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圖|視覺中國
黃仁勛和奧特曼之間的“資本游戲”升級了,這次還多了一個新玩家——軟銀。
本周二,軟銀清倉英偉達,套現58億美元,遠超市場平均預期的4182億日元(約等于27億美元);更微妙的是,這筆交易發生在英偉達市值沖上5萬億美元高點后僅一周半。
當全市場都在揣測軟銀“高位兌現”的真實動機時,軟銀宣布將加注OpenAI,并直言“英偉達是軟銀最大的銀行”。CFO后藤芳光(Yoshimitsu Goto)這句話的含義不言自明——英偉達,是軟銀當下所有AI野心的現金來源。
![]()
The Guardian《衛報》
這一幕聽起來似乎有些耳熟。它幾乎可以堪稱英偉達和OpenAI“左手倒右手”模式的放大版。
讓筆者來解讀一下,如果說之前英偉達的萬億市值,聽起來更像是黃仁勛和奧特曼合作的一場精密的資本劇本;
那么這次,軟銀就像是個超級玩家,將幾十億美金繞了一圈,從黃仁勛的口袋轉移進了奧特曼的腰包里。
這一劑量下去,當然對美股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要知道就在2025年11月初,Nasdaq Composite與S&P 500均錄得近一個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這已經是2025年第二次因AI引發的市場震蕩——上一次,還是在春節前,中國大模型DeepSeek-R1橫空出世。DeepSeek用遠低于OpenAI的成本,做出了可媲美GPT-4的模型,并選擇開源。
那是資本第一次認真思考:也許OpenAI的神話,并非不可挑戰。而這次則更是讓資本市場二次質疑:美國的AI估值,究竟被高估到何種程度?
在長期追蹤AI的過程中,筆者愈發發現中美正站在兩條分岔路口。以下將結合這一年的全球AI格局,剖析美國AI正遭遇的瓶頸與困局,并在這一對比下,從技術、產品到商業模式,逐層解析中國AI如何在壓強增長中完成“反向突破”。
美國AI的高估值困局
美國的AI泡沫真要破了嗎?
如果只看估值曲線,大概還談不上“破裂”;但如果從泡沫結構來看,美國AI其實已經踩進一個越來越深的高估值困局。
目前,美國AI整體面臨的困境是:技術沖得快,收入漲得也快,但利潤兌現極慢,而資本的預期卻已經提前飆到未來5~10年。
更麻煩的是,這還不是某家公司的問題,而是美國AI的“人力—算力—資本”三條成本曲線同時開始失衡。
先說“人”。美國的AI人才本來就呈現極端集中:OpenAI、Anthropic、Google DeepMind都在搶同一批博士,導致人才價格一路狂飆。
一個業內共識是,一個強一點的research scientist年包輕松150萬美元起步,頂級梯隊甚至能做到250~300萬美元。這些還都不是特例,而是行業常態。甚至,meta、OpenAI這類明星公司,AI人才的年薪部分高達千萬美金。
于是,一個大模型公司幾十名核心成員,光工資一年就要燒掉上億美元。
除了人貴,算力更貴。OpenAI是全球做得最好、也是付費率最高的Chatbot應用,這點毫無疑問;但它的訓練成本同樣也是全球第一。
有外界估算,GPT-4的訓練成本在7000–1.4億美元,而GPT-5只會更高。同樣,Anthropic也是一個典型樣本。一邊是增長極快的收入,據外媒報道,2025年預計接近90億美元;另一邊是不斷擴大的算力需求,用來維持訓練迭代。這意味著它的收入在增長,但算力和工程成本增長得更快。
也就是說,無論是OpenAI還是Anthropic,他們都必須不斷加杠桿才能維持領先。市場之所以緊張,是因為任何需要“持續加杠桿”才能維持技術優勢的商業模式,都很難在長期跑得穩。
英偉達的例子同樣說明問題。它當然是AI最大的“賣水人”,但股價上漲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利潤兌現。
今年英偉達沖上5萬億美元市值之后,一旦訓練端和推理端的需求增速出現任何松動,英偉達就是最先感到沖擊的企業。就像年初DeepSeek給英偉達帶來的沖擊一樣,未來可能影響到英偉達市值的因素則有可能是國內AI六小龍的上市,如MiniMax或智譜。
軟銀的態度也很說明問題——在市值頂部附近迅速清倉英偉達,把賬面利潤抽走,轉身投向OpenAI。這不是看空AI,而是重新選擇在價值鏈中更靠前的位置站隊。
換句話說,連慣于在科技周期中吃盡紅利的軟銀都開始“換座位”,這說明美國AI的估值敘事已經開始動搖。
而相比之下,中國AI的估值構成則完全不同。
從成本的角度,中國AI已經在現有的壓強下盡力追趕,甚至還有反超的可能性。有海外Franchise報告指出,中國頭部云廠商23-25年的AI資本開支(Capex)總和,比美國同行低了82%。且該報告還指出,從投資回報率(ROI)的角度,中國遠超美國,甚至更有潛力。
