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暖陽灑落黃浦江畔,11月12日至13日,2025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國際投資者大會召開。全球百余家知名投資機構、近400名代表共赴“上海之約”,透過中國資產,瞭望世界經濟。
![]()
正如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明在大會致辭中所言,在“十四五”即將順利收官、“十五五”整裝待發的重要歷史時刻,本次大會以“價值引領開放賦能”為主題,聚焦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與高水平對外開放,可謂正當其時,具有重要意義。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上海如何更好地發揮金融“壓艙石”作用,把中國的“新質生產力”與全球創新鏈深度融合?以此為原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十五五”新征程脈絡已然清晰。這座城市正持續創造機遇,向全球金融機構與人才發出合作共贏的時代邀約。
“我們將全力為境內外金融機構、金融企業、金融人才創造更多市場機遇、發展機遇,誠摯歡迎大家來滬展業、興業,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作出貢獻。”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吳偉在大會上表示。
全球引力場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金融形勢更趨復雜嚴峻,不確定性上升。風高浪急之下,“壓艙石”的價值愈發凸顯。作為上交所面向全球投資界的重要年度會議,本屆大會共吸引來自歐美、亞太及中東等地區的百余家知名投資機構、近400名代表注冊參會。這場交流盛況,正是上海作為全球資產配置“穩定器”吸引力的最佳注腳。
李明在大會致辭中強調,在“十四五”即將順利收官、“十五五”整裝待發的重要歷史時刻,本次大會以“價值引領開放賦能”為主題,聚焦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與高水平對外開放,可謂正當其時,具有重要意義。
上交所副總經理王泊指出,滬市上市公司數量接近2300家,總市值超過60萬億元,已成為中國藍籌企業聚集地和科技創新企業重要上市地。后續上交所將深化落實投融資改革各項要求,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上市,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持續擦亮中國優質資產的“名片”。
借助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滬港通等渠道,流入A股的外資規模持續攀升,中國資產已成為全球投資者不可或缺的配置類別。這份底氣,不僅源于上海金融市場的規模與韌性,更源于國家戰略的堅定支持。
吳偉在大會上表示,上海將以更高質量改革創新,激發市場活力,做實“金融大文章”,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集聚全球投資,深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積極吸引更多境內外機構來滬展業經營;更好地統籌開放與安全,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交流協作,切實增強金融風險防控能力,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不爭的事實是,上海已成為全球資本的“引力中心”。截至今年9月,上海已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060家、外資研發中心631家,投資決策、研發創新、財資管理等總部功能不斷增強。金融強國號角下,上海金融市場正以更開放、更完備的規則,為全球資本打造對沖風險、共享增長的“東方選項”——這里匯聚財富,更交匯信心。
會上,摩根資產管理、宏利資產管理、淡馬錫、殷拓集團、路博邁、景順投資等機構及主權財富基金高管表示,隨著中國宏觀經濟穩中向好、政策環境持續優化、科技創新加速推進,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長期配置價值愈發看好。
“過去20年,中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跨越。”淡馬錫中國區主席吳亦兵表示,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尤其是今年以來,愈加感受到中國經濟迸發的活力。
景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亞太區ETF總監黃婉君認為,當前,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興趣持續高漲,中國資產在全球范圍內估值具備吸引力,投資價值顯著。
路博邁亞太區負責人劉頌認為,中國經濟正從房地產驅動轉向高端制造與服務消費驅動,轉型過程中涌現出大量新投資機會,比如AI(人工智能)、新能源、創新藥等“硬科技”領域,吸引了外資的廣泛關注。
科創策源地
如果說強大的市場規模和外資集聚效應是上海的“硬實力”,那么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則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功能”。科創板,正是上海引導金融“活水”精準滴灌“新質生產力”的主引擎,讓資本市場的心跳與“中國智造”的脈搏同頻共振。
“‘十四五’時期,上交所推動設立科創板、注冊制等重大改革落地,市場建設實現‘量’的穩步增長與‘質’的有效提升。”上交所理事長邱勇在大會上指出。
11月5日,科創板迎來宣布設立七周年,與會嘉賓高度肯定了上交所在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取得的積極進展。
邱勇介紹道,“十四五”時期,科創板新增上市公司379家;22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在上市后實現盈利;22家適用第五套標準上市企業中,21家有核心產品上市,16家營業收入超1億元。科創板公司累計形成專利12萬項,研發強度中位數12.6%。目前,科創板總市值約10萬億元,已成為我國“硬科技”企業上市首選地、聚集地。
近年來,一系列金融政策舉措漸次落地,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能級持續提升。6月18日,中央金融委員會對外發布《關于支持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意見》,提出強化科創板“硬科技”定位和包容性,支持上海率先打造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支持企業通過并購做大做強。
7月13日,上交所發布《科創板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5號——科創成長層》,32家存量未盈利企業自當日起進入科創成長層,標志著科創板科創成長層正式落地。這被視為上海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又一項制度夯實。
“科創板走出了一條科技與資本融合、改革與開放并進的成長之路,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國際投資者投資中國科技創新企業的主要渠道。”上交所副總經理傅浩在大會上說。
傅浩指出,科創板以制度創新持續發揮資本市場“試驗田”功能,必將吸引和培育更多優秀的世界級科技企業,未來會涌現出更多科技創新的企業明星。他強調,科創板有著很強的國際基因,有著對國際投資者友好的投資生態,正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市場。
傅浩以生物醫藥公司舉例稱,科創板創新藥公司出海成果顯著。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BD(商務拓展)快速增長。根據全球生物醫藥行業數據與分析機構Deal Forma的統計數據,今年以來,中國相關BD交易已占全球總交易量的38%。
科創板的成功,在于深刻回應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也為長線資金開辟了分享創新紅利的新大陸。
