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作者 | 鹿堯
早上6點鐘的天津天明街,早尚好燒餅里脊的玻璃櫥窗上蒸騰著熱氣,鐵板上的里脊肉片正發出“滋滋”聲響,門前食客絡繹不絕,還有許多身著紅色工服的外賣騎手進進出出。
就在3個月前,早尚好的聯合創始人高寧還在為生意感到發愁,在所有餐飲品類里,早餐尤其特殊,經營時間集中在上午,客單價較低意味著必須靠走量盈利。她曾把銷量增長的希望寄托于外賣,但現實情況——平臺傭金、配送費、推廣費像層層疊疊的網,讓本就薄利的生意喘不過氣來。
變化始于今年3月初。當京東外賣的招商經理帶著“全年0傭金,次年費率低于行業平均”的政策走進門店時,高寧沒敢立刻答應。作為在餐飲行業摸爬5年的“老江湖”,他見識過平臺如何用補貼吸引商家,最后卻用不斷上漲的傭金、幽靈外賣內卷下高昂的流量費把利潤抽干。
但嘗試入駐后的第一個月,他就發現了不同:幾乎沒有多花一分錢,60家門店迅速實現日均1000單的穩定輸出,節假日高峰期甚至沖到2000單。
更關鍵的是賬本的變化:京東0傭金政策下,商家只需支付3元固定配送費,自愿參與平臺活動花一些費用補貼用戶,綜合成本遠低于其他渠道。同樣的訂單量,實際到手收入明顯提升,利潤甚至達到“1單抵3單”的程度。
“別小看這些變化,我們全國一百多家門店陸續上線,單店日均即使只有200單,一個月也能省下不少錢。”這些額外的利潤,被他用來升級食材和后廚設備,甚至給員工漲了工資。
類似的故事,正發生在全國百萬家餐飲門店里,而背后,是京東外賣對商家利益的重新校準。
在外界看來,這些變化原始于一場看似冒險的嘗試。當京東外賣以“品質外賣”定位入場時,那些在高傭金壓力下曾以為“只能這樣了”的餐飲老板,帶著對傳統外賣平臺的復雜情緒——既有對高抽傭的無奈,也有對流量規則的疲憊,一頭扎進新戰場。
起初,他們以為只是多開一個銷售渠道,卻沒想到,這場冒險逐漸改寫了他們對“好生意”的認知:從磨合期到穩定增長,利潤空間重新舒展,行業也轉向“價值共建”,他們在這場浪潮中,摸索出一條既符合商業邏輯、又堅守餐飲本質的路徑。
01
餐廳實收遠高其他平臺
至少多賺20%利潤
在餐飲行業摸爬滾打五年的高寧,對“平臺抽傭”有著深刻痛感。
所謂抽傭,是指平臺從商戶收取的費用,主要涵蓋平臺傭金和配送服務費兩部分。一般來說,配送服務費通常在20%左右,商戶傭金率處于不到10%的水平,而履約服務費僅在商家選擇專送服務時才會產生。
需要注意的是,這并非最終抽成。以往其他平臺,針對用戶設置了許多優惠和補貼活動,商家也通過參與獲取更多曝光。但這樣一來,原本30元的餐品,消費者實際到手價可能不到20元,中間差價就作為“商家給客戶的補貼”讓利出去了。綜合下來,平臺最終的抽成比例甚至高達50%左右。
“一個燒餅里脊賣6塊,扣完后到手不到4塊,還要算食材、人工成本。”高寧回憶,為了搶流量,每月光推廣費就得花幾千元,“不投錢就沒曝光,曝光也不代表穩定轉化,投了錢利潤又被壓縮。合理的投流量費獲取曝光是沒問題的,但和那些低經營成本的幽靈外賣一起競價,我們這些需要兼顧線下客流的商家,沒有優勢,最終劣幣驅逐良幣。”
京東外賣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困局。
入駐京東外賣以來,高寧并未察覺到來自行業價格與流量內卷帶來的焦慮感,在京東外賣,“訂單量”和“品質”才是最佳的籌碼,他算了筆賬,相同營業額下,在這里能多賺20%的利潤。
無獨有偶,同樣位于天津的連鎖品牌粵山海·隆江豬腳飯,創始人任萬靜也在感慨。
三年前選擇豬腳飯這個賽道,任萬靜看中了消費者注重性價比的需求趨勢,餐品以肉為主,軟爛脫骨,搭配秘制辣醬,消費者吃起來過癮。由于豬腳當天現鹵,高峰期切配即可出餐,天然適合外賣。
但隨著食材、人力、房租等成本持續上漲,尤其在商場等核心商圈,固定成本越發高企。任萬靜性格真實坦率,相比使用預制半成品來降低成本,她始終堅持鮮肉現燉,但這樣一來,也意味著一旦順應低價競爭,則難以實現盈利的困境。
在任萬靜看來,京東的“品質外賣”正在重塑行業規則:平臺通過審核和流量傾斜,讓像她這樣的“現制現賣”商家獲得了更多曝光,扭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今年3月,任萬靜帶領團隊成為“吃螃蟹的人”,憑借“早入駐=早曝光”的策略,在京東外賣用戶習慣培養期快速積累訂單。
典型的例子,4月平臺補貼政策落地后,單店單日單量迅速突破300單,遠超同期其他平臺100-200單量。短短幾個月里,旗下門店的日均單量翻倍增長。
更重要的是,在平臺大力支持下,相比以往,門店利潤至少提升5個百分點。“同樣賣一份25元的豬腳飯,在京東的到手所得明顯更高。”她拿出后臺數據,利潤算得清楚明白。
這些省下來的錢,同樣被她重新投入到食材和設備的升級當中。任萬靜堅信,消費者的認可才是真正的認可,做餐飲一定要做能長遠的生意。以往她的第一條信條,永遠是“先保證食材品質,再談銷量”,如今,借助京東外賣,口碑與銷量實現了雙向奔赴。
