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華商韜略 方樂迪
在所有省會城市里,南京經常被拿來調侃,“徽京”的玩笑甚至火向了全國。
被“誤解”背后,是南京獨特的城市品格。他就像家中長兄:不搶風頭,但默默扛起大局——是全國唯一的跨省都市圈核心,連接蘇皖多地。
這座六朝古都把千年歷史化為沉穩的力量,不似“周遭”城市鋒芒畢露,卻始終以寬廣的胸懷和堅實的臂膀,為他們撐起一片發展的屋檐。
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南京的定位頗為獨特。
它不似上海般占據龍頭地位,沒有深圳的顛覆式創新標簽,也不像合肥以“風投之城”的激進打法出圈。但放眼長三角產業地圖,南京卻是為區域協同不可或缺的“路由器”,成為托舉區域的“長兄”。
這一切,始于腳下延伸的軌道。南京深知,真正的區域一體化,不是地圖上幾條虛線,而是讓人的腳步、企業的布局、生活的選擇真正流動起來。
寧馬、寧滁、寧揚市域鐵路加速推進,未來“1小時通勤圈”將覆蓋鎮江、揚州、馬鞍山、滁州等十余座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一旦打通,區域協同便有了緊密的節奏——“工作在南京,生活在周邊”不再是權宜之計,而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主動選擇。這種物理連接,悄然消融了心理邊界,讓“同城感”在日復一日的通勤中自然生長。
而比軌道更深的連接,是產業的血脈交融。南京與周邊城市的協作,早已超越“總部—工廠”的舊式分工,邁向共研、共建、共投、共享的新生態。
在寧滁省際毗鄰區,一種名為“浦口推薦、聯合招商、共同研判、產業協同”的機制正在重塑邊界邏輯:一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項目,可能由南京的技術團隊孵化,滁州的園區承載,兩地政府共擔風險、共享收益——邊界模糊了,利益卻更緊密了。
類似的故事不斷上演:南京大學的新材料中試基地落戶揚州化工園區,讓實驗室成果在異地實現規模化驗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蕪湖共建航空產業研究院,孵化出近60個省級以上創新平臺;江北新區與馬鞍山聯手打造“寧馬科創走廊”,推動半導體、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跨江聯動。南京不做“虹吸者”,而甘當“嫁接者”,把自身的創新勢能,轉化為整個都市圈的成長動能。
南京的分享、共建、共擔,讓所有創新不再執著于必須發生在本地,而是大膽推動“研發在南京,轉化在都市圈;人才在南京,創業在周邊”的分布式創新模式。如今,馬鞍山、淮安、滁州等地已在南京設立近20個“研發飛地”“人才飛地”。這些飛地,不是簡單的辦事處,而是嵌入南京創新生態的“神經末梢”:滁州的工程師可以在鼓樓區的共享實驗室調試算法,淮安的企業家能直接對接南大教授團隊開展技術攻關,飛地產生的專利與收益,兩地按約定比例分成。創新不再受行政區劃束縛,而按市場邏輯自由奔涌。這種機制,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型開放——南京主動破除壁壘,把自己變成區域創新的公共平臺。
在長三角邁向更高質量一體化的深水區,南京的價值,恰恰在于它的“非典型性”——不爭首位度,但求貢獻度;不搶聚光燈,但守關鍵位。
它不是爆點,卻是基座,是讓整臺大戲得以順暢運轉的“路由器”。這或許正是這座長兄之城最深沉的智慧:俯下身去,為所有人鋪好路、搭好橋、連好網。
南京的底氣,從不來自喧囂的話題,而深植于產業筋骨、人才厚度與一種低調務實的“實干哲學”。
這份底氣,在南京經濟第一區——江寧,體現得尤為鮮明。
作為全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GDP最高的板塊,江寧不僅是“壓艙石”,更是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這里沒有沉溺于傳統產業的舒適區,反而悄然崛起一批挑戰國際巨頭的“隱形冠軍”。
走進道達智能科技的無塵車間,屋頂軌道上OHT天車正以每秒5.3米的速度精準穿梭,搬運著價值不菲的12英寸晶圓。一片晶圓需歷經上千道工序,才能切割出數百顆指甲蓋大小的芯片,對潔凈度、良品率和生產效率的要求近乎苛刻——任何微小震動或污染都可能導致整批報廢。因此,在高端半導體工廠中,OHT(Overhead Hoist Transport)天車絕非普通物流設備,而是維系產線高效運轉的“空中動脈”。
![]()
然而,這一關鍵設備長期被日本大福(Daifuku)和村田(Murata)壟斷。其技術復雜度高、系統集成難、認證周期長,市場準入壁壘極高。直到南京企業道達智能憑借十年磨一劍的自主研發,才真正打破僵局。其推出的“麒麟OHT天車”,集成了大規模集群控制系統、高可靠能源供應模塊與毫秒級實時響應體系三大核心技術,成為國內唯一實現5.3米/秒高速穩定運行并成功交付客戶的國產半導體OHT產品。
