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達到105438億元,同比增長5.9%,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8%。這一歷史性突破標志著海洋經濟已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一季度,海洋生產總值達2.5萬億元,同比增長5.7%,延續了向新向好的發展態勢。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海洋制造業增加值達3.2萬億元,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超過三成,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新興產業多維崛起
海洋新興產業呈現多維向好發展格局。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不斷取得新突破,免疫抗腫瘤海洋一類新藥BG136已啟動臨床二期試驗。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深度實施"藍色藥庫"開發計劃,著力形成全鏈條高水平科學研究體系。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持續推進,基于海藻基的全生物海帶自化干地膜成功研發,3D打印細胞培育魚肉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向好,一季度新承接海工訂單金額、交付訂單金額、手持訂單金額同比分別增長57.1%、114.3%、24.2%。超大型自航耙吸挖泥船"通浚"輪載泥量達到38000立方米艙容,配備國內先進智能疏浚系統,成功攻克挖泥船操作員"看不見"水下土質的難題。海上風電產業快速發展,廣西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A場址工程正式全容量并網發電,通過系統采集、分析、預警、輔助決策等,顯著提高巡檢效率。
海洋牧場建設加速推進,海南龍棲灣普盛海洋牧場總規劃海域面積達350公頃,配備4個智能養殖旅游平臺和50個智能養殖網箱。該項目不僅養殖規模和平臺面積將進一步擴大,還將開放海上住宿、餐飲、垂釣等休閑漁業功能,打造"海域+陸域"全域型智慧海洋牧場新產業。
科技創新持續發力
深海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正式啟動。深海試驗場海上固定試驗區位于甘泉海臺西北部,距三亞東南約200公里,面積約400平方公里,水深約1300至1500米。該試驗場聚焦提升"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能力,構建深海裝備"技術研發、測試試驗、成果轉化、產品孵化、檢驗檢測"于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
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于2024年11月1日從廣州出發,歷時208天,總航程4萬余海里,創下中國極地考察史上單船執行任務最長時間紀錄。這次考察進一步推動了極地領域科研和后勤保障的國際合作,探索了開展國際化、跨季節、跨學科綜合調查的新途徑。
海洋油氣開發取得重要進展,渤海億噸級油田墾利10-2油田開發項目(一期)最后一個平臺組塊完成出貨裝船,赴渤海南部海域進入海上安裝和聯調。項目3座海上平臺陸地建造工作全面收官,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撐。
綠色低碳技術全面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WinGD 10X92DF-M-1.0甲醇發動機、CPGC-MAN L21/31DF-M甲醇雙燃料發動機等綠色船用發動機研制取得新進展。文昌9-7鉆井平臺首次應用"火炬氣回收+等離子點火"的火炬氣回收利用方案,實現火炬氣"零排放"。世界上第一艘安裝碳捕集和封存設備的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建造完畢,標志著我國在海上碳捕集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