桂林銀行、齊魯銀行等城農商行截至今年6月末的科技貸款余額則分別在150億元至712.52億元不等。
在增長勢頭方面,部分銀行表現突出:渤海銀行該指標上半年較2024年年底實現高達51.28%的增速,華夏銀行增長也達到32.31%,常熟銀行和桂林銀行增速均超20%;該指標去年規模本就不算小的招商銀行和齊魯銀行則在較大基數上保持了約17%的穩健增長,而光大銀行、瑞豐銀行增速在10%左右。顯然在國有大行之外,不同類型的中小銀行紛紛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共同推動著科技金融服務的深化:股份制銀行憑借綜合實力占據規模主導,而許多城商銀行則通過特色化、區域化經營實現高速追趕。
例如,杭州銀行在2024年構建“1+7+N”專營體系,服務科技型企業超2.8萬戶,科技貸款余額超1150億元,并推出“杭創E站”“潛龍計劃”等純信用貸款產品;2025年上半年,寧波銀行設立科技金融部,通過專營團隊和“科創企業、股權基金、投資并購”三大生態圈,圍繞“資金鏈、技術鏈、產業鏈、供應鏈”提供全流程服務。
與此同時,更多地方中小銀行也正積極跟進,浙江農商聯合銀行于2025年10月3日披露,自其在嘉興啟動科技金融試點以來,當地農商行系統形成一批特色模式,截至8月末科技企業貸款占對公貸款比重超30%,覆蓋科創企業7200戶、覆蓋面達70%。其中,禾城農商銀行增設科技專營機構并組建專項專班;海鹽農商銀行設立科技金融事業部,推出“定點走訪、定制方案、定向推薦”的“三定”服務模式;平湖農商銀行構建起“科創金融事業部、科技支行及10家特色支行”的“1+1+10”三級服務架構。
總體而言,中小銀行憑借深耕區域、決策靈活等優勢,通過戰略聚焦、模式創新與風控重塑,正積極投身科技金融,成為服務“早、小、硬”科技企業的重要力量。
![]()
中小銀行跑步入場 參與債市“科技板”
在金融工具創新服務科技領域,2025年債市“科技板”的落地是一項標志性事件。
今年2月,證監會發布實施意見要求加強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3月央行宣布推出“科技板”并于5月正式實施。5月7日,央行與證監會等部門聯合推出13條舉措完善科創債市場體系,重要突破在于將發行主體拓寬至銀行等金融機構。
隨即在5月7日至9日,首批科創債迅速落地,金融債發行規模占比達78%,商業銀行成為發行主力。在政策與增信措施支持下,科創債發行利率普遍較低,市場認購活躍。
來到下半年,科技部副部長邱勇于9月18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科技板”已為288家主體提供超6000億元長期低成本融資。銀行除發行外也深度參與承銷,通過科創債定向支持科創企業,預計未來參與度將持續提升,配套的科創債ETF受市場青睞,標志著科技金融體制進入“金融造血”雙向循環新階段。
![]()
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 數據截至10月末
記者據Wind統計口徑梳理發現,發行端方面,截至2025年10月末,銀行作為發行主體的科創債共57只,合計規模達2776億元,并呈現科創債券單只發行規模較高的特點。
新發行的科創債基本實現發行主體類型全覆蓋,不僅包括科技型企業,還涵蓋股權投資機構、金融機構、民營企業等多元化主體,正有力引導資金持續流向并支持科技創新重點領域。
具體來看,截至10月末,國家開發銀行發行5只共300億元,交通銀行發行2只共200億元,建設銀行發行2只共300億元,郵儲銀行發行2只共50億元,北京銀行、渤海銀行、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各發行1只,規模分別為80億元、50億元、50億元和30億元。
承銷環節方面,截至10月底,今年以來由銀行擔任主承銷商的新發科創債數量為724只,規模合計7644.95億元。
具體作為主承的情況來看,Wind數據顯示,興業銀行參與數量以230只居首,中國銀行和中信銀行分別以189只和182只位列第二、三位,招商銀行(158只)、建設銀行(135只)、工商銀行(110只)、浦發銀行(101只)、光大銀行(95只)、北京銀行(86只)和農業銀行(85只)分列第四至十名。整體上,股份制銀行和大型國有銀行是承銷主力,部分頭部城商行也表現活躍。
最新實踐層面,10月21日江蘇銀行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2025年科技創新債券50億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1.93%;10月22日紹興銀行完成“25紹興銀行科創債01”發行,規模6億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1.95%。
此外,據10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披露,自債券市場“科技板”推出至10月23日,陜西省非金融企業已累計發行科創債16只、金額148.5億元,通過“白名單”等機制推動地方法人銀行參與科創債承銷與投資。
有分析指出,銀行積極參與科創債承銷、投資與發行,既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體現,也有利于拓展業務空間。當前銀行以承銷為主,得益于其風險較低且經驗豐富,更易在政策推行初期落地。
可見,科創債參與主體正從國有大行、頭部城商行逐步擴展至地方中小銀行,呈現“跑步入場”態勢,未來銀行有望在長期限科創債探索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
![]()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