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國央行發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是報告要點:
未來金融總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與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一致的
央行指出,當前我國人民幣貸款余額已達27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達437萬億元,隨著基數變大,未來金融總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與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一致的。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的同時,貸款增速略低一些也是合理的,反映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的變化。央行將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構建科學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系,繼續優化貨幣政策中間變量,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提升存量資金使用效率,優化資金投向,持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研究制定“十五五”時期金融科技發展規劃,穩妥有序推進金融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
央行指出,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孕育興起,金融與數字技術的融合方興未艾,發展空間廣闊。下一步,央行將充分發揮“數字技術+數據要素”雙輪驅動作用,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制定“十五五”時期金融科技發展規劃,穩妥有序推進金融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深化征信數據治理與產品創新,推動完善新型工業化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金融服務質效評估,為加快金融強國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科技板”,用好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
報告提出,加快金融市場制度建設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科技板”,用好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支持更多民營科技型企業、民營股權投資機構發債融資。完善債券市場法制,推動公司債券法制建設。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持續推進柜臺債券業務擴容和規范發展。持續規范發行定價、承銷做市等行為,加強重點領域和行業風險監測。進一步推動熊貓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資本項目開放水平。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深化對外貨幣合作,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
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社會融資條件相對寬松
報告提出,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社會融資條件相對寬松。根據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持續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密切關注海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變化,持續加強對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和金融市場變化的分析監測。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引導銀行穩固信貸支持力度,保持金融總量合理增長,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和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持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 著重提高LPR報價質量,更真實反映貸款市場利率水平
報告提出,下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把握好利率、匯率內外均衡。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發揮中央銀行政策利率引導作用。強化利率政策執行和監督,持續開展對金融機構利率政策和自律約定執行情況的現場評估,促進提升銀行利率定價能力。
更好發揮行業自律作用,有效落實各項利率自律倡議,維護銀行業市場競爭秩序。持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著重提高 LPR 報價質量,更真實反映貸款市場利率水平,督促金融機構堅持風險定價原則,理順貸款利率與債券收益率等市場利率的關系,持續深化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行。穩步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功能。做好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分析,堅持底線思維,綜合施策,增強外匯市場韌性,穩定市場預期,防范匯率超調風險,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增強風險中性理念,指導金融機構基于實需原則和風險中性原則積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匯率避險服務,為實體經濟營造穩定的匯率環境。
著力推動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完善房地產金融基礎性制度
報告稱,扎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力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優化并用好支持科技創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加強科技金融領域數據開發利用的政策引導,加快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優化碳減排支持工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譜系,研究制定重點高碳行業金融機構碳核算規則,穩妥推進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建設。引導普惠小微貸款、民營經濟貸款合理增長,研究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及助力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發展政策舉措。完善脫貧攻堅過渡期后常態化金融支持機制,著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實施好創業擔保貸款、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支持重點群體創業就業和就學。構建多層次、多元化養老金融體系,支持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實施。強化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作用,擴大消費領域金融供給,研究實施支持個人修復信用的政策措施,挖掘釋放消費潛力。著力推動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完善房地產金融基礎性制度,助力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內容摘要如下: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頂住壓力延續穩中有進發展態勢,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主要經濟指標總體平穩,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中國人民銀行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充裕,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結構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為經濟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創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一是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充分滿足實體經濟有效信貸需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二是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框架,強化利率政策執行,有效發揮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用,帶動存貸款利率下行。三是引導信貸結構調整優化。用好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和新增加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發揮好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作用,加力支持提振消費、科技創新等重點內需領域,落實好存續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持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四是保持匯率基本穩定。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發揮好匯率對宏觀經濟、國際收支的調節功能,綜合施策,促進預期平穩,在復雜形勢下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五是加強風險防范化解。穩妥有序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持續完善金融風險監測、評估、預警體系。
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效果逐步顯現。金融總量合理增長,9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分別增長8.7%和8.4%,人民幣貸款余額270.4萬億元。社會融資成本處于低位,9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同比分別下降約40個和25個基點。信貸結構不斷優化,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9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較上年末升值1.2%。
當前外部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國際經濟貿易秩序遇到嚴峻挑戰,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主要經濟體經濟表現有所分化,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加力鞏固。同時,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下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歷次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構建科學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系和覆蓋全面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系,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持續穩增長、穩就業、穩預期。
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工具,保持社會融資條件相對寬松,同時繼續完善貨幣政策框架,強化貨幣政策的執行和傳導。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持續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利率調控框架,強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導,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傳導機制,發揮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用,加強利率政策執行和監督,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落實好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扎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力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小微企業、穩定外貿等重點方向。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匯率彈性,強化預期引導,防范匯率超調風險,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