事實上,科技板塊正是今年全球資本市場的最強主線,中國相關科技資產更成“吸金”焦點——A股與港股科技股在此輪行情中表現強勢。
今年5月,寧德時代完成港股IPO,募資規模接近53億美元,成為2023年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IPO(首次公開募股)。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全球股票業務管理委員會執行負責人張一鳴稱,這顯示出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科技龍頭企業成長價值的高度認可。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股票投資部副主任薛捷在大會上表示,全球科技領域同頻共振的現象背后有著清晰的驅動邏輯,是技術全球化與資本全球化的必然結果。而面對具有高波動性、高成長性、長周期性特征的科技資產,需要堅持投資的長期性、穩定性、規模性。
東北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張超越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科創板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意義在于其“核心資產承載區”的屬性。
“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擁有全球投資者渴望配置的核心資產。而科創板作為‘中國硬科技’公司聚集地,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分享中國創新紅利的最佳渠道,也是當前中國最具全球吸引力的核心資產。未來可以考慮進一步拓展其國際參與渠道,建立與香港及其他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張超越表示。
“深水區”考驗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駛入“深水區”。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內外環境更趨復雜,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十五五”的核心命題隨之浮現:金融中心如何持續提級、再攀高峰。
“面向‘十五五’,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能級躍升,最終取決于制度創新的深度、風險防控的效度,以及金融機構主動作為的力度。這三者協同推進,方能實現從規模擴張到功能升級的根本性轉變。”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功潤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劉功潤稱,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處“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在當前全球金融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其核心瓶頸在于國際化功能不足,特別是制度型開放深度不夠,導致境外國際投資者參與度偏低,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受限。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瓶頸在于金融市場開放度與制度環境國際化的不匹配。曾剛表示,盡管上海在基礎設施、市場規模等硬件方面已達國際一流,但人民幣跨境使用的便利性、金融法律規則與國際的對接、高端金融產品創新、金融人才國際化水平等“軟實力”仍待補強。
資本市場作為關鍵抓手,其產品體系的豐富與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劉功潤指出,提升國際化水平須守住風險底線,資本市場應構建“制度型開放+法治化監管”雙輪驅動的創新機制。關鍵在于以制度型開放穩定市場預期,并構建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的風險監測防控體系,運用監管科技提升穿透式監管能力,同時強化法治保障以壓實各方責任。
曾剛也表示,資本市場需構建“開放創新+審慎監管”的雙輪驅動機制。在提升國際化水平方面,要持續深化滬港通、滬倫通等互聯互通機制,探索建立更加靈活的QFII/RQFII額度管理制度,豐富對沖和風險管理工具,提升市場的流動性與定價效率;在風險防控層面,則需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實現實時風險監測預警,構建跨市場、跨境、跨產品的全方位風險識別網絡。關鍵要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中央對手方清算機制,建立市場異常波動的熔斷與應急處置機制。此外,還需加強投資者教育。
張超越強調,衍生品對于上海建設更具影響力的全球金融中樞至關重要。他認為,一方面要加快引入國際成熟的衍生品交易品種與機制,以完善金融產品體系;另一方面,鑒于衍生品的高復雜和高杠桿特性,上清所在穩步擴大交易品種的同時,可借鑒海外的風險管理經驗,如跨資產組合保證金、違約管理消防演習等。
與此同時,金融機構作為市場主體,其活力與創新力直接關系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服務能級。
“金融機構作為關鍵執行者,要從傳統服務商向主動賦能者升級。”劉功潤認為,其核心任務包括: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等重點領域;提升跨境綜合服務能力,助力企業“走出去”;并強化金融科技賦能,積極參與生態共建。
“金融機構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主體和關鍵推動力量,扮演著市場參與者、產品創新者和國際連接者的多重角色。”曾剛建議,金融機構應加快國際化布局,強化資產管理與跨境服務能力;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深化與國際同業的戰略合作,并主動投身于綠色金融、科創金融等新興領域,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化合規文化建設,主動適應國際監管標準,嚴守風險底線,以自身的穩健發展為金融中心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時代新邀約
立于“十五五”新起點,上海錨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這意味著,上海不僅要成為全球資本的匯聚地,更要成為“上海金”“上海油”等一系列“中國價格”的誕生地,在全球金融市場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這離不開境內外金融機構與人才的同向發力。本次上交所國際投資者大會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上海的機遇,就是世界的機遇。
吳偉在大會中表示,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的交匯點上,上海將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在中國證監會的指導下,攜手各界,共同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階段,我們誠摯邀請全球投資者積極關注、持續配置中國資產,共同把握新時代下國際資本投資新機遇,共同分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紅利。”邱勇表示。
傅浩表示,上交所將繼續立足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大局,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以更完善的制度讓國際投資者“看得清、投得穩”,以更通暢的合作機制讓科創企業“走得遠、發展好”,以更高效的服務生態讓資本配置“更順暢、更高效”。科創板將以更加成熟的市場生態賦能科技進步,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