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美股下跌后,11月14日,A股大幅回調,成交額跌破2萬億元。截至收盤,滬指跌近1%,失守4000點;雙創指數均跌近3%。市場虧錢效應明顯,僅有1961只個股收漲。
受訪人士表示,科技股成拋售主陣地,短線資金兌現離場。不過,當前調整屬正常“洗籌”,并非趨勢反轉,短期回調可視作“倒車接人”。
尾盤加速跳水
今日,A股三大股指集體低開。早盤走勢分化,滬指一度翻紅,深市維持弱勢震蕩。尾盤出現跳水,導致三大股指跌幅擴大,滬指更是失守4000點。科創50跌近3%,滬深300、上證50、北證50跌逾1%。
市場回調伴隨成交量萎縮,單日成交額降至1.98萬億元。杠桿資金依舊活躍,截至11月13日,滬深京兩融余額增至2.51萬億元。
![]()
科技股大幅回調,英偉達概念、存儲芯片、通信設備、AI(人工智能)芯片、AI手機、電子元件、貴金屬等概念跌幅較大。
![]()
電子、通信、傳媒、有色金屬、計算機、電力設備等板塊領跌,基礎化工、非銀金融、汽車、食品飲料、美容護理等板塊跌幅不低于1%。
![]()
綜合、房地產、銀行、醫藥生物等板塊護盤。
![]()
15只醫藥生物個股漲停,漱玉平民、康芝藥業、誠達藥業、海辰藥業、金迪克“20cm”漲停,海南海藥、嘉應制藥、人民同泰、開開實業、眾生藥業、特一藥業等個股漲停。
![]()
市場共計1961只個股收漲,漲停股89只;3323只個股收跌,跌停股9只。日成交額破百億的個股僅6只,且悉數收綠:陽光電源成交123億元居首,股價跌近3%報185元;兆易創新重挫9.55%報205.78元;中際旭創、新易盛、工業富聯分別跌近4%、近5%、逾5%。
![]()
調整主因為何
有網友調侃:滬指每次刷新高,都要“交一次學費”。4000點上下反復拉鋸,科技股照例成為資金首選的“提款機”。
對于回調的原因,壁虎資本基金經理陳雯向記者分析,一是隔夜美股因CPI和就業指數延遲發布,不確定性升溫,投資者擔憂科技股估值過高,集中拋售,拖累美股大跌;二是A股三季報披露完畢,部分科技公司業績無法匹配當前估值,導致今日A股回調。
“今日回調是市場消化浮籌、實現籌碼換手的必要過程。”格上基金研究員畢夢姌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創新高后震蕩回落本就符合A股運行規律。前期積累的大量獲利盤,尤其是科技股等熱門賽道,存在強烈的落袋為安意愿,隔夜美股下跌也對A股形成了情緒傳導效應,今日科技板塊成為拋售主力,反映出短線資金的撤離。
龍贏富澤資產董事長童第軼向記者表示,創新高后的震蕩回調,本質是“壓力釋放”與“動能積蓄”的必經環節。今日A股下跌是短期獲利盤、周末避險情緒與板塊輪動三者共振的結果。具體來看,短線交易者兌現利潤的意愿強烈,而周五這個時間節點天然會促使部分資金選擇離場以規避周末可能出現的政策或外圍市場風險。同時,市場風格出現了明顯的高低切換,前期漲幅較大的科技成長板塊遭遇拋售,而估值較低、具備防御屬性的傳統板塊則起到護盤作用,這并非趨勢轉向的信號,而是市場內部結構的良性調整。
融智投資基金經理夏風光指出,尾盤拋壓集中釋放,滬指再度失守4000點。調整主因仍在科創方向:機構兌現收益;海外“AI泡沫”議論升溫,做空動能增強。不過,大金融與順周期板塊韌性足,兩融余額高位,小微盤個股仍活躍,市場人氣未散。
科技股能否上車
今日科技股“倒車”,投資者能否上車?