一臺這樣的天車,價值堪比一輛寶馬7系;而一座12英寸晶圓廠,往往需要部署數百乃至上千臺——這意味著,道達不僅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更在千億級高端裝備市場撬開了國產替代的大門。
硬核制造之外,生命科學的突破同樣在江寧悄然生長。位于江寧高新區的江蘇奧賽康藥業有限公司,脫胎于江蘇省最早的民營新藥研發機構之一——南京海光應用化學研究所,身上鐫刻著多個“全國第一”:全國抗腫瘤藥品種最全的企業之一、全國最大的質子泵抑制劑注射劑生產基地、擁有質子泵抑制劑品種最多的企業。
近三年,奧賽康研發投入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7%。今年上半年,其自主研發的1類創新藥利厄替尼片(商品名:奧壹新)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成為2024年江蘇省首個獲批的1類新藥,專用于治療特定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標志著企業在精準醫療賽道邁出關鍵一步。
![]()
類似的故事在江寧不斷上演:埃斯頓工業機器人出貨量穩居國產品牌首位;中科硅紀研發出全球尺寸最小的仿生靈巧手;正大天晴建成國內首條“無工程批一次性放大成功”的萬升級抗體藥生產線……它們或許鮮見于大眾視野,卻在各自賽道牢牢掌握話語權,共同構筑起南京產業競爭力的硬核底座。
![]()
這一切的根基,是南京無可替代的科教沃土。54所高校、96位兩院院士,科研實力長期位居全國前三。更關鍵的是,南京正系統性破解“學術強、轉化弱”的難題——構建從基礎研究、概念驗證到產業化的全鏈條轉化體系。
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戶南京,正是看中其深厚的科研底蘊與強烈的產業對接意愿。僅江寧大學城,24所高校、30萬師生便構成源源不斷的創新活水。數據顯示,南京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省超60%,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全省第一,創新正從實驗室加速奔向生產線。
這種務實氣質,也贏得了行業巨頭的長期信任。
中興通訊將其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中心設于南京,華為、上汽大通等亦在此布局核心基地。它們看重的,不是短期政策紅利,而是穩定的人才供給、扎實的產業配套與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這是一種“長兄”般的可靠,不炒概念、只做實事的定力。
歸根結底,南京的底氣是一種時間的沉淀——是實驗室十年磨一劍的堅守,是工程師深夜不熄的燈光,是對核心技術的執著追求。在這個流量易逝的時代,這種根植于實力、人才與創新的深度,才是南京最堅固的競爭壁壘,也是其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真正動能。
這,就是長兄的產業哲學:不言其功,但盡其責;不居其名,而守其本。在浮躁的時代,南京以沉靜之力,書寫著屬于實干者的未來。
南京,是一座始終向前看的城。
古都,在這里絕不是制約創新的傳統枷鎖,文化反而是創造人氣的機遇。南京一手一邊以產業集群搞硬科技,一邊也靠文化養人氣。
你可能覺得,六朝古都、十朝都會,聽起來很“老”?但恰恰是這份“老底子”,成了今天最稀缺的吸引力。歷史不是包袱,而是引力。滿城梧桐、秦淮河畔、明城墻根兒……這些不是旅游打卡背景板,而是讓年輕人愿意留下來生活的真實理由。
![]()
今天的產業競爭,早已不只是拼政策、拼補貼,而是拼“人”。而爭人的關鍵,也不再只是高薪或戶口,而是能不能讓人安心奮斗,同時從容生活。過去,大家是拼搏的孤注一擲,而現在人們更希望平衡,在事業之外更有舒適度。
能不能招到工程師,能不能留住人?孩子上學方不方便?周末有沒有地方喘口氣?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問題,恰恰決定了高端人才和他們背后的產業,愿不愿意真正扎根一座城。城市選擇越來越多,人們有理由選擇一個可以托付的城,而不是一個榨干自己的城。
而南京的優勢就在這兒:
高校多,工程師供給穩;
醫療教育配套好,家庭生活有保障;
城市節奏適中,既不像一線城市那么卷,也不像小城那樣機會少;
![]()
對于生活在南京的人,南京的支撐也似“長兄”般給人以可以依靠的安全感。
正因如此,南京連續多年穩居全國人才凈流入前列。它不靠熱搜出圈,卻默默成為硬科技企業的“隱形高地”:江寧的集成電路產業高地、江北新區的生物醫藥實驗室、本土成長的工業機器人龍頭……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常年位居全省第一。
南京或許不夠“亮”,但它足夠“穩”;
這座城市明白:真正的競爭力,不在喧囂的口號里,而在讓人愿意長期停留的日常之中。
或許不夠“快”,但它走得遠。
這,就是南京——
一座用文脈聚人、用產業留人、用實干成事的城市。
,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