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婉心
編輯|鄭懷舟
二手電商在度過了相對低調的前十年后,開始有新故事浮出水面。9月23日,聚焦3C產品的轉轉集團宣布收購二手奢侈品交易平臺紅布林。并購后,轉轉集團聯合創始人、COO胡偉琨將兼任紅布林CEO。
轉轉收購紅布林,是行業兩個層面上的重要注腳。
一邊,是性價比消費趨勢難擋,二手交易大幅增加,傳導至企業端,二手電商平臺的滲透率明顯進入上升通道。另一邊,多年來垂直電商平臺生存空間并不充裕,抱團進行擴張是應對天花板的最佳方式。
QuestMobile發布的報告指出,去年閑置交易APP行業活躍用戶規模同比增長近30%,增長情況在整個移動購物行業位列第一。
幾個主要玩家也捷報頻頻。今年3月,閑魚稱平臺日均交易額已突破10億元,而已上市的二手電商萬物新生集團,最新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7.4%,已經連續八個季度實現經營性利潤盈利。
轉轉同樣向透露,公司已經于去年年底實現盈利。
但在二手產品中,二手奢侈品較為特殊。在接受包括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胡偉琨指出,和二手手機相比,二奢析出率(愿意賣出手中新品的用戶的比例)更低,且二奢的客單價多數分布在小幾千范圍,并不高于二手手機。
進一步從買方側來看,二奢不像手機是必選消費品,且即便是二手,商品本質仍舊具有奢侈品屬性,如今的經濟環境之下,二奢交易頻次、客單價、買家數量很可能產生波動。
在此背景下,轉轉依舊選擇做二奢品類,除了作為紅布林大股東的投資淵源,胡偉琨解釋了更多底層邏輯:
“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迄今為止,新品垂直電商沒有過得特別好的。垂直電商到最后都會面臨一個生存曲線,就是擴大規模則獲客成本變高,不擴大規模則面臨增長天花板。”
胡偉琨表示,游戲就是這么玩的,最后垂直電商都會進入尷尬的狀態。這就是為什么轉轉要做一個綜合的交易平臺,而不是只做一個品類。
至于為什么要通過收購的方式,而不是轉轉自己下場二奢賽道。這牽扯到,在C to B to C模式下,二手奢侈品的質檢系統和二手手機有著天壤之別,轉轉的二手手機質檢供應鏈能力很難復用到二奢品類。
愛回收創始人陳雪峰也曾作出判斷稱,單一平臺方希望橫跨不同品類,幾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收購一家已經具備完整質檢能力的二奢平臺,成為轉轉的解決方案。
像轉轉一樣從單一品類轉型為綜合電商的平臺還有得物。得物從球鞋二級市場起家,如今已經擴展至了十余種品類,但激進擴張帶來流量的同時,大量的假貨問題也幾乎消耗光了用戶對得物的信任。
得物的轉型難言成功,幾個二手電商玩家如今也先后進入了轉型時間。轉轉切入二奢之時,閑魚開始探索B to C模式,而愛回收現在更偏向做to B的供應鏈平臺。
二手電商的游戲是否沒有贏家,或許很快將迎來答案。

轉轉深圳質檢中心 受訪者供圖
以下為轉轉集團聯合創始人、COO兼紅布林CEO胡偉琨、紅布林首席鑒定師梁辰與包括在內的媒體采訪精編:
01 關于轉轉及收購
1.能不能詳細講一下收購的情況,大概什么時候做的這個決定?中間有沒有什么波折?時間線能不能講一下?