“科技股這波回調更像‘倒車接人’,而非趨勢反轉。未來股市持續上漲還是要靠科技強國的拉動。”陳雯坦言。
畢夢姌認為,科技產業中長期邏輯未改,仍是經濟轉型的核心驅動力,AI算力需求爆發、半導體國產替代加速、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等趨勢明確。布局上,她建議投資者等待兩大信號落地:一是科技板塊龍頭股出現企穩反彈;二是政策面釋放明確利好。在此之前,可優先配置業績確定性高的細分領域。
“對于科技股今日的大幅回調,是否構成‘倒車接人’的機會,需要一分為二來看。這確實為看好科技長線邏輯的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比追高更舒適的介入時點,但關鍵在于甄別‘真金’與‘泥沙’。”童第軼表示,那些具備核心技術壁壘、業績增長確定性高且符合國家長期產業發展方向(如人工智能、半導體、高端制造)的優質龍頭公司,其回調后的投資價值更為凸顯。反之,對于缺乏基本面支撐、僅靠概念炒作的個股,則需警惕其“倒車”后可能無法“啟動”的風險。因此,操作上建議采取謹慎樂觀的策略,不盲目全倉抄底,而是通過分批買入的方式逐步建倉,有效平滑成本,并優先聚焦于各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
黑龍江容維證券首席策略師馬澄告訴記者,CPO(共封裝光學)、PCB(印制電路板)、AI服務器、算力芯片等科技賽道短期漲幅過大,三季報落地后利好出盡,資金兌現意愿升溫,帶動板塊回調。但市場成交量和熱度仍在,資金急于尋找新出口,以固態電池為首的周期類品種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下周A股怎么走
11月以來,A股持續震蕩。短線看,下周大盤將怎么走?需要提防哪些風險?
“下周滬指在3950至4000點區間存在支撐,若成交量回升,有望展開反彈;若跌破3950點,則可能繼續下探。”畢夢姌預計,11月17日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19日存儲芯片會議或成相關板塊催化劑。配置上,可逢低布局防御型、低估值資產對沖波動,并關注周期股輪動,如煤炭、有色金屬等受益于冬儲補庫和全球流動性預期改善,可適當布局。
“下周A股大概率延續震蕩盤整,指數創新高后回調屬正常,無需恐慌。”陳雯建議,采用啞鈴策略配置,以科技(AI、半導體)為進攻主線,以醫藥(創新藥)、新消費防御,并用高股息資產(電力、保險等)對沖波動。
“市場生態已發生深刻變化。”鴻涵投資交易總監劉巖向記者直言,銀行藍籌的上漲不再是抽走資金的“黑洞”,反而成為穩定大盤的“壓艙石”,也是寬基指數慢牛爬升的關鍵。新質生產力仍是未來最具彈性的主線,當下要做的是踩準節奏,耐心在回調窗口逢低布局。
“下周A股大概率進入震蕩整固期。滬指在4000點關口附近或將展開反復爭奪,核心運行區間可能維持在3950點至4050點之間。”在童第軼看來,方向選擇取決于兩大信號:一是成交量能否再次有效放大,為指數上攻提供動能;二是能否有持續性強的領漲主線出現,以重新凝聚市場人氣。板塊方面,科技成長股在經過充分調整后,仍有反彈的動力,但波動性依然較大;低估值、高股息的價值藍籌股預計將繼續發揮市場“壓艙石”的作用。兩者可能會呈現蹺蹺板效應,形成輪動格局。
如何持倉布局
市場震蕩、板塊快速輪動,投資者該如何持倉布局?
馬澄建議,原先重倉科技股的投資者,短線宜降低科技倉位,轉配周期品種。美聯儲延續寬松,國內經濟逐步復蘇,周期類品種漲價是大概率事件,對應股價有望繼續走強。
“震蕩市中,持倉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童第軼建議,首先,審視并優化持倉結構,力求在高彈性的科技股與穩健的價值股之間保持平衡,避免過度集中于單一風格。其次,踐行“去弱留強”原則,利用市場回調機會,減持那些基本面平平、走勢羸弱的個股,將資金集中到更具競爭力的核心資產上。最后,嚴格控制總體倉位,保留一定的現金靈活性,這既能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也能在出現更明確的機會時主動出擊。最重要的是,堅守投資紀律,為不同持倉設定好止盈止損點,在波動中穩住心態,放眼中長期收益。
“當前投資者不應過分關注短期指數的波動,重點應該放在行業和個股的選擇上。”夏風光給出三條主線:第一,受政策和資本雙重加持的科技成長方向。第二,順周期方向,包括大宗商品等上游,以及消費相關主題。第三,在低利率環境下,藍籌股吸引力依舊較高。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