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5日,2025第九屆集微半導體大會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隆重舉辦。峰會期間,愛集微發布了22份細分行業深度研究報告,包括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前道設備、后道設備、硅片、電子化學品、高端通用計算芯片等覆蓋設備材料、設計、制造、封測全產業鏈。報告基于海量數據與量化分析,旨在為投資機構、企業及政策制定者提供精準的決策參考。
其中,《2025 中國晶圓代工上市公司研究報告》聚焦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行業發展態勢及中國上市公司企業表現,系統呈現了行業核心數據與發展態勢,涵蓋行業整體表現、市場規模、頭部企業運營數據及未來趨勢等核心內容。
近一年晶圓代工行業產品價格呈現結構性波動特征,不同細分市場價格差異顯著。從價格波動來看,成熟制程產品價格競爭激烈,2024年全球成熟制程晶圓代工均價同比下降約5%-8%,主要因中國大陸及海外廠商擴產導致產能階段性過剩,供需失衡下價格承壓。先進制程價格則相對堅挺,5nm/7nm制程均價同比持平,部分高端節點因AI芯片需求激增,價格甚至小幅上漲3%-5%,反映出技術壁壘帶來的差異化市場格局。
以下是報告內容精選:
市場規模與趨勢
從市場規模看,在AI需求驅動下,近年來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增長態勢強勁,產業規模加速擴容。據統計,2023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規模已達到為1400億美元左右,較上年增長5.98%。根據未來市場需求及產業發展進行綜合分析預測,2024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規模將達到1513億美元,2025年達到1698億美元。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從全年及增長驅動因素來看,2024年晶圓代工行業營收增長22%,主要由先進制程需求激增推動,AI應用在數據中心和端側計算的快速普及也加速了市場擴張。其中,各季度表現有所不同:
2024年Q1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整體營收同比增長12%,但環比下降5%;
2024年Q2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整體營收同比增長約23%,環比增長9%;
2024年Q3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整體營收同比增長27%,環比增長11%;
2024 年 Q4 全球晶圓代工行業收入同比增長 26%,環比增長9%。
Counterpoint Research對未來晶圓代工市場的增長前景持樂觀態度,預測從2025年至2028年,全球晶圓代工行業的年均增長率(CAGR)將維持在13%至15%之間。
伴隨著地緣政治持續影響,產業鏈的逐漸轉移,中國大陸及北美地區晶圓代工產能占比逐步增加。其中,中國大陸預計在 2026年晶圓代工產能將超過 400萬片/月(以 8寸當量計算),占比達 34.4%,年復合增長率 13.4%,增長速度位居全球首位;中國臺灣地區代工產能始終保持全球領先,但份額占比逐年下降,主要因臺積電調整投資建廠策略,更多的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地建設新廠,預計 2026年代工產能達470萬片/月(以 8寸當量計算),年復合增長率 5.0%;隨著臺積電、三星等晶圓廠紛紛于美國投資建廠,北美地區代工產能以 8.5%的年復合增長率持續增長,特別在2025至2026年,隨著新建工廠落地、產能逐步釋放,產能年增幅超13%,預計2026年代工產能將達到67萬片/月(以8寸當量計算),占比將維持在5.4%左右。
驅動晶圓代工未來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新興技術領域,諸如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其對汽車芯片的性能、安全性和功耗提出了嚴苛要求;工業智造的推進,需要大量高可靠性的芯片用于自動化控制;新一代移動通信帶來了更多連接設備,對芯片的數據處理和傳輸能力要求更高;還有數據中心的持續擴張,海量數據存儲和運算離不開高性能芯片支持,這些都將為晶圓代工行業帶來廣闊市場空間。
國內晶圓代工行業起步晚,但發展迅速。IC Insights統計顯示,2018 - 2022 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市場規模從391億元增長至77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8.5%,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到2023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市場規模約為 852 億元,較上年增長10.51%。市場預測,2024年行業規模將達到933億元,2025年達到1026億元。
國內行業的增長,一方面源于國內經濟持續發展,消費電子、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等終端應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國內芯片設計公司對晶圓代工服務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大力扶持,在近年國際貿易摩擦背景下,提高晶圓代工行業國產化重要性凸顯,國家陸續出臺政策支持境內晶圓代工行業發展,推動了行業前進。