胡偉琨:2022年的時候,轉轉已經成為紅布林的大股東,那個時候整個市場還是高速發展早期,當時找紅布林,其實也是得益于早期2020年的時候,轉轉跟找靚機的整合是很成功的,所以我們也有這樣一個經驗。
在那樣的契機下,我們想在同樣的C to B To C的模式下,還有哪些優秀的行業公司可以跟轉轉形成合作。
今年我們實現了對紅布林的全資并購。這種選擇背后有很重要的邏輯。紅布林此前是通過郵寄的線上交付,但是轉轉是面對面的交付,如果復用到紅布林,對紅布林用戶來講也是很大的增量,對于轉轉來說,基礎設施投入也能夠復用,得到很明顯的成本攤薄。
2.聽起來,對于這次收購行為,是內部驅動力更多,就是偏向于為了攤薄成本進行業務拓展的行為,這個屬于供給側的改革。那需求側,二奢的市場需求您怎么判斷的?是否能夠撐的起咱們的投入?因為整體來看,二奢的流通率在國內不是很高。
胡偉琨:簡單說幾個邏輯,第一,純垂直的新品電商,它會面臨單品類獲客成本高的問題。所以我們看新品電商行業里面,都是綜合交易平臺取代垂直交易電商,二手電商里面也是這樣一個邏輯,這在商業上本身就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第二,在國內的情況,從市場量級來看,新奢跟新品的手機量級是非常接近的。只是說在二手里面會有一個“析出率”,就是有多少人愿意把他的新品拿出來的比例,比例越高越繁榮,比例越低越是早期,手機的比例肯定比奢侈品高。
我們判斷,第一,越發達的地區,析出率是越高的。第二,析出率與基礎設施的投入有巨大的關系,有越多人賣才能有越多人買。
轉轉的方式方法是,不希望讓賣家變成職業賣家,而是把賣出變成一種服務,我們上門幫你直接解決,不需要考慮,是不是賣低價格了、該賣給誰、要不要做售后。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轉轉因為建了大量線下網絡,有機會激發更多賣家人群,有助于行業提高析出率。
這是兩個核心邏輯。第一個我們長期看,經濟越發達,奢侈品消費越多,目前看體量已經很大了。第二個我們認為,我們解決的方式有利于賣家賣出你的物品。
3.但是當下經濟環境的情況來看,奢侈品本身業績都在下滑,二奢會不會存在購買力不足的情況?
胡偉琨:關于國內二奢購買力的問題,第一,這幾年從2017年以后,每一年奢侈品都在增長,到今年為止都是在增長,所以我們還是比較看好國內整個環境。
第三,有沒有足夠的供給,是這個行業是否繁榮的標準。這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邏輯,大家在一線城市沒有這種感覺,一線城市可以買,很多二線城市沒有專柜可以買。二手奢侈品是線上起家的,所以它天然覆蓋全國。
其實很多買二奢的人,過去壓根就沒有消費過奢侈品,第一次消費奢侈品的時候,就是二手的,然后現在成為了奢侈品的用戶,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此外,我們發現年輕化率很高,95后、00后的接受程度很高,而且年輕人的經濟壓力沒有這么大。以德國為例,它的奢侈品發展很快,原因就是很多人過去沒有接觸過奢侈品在哪里買,第二個就是年輕人群的接受程度,這個東西是共性的,是屬于外部的條件,不是某一個平臺享受的紅利。
4.二奢的客單價這幾年有增長嗎?是不是輕奢近兩年更好一點?重奢的受眾還是老錢群體?
胡偉琨:二手奢侈品,大家可以理解為有一個重奢頻道,愛馬仕、香奈兒這些,大概幾萬塊錢,但是我們講廣義的二手奢侈品,大概也就是三四千塊錢。
梁辰:大家剛才也有提到,奢侈品是非必須品,是否有購買力。這里面有一個大前提在,這個非必須品的價格如果做到足夠合理,其實還是有購買力的。
有一個數據分享,在2008年后奧運時代里,這是第一波中國人真正意義上出境購買奢侈品的爆發年,以北京為例,2008年以后身邊出國的人指數級增多,這一波人從國外帶來奢侈品品類的爆發年。
2013年左右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其實有非常多的奢侈品存量沒有釋放出來,很多二手奢侈品的貨源還在各自的家里,可能都不是1萬億這樣的數字能體現的。
轉轉在做的上門履約,就是在探尋這些閑置的、遺漏的東西,讓他們還有變現價值。
5.剛才提到,三四線也有很多需求沒有被挖掘,咱們的門店是否有三四線擴張的計劃?現在門店的情況是怎樣的?
胡偉琨:轉轉是圍繞全國的購物中心去開店的,基本上三四線也在輻射范圍之內,我們開店優先順序還是一二線到三四線的過程。以消費電子為主的店,今年年底預計到八百家左右。
6.轉轉和紅布林要上門做回收的話,對資金的占用量,還有精細化的運作要求非常高,可能會存在二手商品的通病,就會向賣方壓價,向買方抬價,怎么平衡好這樣的關系?投入和收益怎么平衡?
胡偉琨:上門和門店,在我們看來就像美團外賣一樣,它是一個履約網絡,但是如果不投入,用戶就不愿意去賣,它是一個基礎設施。
轉轉這種平臺性公司就會大力投入這種基建,比如說到用戶家去收了這個包,這是成本,這樣做有利于用戶析出商品,這個商品最終是不是轉轉買?不一定,最后有買家或者商戶買這批貨。
所以我們應該覆蓋的事情,包括兩千多個品牌的鑒定能力,還有覆蓋更多的區域,上門和門店。
7.二奢產品是否會進入轉轉的線下店鋪?