![]()
Jefferies Franchise Report
另有行業人士也對虎嗅表示:“現在業內的共識是,美國用戶付費意愿確實高,但還得看成本結構。”
他接著補充:“反倒是國內某些團隊商業化跑得更快。我認為在C端,真正把商業模式做通的其實只有MiniMax。他們在海外的月活非常高,而且一大部分是付費用戶。關鍵是,他們的訓練成本遠低于OpenAI。這就是模式優勢。”
其背后的潛臺詞已經足夠明確:不是美國不賺錢,而是美國的“成本曲線”太陡,而中國的“效率曲線”反而更平。
中國AI的務實派路線:從DeepSeek到MiniMax
與美國AI的“高估值+高賭注”模式不同,中國AI走的是“務實”風。
首先,中國AI公司整體估值沒那么高。與海外OpenAI、Anthropic等明星AI公司動輒上百億美元的估值對比,中國大模型獨角獸的估值最高僅幾十億美金。
在這種顯性的估值對比下,國內AI自從2025年DeepSeek橫空出世后,務實的路徑更加清晰。
而所謂的務實派即“低成本高性能”。其中低成本一方面指推理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指通過模型架構創新來降低訓練成本。
中國大模型的轉向最直觀地體現在“參數不是第一優先級”這一點上。過去兩年,美國模型廠商幾乎默認以規模取勝,從70B、400B一路往萬億參數沖;
而國內廠商很快發現,這條路徑在中國并不現實:無論是算力價格、電力供給、數據中心布局,還是融資規模和資本周期,中國完全沒有條件走美國式的“高賭注”路線。
因此,中國公司的策略變成了:不是堆更大的模型,而是把同樣規模的模型訓練得更好、推得更快、跑得更穩、成本更低。
DeepSeek的出現是分水嶺。
但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工程化提效、算子優化、異構訓練和混合精度等一整套底層投入的結果。它證明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大模型的競爭不一定是“誰更大”,也可以是“誰更聰明地用算力”。
這種思路,直接加速了后續幾乎所有中國AI企業的模型競爭策略。
據該Franchise報告,在模型效果上,中國大模型能力完全不輸全球最強模型GPT-5,其中MiniMax M2模型僅略遜于前者10%。也就是說,在“誰更聰明地用算力”這件事上,中國的大模型公司已經派出了代表。
今年以來,MiniMax將架構創新發揮到了極致:M1用Linear Attention,用最少的算力追求最大的性價比;M2又回到Full Attention,強調模型穩定性和更復雜任務的表現。
盡管切換架構在行業內被解讀為“開倒車”,但實際上從成本、性能、效率三者平衡的角度來看,是為了滿足產品場景的真實需求——海外用戶長對話、多輪推理、工具調用需求高,Full Attention在這些任務上的穩定性遠勝于Linear。這種選擇不是炫技,而是實用為先的邏輯驅動。
再看訓練成本,MiniMax M1模型發布后,其技術報告清晰地向大眾告知了其模型的訓練成本。報告顯示,M1的強化學習階段只花了約54萬美元、用512塊H800訓練僅三周。
![]()
MiniMax M1技術報告Github
當然也有接近MiniMax方面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道,“MiniMax的估值邏輯與國內其他AI獨角獸都不同,這家公司的高估值是建立在架構創新基礎上的,‘用更少的錢跑出跟別人同級別的訓練效果’,是MiniMax目前在技術上的主線”。
相得益彰的是,正因為這種務實路線,中國AI在商業化上的速度反而更快。從這點來看,美國的大模型公司的邏輯幾乎都把商業化放在第二階段:先把模型做到最強,再去找場景。
但國內公司通常是反過來的:相比于海外的“拿著錘子找釘子”的邏輯,國內更傾向于先選定明確的產品場景,把模型訓練得夠用好用,迅速推向市場,再用真實用戶反饋驅動模型迭代。
這種方法論在ToC端尤其明顯。MiniMax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最早跑通大規模付費用戶的廠商之一,就是因為它的產品不是為了展示技術,而是為了服務真實用戶。
有接近MiniMax方面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道,“MiniMax目前商業化路線最成熟的是多模態模型,其中包括語音模型、音樂模型和視頻模型。”
另有行業人士對虎嗅表示,“MiniMax在海外市場DAU、付費率都維持在非常健康的區間,而模型訓練成本卻遠低于OpenAI。這意味著它的商業閉環是成立的。”
中國有誰能挑戰OpenAI?