從細分市場結構看,在制程方面,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統計,2022 - 2027年全球晶圓代工成熟制程(28nm 及以上)及先進制程(16nm 及以下)產能比重大約維持在7:3,中國大陸在成熟制程擴產積極,預估其成熟制程產能占比將從當前的29%,成長至2027年的33% 。在不同尺寸晶圓代工領域,伴隨存儲計算、邊緣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應用的蓬勃興起,NOR Flash、指紋識別芯片、電源芯片等產品對8英寸晶圓的需求持續攀升。新能源汽車市場產銷兩旺,也極大地帶動了MOSFET、IGBT等8英寸功率器件的需求,有力推動了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的擴張。當前,8英寸晶圓代工市場規模約占總晶圓代工市場規模的25%,并保持著穩定增長的態勢,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8英寸晶圓代工市場規模已增長至約230億元 。
在12英寸晶圓方面,自2011年起,其總出貨量市占率便超過了50%,且自2014 年開始,一直穩定在60%以上。隨著計算機、通信等高端行業的迅猛發展,對高性能芯片的需求與日俱增,12英寸晶圓憑借其更大的尺寸和更高的生產效率,在先進工藝芯片制造中占據了愈發重要的地位。全球范圍內,臺積電、英特爾、聯電、世界先進、中芯國際、華虹等行業龍頭企業紛紛加快產能擴張步伐,通過擴建或新建 12 英寸晶圓廠,以滿足市場對先進工藝芯片的強勁需求。預計未來,12英寸晶圓代工市場規模還將因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等新興應用的持續推動而保持增長。從未來晶圓產能的增長來看,到2027年,12吋晶圓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7.4%,8吋晶圓產能的年復合增長率只有1.4%。
反觀6英寸及以下晶圓,由于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4 英寸晶圓廠逐漸被市場淘汰,導致該尺寸晶圓代工的市占率不斷萎縮。目前,其市場份額大約在15%左右。隨著產業向更高集成度和性能的方向發展,6英寸及以下晶圓代工市場在整體市場中的占比可能會進一步降低,但在一些特定的利基市場,如部分傳感器、功率器件等領域,仍將保持一定的需求。
過去多年,中國大陸芯片自給率逐步提升,從2020年的16.6%,到2021 年的17.6%,再到2022年的18.3% 。步入2023年,這一趨勢得到延續。TechInsights數據指出,當年中國大陸市場實際消耗芯片約1350億美元,其中本土生產芯片約315億美元,據此計算,2023年芯片自給率攀升至約23.3%。這一顯著提升,一方面得益于國內芯片制造產能的持續擴張,2022年中國大陸芯片制造產能占全球比重已達26%,位居全球第二 ,為芯片產量增長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國內相關政策大力扶持芯片產業發展,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進步,促使本土芯片產出增加。
進入 2024 年,據部分機構報告顯示,芯片自給率有望進一步提升至30% - 35%區間,這一樂觀預期背后有著諸多支撐因素。在市場層面,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國,本土龐大的市場需求為國產芯片提供了廣闊應用空間。如2024年,中國在全球芯片設備銷售市場中占比高達42%,總銷售額達495.5億美元,同比增長35%,大量先進設備的引入有助于提升國內芯片制造水平,進而提高本土芯片產出能力。
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如《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出臺,疊加國內龐大市場需求驅動,國內晶圓代工企業積極擴產并提升技術水平,國產化率有望在未來進一步提升。國內企業在成熟制程領域已具備一定競爭力,未來隨著技術不斷突破,在先進制程方面也將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推動國產化進程進一步加速。
市場動態分析
近一年晶圓代工行業產品價格呈現結構性波動特征,不同細分市場價格差異顯著。從價格波動來看,成熟制程產品價格競爭激烈,2024年全球成熟制程晶圓代工均價同比下降約5%-8%,主要因中國大陸及海外廠商擴產導致產能階段性過剩,供需失衡下價格承壓。先進制程價格則相對堅挺,5nm/7nm制程均價同比持平,部分高端節點因AI芯片需求激增,價格甚至小幅上漲3%-5%,反映出技術壁壘帶來的差異化市場格局。
細分市場價格差異由技術門檻與市場供需狀況共同作用所致。成熟制程技術同質化程度較高,廠商產能呈現集中釋放態勢,2024年全球成熟制程產能同比增長 12%,但消費電子需求復蘇速度未達預期,市場呈現供過于求局面,進而導致價格下行。先進制程受設備與技術壟斷限制,頭部企業對產能擴張持謹慎態度,2024 年全球先進制程產能僅增長4%,同時AI服務器、高性能計算等領域需求爆發,市場處于供需緊平衡狀態,支撐價格保持韌性。
供需關系變化方面,行業呈現 “成熟制程去庫存、先進制程補產能” 的分化趨勢。2024年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整體約85%,但結構差異明顯:成熟制程產能利用率降至80%以下,部分廠商通過減產緩解庫存壓力;先進制程產能利用率維持95%以上,頭部企業加速12英寸產線投資,2024年全球12英寸晶圓代工產能占比提升至68%,較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主要企業的產能調整對供需結構產生直接影響。當廠商宣布擴大先進制程投資,如新增12英寸產線規劃時,市場對該領域供需緊張的預期升溫,可能推動先進制程報價上行;成熟制程廠商的產能收縮,如關閉老舊4英寸產線,雖短期內難以扭轉供過于求的局面,但有利于中長期供需關系的再平衡。在市場策略方面,廠商通過差異化定價與客戶結構調整來應對市場波動,例如提高車規級、工業級產品占比提升,這類高附加值產品價格抗跌性更強,能夠部分對沖消費電子需求疲軟帶來的影響。
