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很長時間,眾多家電經銷商利用“物流差、信息差”等因素,通過賣產品“賺差價”的經營模式,已經走向尾聲。當越來越多家電企業,推動“全渠道融合下同款、同價、同促”落地,還要繼續靠“賺差價”生存,對于經銷商來說“太難了”。
常偉 撰寫
目前,主管美的家用空調業務的美的集團副總裁趙磊,悄然出圈。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除了回應“美的拒絕表演式工作,堅持反內卷”等熱門話題,還透露了美的集團旗下家電業務正在探索一條全新的業務模式變革。核心就是直達用戶的DTC經營手段和體系落地。
談及具體細節,趙磊還透露兩個重要信息:一是,今年以來,空調事業部就已經率先探索基于“全渠道融合”下的線上線下產品全面打通,采取“同款、同價、同促”,市場效果不錯。二是,不只是美的空調品類,接下來美的其他家電品類也會快速跟進,都要推動更多產品的“同款、同價、同促”,目標就是縮短交易流程、降低營銷成本,提高企業面向用戶的影響力。
這個信息,對于線下市場上的眾多渠道經銷商來說,又意味著什么?一,終端零售商家,面對用戶銷售時,沒有自主定價權,要搶奪用戶訂單,不能降價促銷也不能加價營銷,只能靠自己的服務、口碑和信譽等,去贏得用戶;二是,終端零售商家,過去習慣了幾十年的“賺差價”經營模式,即使沒有美的DTC直面用戶變革,也會面臨拼低價內卷競爭帶來的利潤下跌甚至虧損。
所以,對于家電經銷商來說,不管是企業層面搞DTC直達用戶的業務模式變革,還是線上與線下不同渠道的市場搶拼低價,都無法掩蓋一個事實:過去“賺差價”的盈利模式轉不動了,很多經銷商的經營利潤一路下行,甚至還出現了虧損等局面。這就意味著,眾多的終端零售商,無論是經營線上的網店,還是線下的實體店,或者是達人帶貨、社群運營等,都需要通過“運營用戶、服務用戶”賺取產品差價之外的更多模式利潤了。
目前不只是美的集團,獲悉,包括海爾智家過去2年也在海外市場推動DTC模式變革,更好地貼近用戶通過產品、品牌和技術等手段去影響用戶,建立用戶體驗和認知。同時,在國內市場海爾智家也一直通過數字化工具和零售化賦能,推動自有渠道海爾專賣店經營轉型,核心就是全員零售化落地。目前,包括海爾智家一系列產品線高管的出圈,打造IP,這也被認為是直接面向用戶,賦能終端市場的引流獲客和多方式賣貨。
當然這種直達用戶的業務模式變革,還在探索之中。現實的尷尬在于,對于眾多家電企業來說,目前還沒有辦法解決線上與線下渠道的經營成本差。一邊是,多年以來,很多家電企業線下渠道鏈路過長,貨從工廠到用戶家中,往往需要3、5個環節。以線上的商品出貨價格,很難覆蓋線下渠道商家的成本。只有解決了線上與線下渠道的經營成本無限接近,才能推動“同款、同價與同促”。
另一邊是,雖然家電零售渠道在最近幾年經歷多輪洗牌,但賣家電的商家和個人卻是“不減反增”。為了搶奪訂單和用戶,面對相似的產品、性能和體驗,眾多商家在一線市場拼的是價格,而不是服務用戶的能力。 所以如何推動各個渠道商家真正建立并具備經營用戶的能力和意識,不只是依靠賣產品,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去賺取更多的利潤,相關的商業模式探索還需要時間和試錯。
當前,支撐美的家電業務DTC變革落地,在看來,主要有兩個支撐。一方面,早在多年前,美的就通過美云銷APP,逐步實現了對線下所有鄉鎮零售門店的直接合作,逐步優化了代理商、分銷商,以及運營商,直接變成了零售服務商,縮短線下渠道與線上渠道的經營成本差;另一方面,基于集團數字化的全價值鏈運營提質增效,不斷優化工廠內部到市場外部的運營成本,以及線上線下終端網點經營用戶的零售能力提升,倉儲、物流和服務等平臺化實力由工廠解決了。簡單來說,就是改造傳統的家電經銷商能力和價值鏈,從而努力去提升并創造用戶的價值。
今年以來,市場上眾多家電經銷商,遭遇了生意的困頓和經營的挑戰。一是,找不到用戶,貨賣給誰?二是,價格沒優勢,商家的進貨價都高于電商零售價,怎么賣?三是,不能談能力建設和模式創新,很多鄉鎮商家就是混日子、等機會、熬時間,完全不想去改變。
這種局面,也將倒逼更多的渠道商家們,不能活在過去的成功經驗和經營模式之中,更不能守著老思路和老傳統去贏得年輕人信任,必須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緊盯頭部企業的探索與創新,找到適合自己經營用戶、服務用戶的手段。這也將成為今后兩三年中國家電零售市場最大的看點和變局。
聲明: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一律嚴禁轉載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