02
單量之外的品質戰爭
驚人的30%復購率
在京東外賣的商家后臺,有一組數據格外惹眼:早尚好的復購率達30%,粵山海隆江豬腳飯的下單轉化率更是高達40%。這在餐飲行業實屬罕見,而支撐這一數據的,是平臺對“品質”的極致追求。
3個多月前,京東外賣以品質化突圍,要求入駐商家必須面向線下經營、評分3.8分以上等,這套篩選邏輯隨即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最直接的影響,對于消費者來說,無論是否在京東點外賣,都要先在京東“查”外賣——看看門店是否上線,確保是京東審核通過的門店再下單。
在過往行業生態中,以“幽靈外賣”為代表的純外賣店痛點長期存在,利用平臺監管漏洞,使用虛假地址與信息,犧牲品質以賺取利潤,給消費者食安帶來嚴重威脅。這些由外賣平臺催生的“產物”,相比有門簾面向線下經營的門店,具備更低的運營成本,因此有更充沛的費用用于在外賣平臺的推廣,反哺給了外賣平臺高昂的收入。
京東外賣對門店的品質要求很高,幾乎首創了行業最嚴格的準入標準。
不僅要商家提供帶有LBS定位的從門頭到后廚的一鏡到底視頻,同時邀請騎手、用戶隨時舉報不合格門店,查實后立即下架還給予反饋人40元飯卡獎勵。
即便通過嚴格的審核入駐后,也還要接受京東不定期的抽檢。
高寧對此深有感觸。入駐初期不僅要忙著做訂單,還要隨時接受平臺的檢查。“一開始有人會覺得麻煩,后來發現這是好事——那些靠低質低價搶市場的都被擋在門外,真正想做好品質的人有了空間。”如今,這些“麻煩”也都成了品牌競爭力,“即使是我們這些低客單價的中小商戶,只要品質過硬,平臺也一視同仁愿意投入資源重視。”
品質化風向的背后,也帶來了客群結構的悄然改變。
任萬靜發現,京東用戶的年齡層比其他平臺更寬,且他們更關注食材新鮮度和衛生狀況,而非單純比價。高寧也觀察到類似趨勢,京東用戶注重品質,也愿意與商家溝通。
“有次顧客反饋少送了東西,我們趕緊補送,對方不僅沒差評,還留言‘理解偶爾的失誤,你們的燒餅確實好吃’。”高寧笑著說,這種信任感更堅定了他對品質的追求。
前不久,京東外賣披露了一組數據,從將近150萬家餐廳門店中,清退了約8000家不合格門店,3個月來入駐審核通過率不足40%。
借助平臺流量與客群優勢,任萬靜計劃今年再開2家新店,其中一家選址寫字樓密集區域,瞄準白領午餐市場。高寧則更傾向把目光投向全國市場,繼續依托平臺的“品質”定位和低傭金政策,擴大線上渠道的銷量占比,尤其是利用平臺PLUS會員流量和品質客群,吸引更多粘性用戶。
03
京東外賣入局
商家在其他平臺的訂單減少了嗎?
很多人都在關心的一個問題,京東的入局,會不會導致餐飲商家在其他渠道的單量變少?有意思的是,相比市面上的爭執不休,身處一線的高寧與任萬靜給出了不約而同的答案:不會。
相反,平臺對品質的高要求,不僅吸引了原先不太愿意點外賣的人群,成為新的增量,入駐京東的商家獲得信任背書,也間接提升了知名度。高寧提到“在京東排名提升后,其他平臺也跟著搞活動”——就是利用京東的品牌效應,帶動全渠道增長。
放眼當下,外賣行業正呈現出近幾年少有的熱鬧,但對比十年前靠燒錢跑馬圈地的“外賣大戰”,京東的入局,從本質上引發了一場更深刻的行業結構性變革。

從推出更低的傭金政策,直接降低商家的運營成本,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提升食品品質和服務質量上;到率先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切實保障了騎手的合法權益;以及持續優化服務體驗、審核門店、接收消費者反饋并及時調整......
一系列動作背后,都在回答一個關鍵問題: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品質”?
餐飲是一個“慢行業”,從食材供應鏈到用戶口碑積累,都需要時間沉淀。典型的例子,任萬靜用近三年開出7家門店,看似速度緩慢,卻每一家都能成為爆款。這種“慢”不是效率低,而是用品質的確定性對抗“流量不確定性”,用用戶的信任構建競爭壁壘。
同樣的道理,外賣不是餐飲的快進鍵,而是另一種慢功夫。在京東外賣,越來越多商家用近一半的復購率證明,只要把食材、口感、服務做到極致,用戶自會用腳投票。
兩位餐飲老板的故事,恰恰是中國千萬餐飲人的縮影。在這個更迭頻繁的時代,他們經歷過流量狂歡,也重新觸摸到餐飲業的溫度與底線,親身經歷證明: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餐飲的核心永遠是對食材的敬畏,對顧客的負責,對品質的堅持。越來越多的商家感受到京東做好外賣的決心,這種“雙向奔赴”讓他們對長期合作更有信心。
京東外賣的出現,恰好為這種堅持提供了新土壤,扶持真材好料的商家,用規則篩選用心經營的從業者,讓“做好餐飲”和“做好生意”不再是單選題。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