胡偉琨:公司內部還在想怎么推出更合理的店型去服務多品類的買家。
開出來的店如果加入奢侈品,其實對于我們的門店來講,也提高坪效,讓店型更加豐富,有逛的欲望,商場也喜歡這種業態。
8.現在轉轉是線下給線上導流更多?還是線上給線下?
胡偉琨:以目前開出的手機為主的店型來說,線上大概占20%到30%導流的效益,絕大部分還是靠線下門店的引流。我們認為線上線下相結合一定是趨勢,大家知道山姆它其實就是一半一半。
02關于二奢及其市場
1.二奢和消費電子目標客群不是完全一樣的,咱們有沒有評估過后面有哪些挑戰?有沒有做一些提前的預案?
胡偉琨:挑戰肯定有,主邏輯要搞清楚,就是沒有任何一個綜合電商平臺按男女來分的,它都是基于某一個用戶的核心價值去做的。
如全新的交易平臺,大多數是構建信任的邏輯。另外,今天看興趣電商,其實是以達人信任為核心的,直播電商的崛起肯定要看它是誰的直播。
核心是構建商品信任本身,把標準化做好,這個東西對于不同品類是通用的,對于不同人群是通用的,通用的核心是劃算靠譜。
2.看到APP上二奢有自己的頻道了,在APP上我們對紅布林的接入有什么新的形式嗎?以及流量的支持,二奢和3C之間怎么分配?
胡偉琨:我們最近會做一次改版,整個轉轉平臺的產品形態會做一次重要的升級,會在月底上線新的版本。
新的版本主要還是希望用品牌篩選的邏輯去做,而不是現在的邏輯,會把信息流更大地放出來,讓大家有更多的場景,有點類似于“品牌二手上轉轉”的感覺。因為男性是搜索邏輯,女性有篩選和逛的狀態。
3.此前曾經有頭部奢侈品平臺面臨一些經營困難,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胡偉琨:行業目前各家有各家的情況,我們也不是都了解,但是有一個通用性的邏輯值得大家參考。
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迄今為止,新品垂直電商沒有過得特別好的。垂直電商到最后都會面臨一個生存曲線,就是擴大規模獲客成本會變得更高,不擴大規模會面臨增長的天花板,同時也會面臨頭部平臺的擠壓。
因為新品就是標準化的東西,而且本身奢侈品沒有這么強的線上獨家授權的形態,所以它并不可能產生供應鏈上的獨家優勢。
第一流量成本對大家都越來越貴了,第二供給上沒有獨家壟斷,所有垂直電商都面臨著這兩個尷尬,再加上巨頭的擠壓效應,可能跟團隊關系不大,游戲就是這么玩的,最后垂直電商都會進入尷尬的狀態。
這就是為什么轉轉要做一個綜合的交易平臺,而不是只做一個品類,就是關于這個問題。
4.有一些觀點認為一些奢侈品品牌要直接下場親自做二奢?
梁辰:這幾年一直有這樣的新聞,這種新聞停留在文章側。這里有一個特別大的點,如果廠商自己來干這件事,那它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個質檢體系,因為要收我家的二手,一系列的二檢手續就會流到當地國家,或者受到當地國家的監管或者監督,不會有任何品牌這么干。
包括Gucci之前說想自己干,其實它也是間接投資了The real real,通過The real real間接來干這件事。
之前Gucci做過一陣子,在他們的奧萊店回收自己的商品,但流程上需要提供非常多鏈路認證,才能把商品賣給你。對于消費者賣的快、賣的好、賣的舒心這件事來講,目前來看還可以再進一步優化。
5.其實很多其他平臺都在做所謂智能化鑒定體系,轉轉的壁壘是什么?有沒有讓別人信服的東西?這個點是怎么打造的?
胡偉琨:這里面有一個商業邏輯上去理解的事情,大家都會說你也鑒定,我也鑒定,但是本質上就一件事情,就是你對不對結果負責?是不是平臺負責?這個事情最終檢驗一個平臺是不是真的能做好鑒定。
誰在為最后出了事負責,我們的商業模式是我們來兜底,這決定了轉轉肯定要用心地把這個事做好,這是根本邏輯。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