下游應用市場中,汽車電子、AI與物聯網成為核心增長引擎。2024年全球汽車電子芯片出貨量同比增長22%,其中ADAS芯片滲透率提升至45%,帶動車規級晶圓代工需求增長顯著,相關產品價格同比保持穩定,部分高可靠性制程(如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工藝)價格上漲5%-8%。AI 領域,全球AI服務器出貨量同比增長35%,推動先進制程需求激增,7nm以下制程代工需求占比提升至18%,對應價格因產能稀缺維持高位。物聯網設備連接數突破放量,智能傳感器、邊緣計算芯片需求旺盛,帶動8英寸晶圓代工中特定工藝,如MEMS、電源管理芯片工藝價格企穩,2024年該領域產能利用率達88%,較行業平均水平高3個百分點。消費電子領域雖整體需求疲軟,但結構性亮點存在,如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同比增長15%,帶動射頻芯片、低功耗邏輯芯片代工需求,相關價格降幅收窄至3%以內,優于智能手機應用處理器代工價格表現。
不同應用市場的需求彈性差異直接傳導至代工價格體系。汽車與工業領域客戶更注重供應鏈穩定性,對價格敏感度較低,愿意為技術可靠性支付溢價,支撐相關細分市場價格;消費電子客戶則更關注成本,廠商為維持份額往往采取價格競爭策略。這種分化使得行業呈現“高端穩、中端弱”的價格格局,2024年高端制程(16nm 以下)營收占比提升至32%,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而中端制程(28-40nm)營收占比下降至 28%,反映出市場資源向高附加值領域集中的趨勢。展望未來,隨著 AI 算力需求持續爆發、汽車電動化滲透率提升,先進制程與車規級代工需求將繼續主導行業增長,供需緊平衡狀態或推動價格中樞上移,而成熟制程需等待消費電子復蘇與產能出清,價格短期仍面臨壓力。
中國半導體上市公司數據方面,《報告》以中芯國際、華虹公司、晶合集成、賽微電子等6家上市企業為樣本,單獨拆分了每家公司晶圓代工業務的財務數據,構建了全方位對標體系。
報告顯示,2024年,晶圓代工行業上市公司總收入908.51億元,同比增長7.47%,毛利率約19.38%,研發占比為20.11%。股價方面,行業全年震蕩上漲,年末較年初上漲36.58%。
以下是報告內容精選:
財務數據分析
(1)整體財務表現對比:
![]()
注:本表中“營業收入”、“毛利”為該公司晶圓代工產品的營業收入與毛利。
2024年,晶圓代工行業上市公司總收入約為 908.51億元,同比增長7.47%(中位數);凈利潤約為164.18億元,同比下降15.99%(中位數);毛利潤為164.18億元,毛利率平均值約為19.38%,研發占比平均值約為20.11%。
從營收表現來看,營業總收入前三名的企業分別是:中芯國際(577.96億元)、華虹公司(143.88億元)、晶合集成(92.49億元)。
營收同比增長前三企業分別是中芯國際(27.72%)、晶合集成(27.69%)、芯聯集成(22.25%)。
從毛利潤表現上來看,盈利前三名的企業分別是:中芯國際(107.44億元)、華虹公司(25.08億元)、晶合集成(23.59億元)。
從毛利率來看,前三名的企業是賽微電子(35.11%)、晶合集成(25.50%)、燕東微(18.61%)。
從研發費用占比來看,前三名的企業是賽微電子(37.75%)、芯聯集成(28.30%)、燕東微(19.91%)。
(2)營運能力對比:
![]()
從營業周期來看,營業周期由長到短依次是燕東微(486.36天)、賽微電子(379.97天)、華宏公司(182.42天)、中芯國際(175.50天)、芯聯集成(168.89天)、晶合集成(114.26天)。
從存貨周轉天數來看,存貨周轉天數由長到短依次是燕東微(224.42天)、賽微電子(218.43天)、中芯國際(155.49天)、華宏公司(142.50天)、芯聯集成(116.36天)、晶合集成(78.26天)。
從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來看,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由長到短依次是燕東微(261.93天)、賽微電子(161.54天)、芯聯集成(52.53天)、華宏公司(39.93天)、晶合集成(36.00天)、中芯國際(20.01天)。
從應付賬款周轉天數來看,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由長到短依次是燕東微(296.77天)、晶合集成(266.28天)、芯聯集成(132.16天)、華宏公司(58.70天)、賽微電子(43.59天)、中芯國際(40.54天)。
股價表現
2024年,晶圓代工行業股價表現震蕩上漲,年末相比年初上漲36.58%,振幅95.48%,最大回撤-27.11%。以1000點為基準價,最高價1688.55(11月15日),最低價733.77(9月20日)。
![]()
從個股來看,2024年末,市值最高的是中芯國際(3644.67億元),排列前三的還有晶合集成(468.23億元)、華虹公司(452.26億元)。
![]()
相比2024年初,漲幅前三的企業分別是中芯國際(78.46%)、晶合集成(35.30%)、華虹公司(9.10%);下跌的是賽微電子(-28.42%)。
從市盈率來看,除了虧損企業,截至2024年末市盈率最高的是中芯國際(195.80)。
另外,報告還單獨詳細解析了6家上市公司2024年各自業績表現。
具體詳情請關注報告全文
具體請查詢集微報告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