OpenAI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個“參照物”。無論是模型能力、產品形態,還是商業化路徑,它都已為全球AI公司樹立了某種標準動作。
MiniMax 在很多方面最像 OpenAI,在技術、產品、商業化方面“三線全過關”,但在一些關鍵維度上又不像它。
一個有趣的對比是:MiniMax在很多方面最像OpenAI,但在一些關鍵維度上又不像它。
先來看兩者的相似之處。MiniMax和OpenAI都構建了“訂閱收入+ API調用”的雙輪驅動商業模式。
據外媒報道,MiniMax今年的ARR已經達到1億美元規模。而虎嗅從多方渠道注意到,包括某頭部視頻平臺、某大型教育科技公司以及一家全球語音通訊服務商,都在與MiniMax進行API形式的合作。這表明它的能力已經能夠為外部企業提供穩定供應能力。
但如果只停在“商業模式相似”,那MiniMax就只是跟隨者。
真正讓它具備挑戰OpenAI的可能性,是它所代表的另一條中國路徑:不是把AI做成“未來十年的操作系統”,而是把AI做成“當下三年的超級產品閉環”。
虎嗅注意到,自GPT-5發布后,OpenAI的產品路線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其已經逐漸將多種智能體能力都整合在ChatGPT平臺上,不僅如此,ChatGPT甚至還打通了與外部鏈接的入口。
而背后的邏輯正是“長線OS化”,即構建一個覆蓋文本、語音、視頻、推理、工具鏈再到算力平臺的巨大體系。這種路線當然具備一定優勢,但節奏沉重,需要漫長的資本和算力周期支撐。
相反,MiniMax走的是另一條完全相反的路線。
先縱觀MiniMax的產品發布戰略,它不是把多模態當作孤立產品線,而是把語音模型、音樂模型、視頻生成模型與文本模型一起,構成一個可快速落地的能力矩陣。這些能力看似分散,實際上圍繞的是同一個目標:讓模型立即成為產品,立即商業化,立即推向市場,而不是成為未來的平臺。
也就是說,OpenAI在定義更長遠的AGI,而MiniMax則是一邊實現AGI,一邊抓住未來商業化關鍵的三年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差異并不僅來自路徑選擇,更來自結構性成本優勢。上述報告指出,在同等智能水平上,中國模型的價格普遍低于美國模型。換句話說,在應用市場的正面競爭中,中國團隊往往以更低成本提供同等級能力,這對商業化而言幾乎是一種“降維打擊”,會讓全球市場在短期內更容易被中國模型快速滲透。
![]()
圖源:OpenRouter
而在此前提下,再疊加算力可控和訓練成本低等優勢,以MiniMax為代表的中國AI模型便正好踩中了一個非常罕見的時間窗口——在OpenAI忙著追逐AGI和構建未來超級系統的時間縫隙中,國內AI正好可以在短期的3~5年內做應用、做生態、做用戶。
與此同時,國內幾家頭部玩家也逐漸拉開了差異化的格局。阿里Qwen依托阿里云的算力體系與企業服務能力,在政企、金融、制造等場景中形成了深度落地,其模型版本更新快、穩定性強,為中國的大模型基礎設施提供了穩固底盤。
而在如今的大模型六小龍之中,Kimi在長文本能力上保持優勢,提供高質量的泛內容體驗、資料整理能力和大文本交互體驗;而作為最早提出“國內版OpenAI概念”的智譜,則是在模型技術路線以及ToB部署上保持扎實節奏,其企業合作廣度在行業領先。
這些公司都在中國AI的版圖中扮演關鍵角色,也分別滿足產業鏈的不同側面需求。
回到最開始的核心問題上,我們來重新審視今天的國內AI格局,會發現“誰能挑戰OpenAI”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
本內容由作者授權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場。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5292.html?f=wyxwapp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