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日新月異,創作數字音樂的“門檻”不再難以跨越,越來越多音樂愛好者開始使用AI等工具創作數字音樂,“未來有數”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節數字音樂大賽應運而生。11月15日下午在虹口區濱港商業中心,電子音樂獲獎作品《聲子躍遷》的旋律,拉開了大賽頒獎展演的序幕。
這場面向市民的大賽共收到來自中外的1489份參賽作品,從專業音樂創作者到普通市民,從9歲的孩子到69歲的老人都參與其中。
東方廣播中心動感101副總監、評委羅毅認為,“數字音樂技術的使用尤其是AI的使用,模糊了專業和非專業的界限,專業者可以讓自己的音樂作品更加精進,非專業者能從中找到深度體驗音樂的樂趣。”
模糊專業與非專業的界限,音樂更開放多元
“未來有數”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節數字音樂大賽通過原創類數字音樂作品、非原創類數字音樂作品、AI類作品和多媒體音樂作品四個賽道進行比拼。其中00后參賽踴躍,占比將近40%。大賽以行業前瞻視野為市民搭建創新型賽事平臺,引領市民深度參與城市數字生活構建。
現場,水木年華組合的歌手于盛獨唱《一生有你》為市民數字音樂創作打call。值得一提的是,當天還啟動了“未來有數” 數字專輯歌單線上發行儀式和賽事優秀作品廠牌簽約儀式。優秀作品有機會獲得更廣泛的傳播,也讓更多作者有機會被看見。
![]()
于盛獨唱《一生有你》
在參賽作品中,國風電子音樂給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獲獎作品《竹漪流韻》以竹笛、二胡、琵琶與中國傳統打擊樂為主奏樂器,結合電子音樂與原聲樂器,取材自上海青浦地區非遺“田山歌《春播》”,以傳統農具“筒車”為敘事核心,構建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江南田園圖景。
![]()
獲獎作品《竹漪流韻》
作者陳思翰是上海音樂學院三年級學生,廣東潮汕人。來到上海求學后,他對上海民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地去青浦采風,用青浦民歌作為創作元素進行創作。陳思翰還收集了大自然的風聲、水聲和鳥聲融入樂曲中,將民族旋律與現代電子節奏融為一體,使音樂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聽感。評委們認為,他的作品體現了青年人對地域文化的再創造,展示了在新技術語境下,非遺音樂“活起來”的可能性與當代表達的力量。
69歲的黃正方老先生是本次大賽最年長的參賽者,也是唯一一位超過60歲的選手。由他作曲,著名詞人張海寧作詞的歌曲《海水她還在海上藍》獲得原創類數字音樂創作獎,歌曲帶有浪漫的爵士風。
黃正方退休前曾是東昌中學音樂老師,一直在輔導樂隊,搞音樂制作。他90年代就開始使用數字音樂技術,“只是當時軟件比較少,功效也沒有現在好。”創作過程中,他是先寫出譜子,用軟件聽音效、出小樣,在電腦上配器,最后找了一位爵士風格的虛擬歌手演唱。“以前傳統樂器成本很高,發展到今天,樂器都不用了,都數字化了。”他相信數字音樂面向未來,是潮流所向。
“我是弄堂的少年。十五歲的眼眸,裝滿新鮮,清晨的豆漿,弄堂的寒暄,穿梭石庫門,歲月的書簽......上海的故事寫在每一天。”年僅16歲的“弄堂少年”王一非獲得“未來之聲”獎項,他和他的樂隊演唱的原創歌曲《我愛這上海》真摯動人,唱出了年輕人在新時代語境下對上海文化的深情告白。
![]()
原創歌曲《我愛這上海》
王一非就讀于上海市現代音樂職業學校,他從小喜愛樂器,學過架子鼓,后來又自學了鍵盤、吉他和貝斯。小時候他經常去爺爺奶奶居住的老弄堂去玩,弄堂是他心中老上海的“根”。創作中,他不僅采樣了外灘的鐘聲,還去網上找了電車的“叮叮當當”聲和老弄堂的吆喝聲來配樂。
大賽不僅吸引了上海及其他省市的市民投稿,更吸引到海外音樂人和華人投稿。其中不乏專業的音樂從業者。
來自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音樂人米格爾·洛佩斯是拉丁音樂界享有盛譽的班多鈕手風琴與吉他演奏者,曾任傳奇樂團成員逾十年。此次他攜其樂團圣塞西莉亞三重奏連線參演“未來有數”成果展,帶來探戈作品《La Noche Adentro》(《夜晚深處》)。
![]()
探戈作品《夜晚深處》
數字音樂技術不僅讓有專業背景的音樂人看到更多可能,更是讓無任何音樂背景的普通人可以領略音樂創作的樂趣。幼兒園教師王丹鳳為了用更活潑的方式將各種知識教給孩子們,經常會“創作”一些實用歌曲。她為此學會了使用AI作曲。這次她的參賽作品《滬上云起》以“城市記憶與人文溫度”為主題,用吳儂軟語勾勒出一幅上海風情畫卷。“歌詞是自己寫的,用AI稍做修改。”王丹鳳表示,雖然作品是AI作曲,但還是要經過自己的反復匹配、選擇,才能呈現出滿意的作品,“人的創造力還是很重要的。”
從賽場到展覽,讓數字音樂觸手可及
大賽頒獎期間,11月7日至11月16日,數字音樂大賽成果展在濱港商業中心1樓舉行,同期展出優秀參賽作品,將賽事成果與互動體驗深度融合。“聲而不同”展區特設“經典樂評卡”投票活動,市民可填寫樂評為喜愛作品投票,在交流中深化對數字音樂的理解;“聲生不息”區聚焦評委精選及網絡熱力作品,設置NFC互動裝置,市民用手機觸碰對應標識即可播放音樂,實現“觸手可及”的音樂體驗;“音境漫游”區打造步入式音樂聲場空間,設置音樂聲場講解、作品欣賞互動等,讓市民在沉浸式聆聽中感受數字音樂的空間魅力。
![]()
![]()
當天還啟動了“未來有數” 數字專輯歌單線上發行儀式和賽事優秀作品廠牌簽約儀式。
“未來有數”系列賽事已在2023年、2025年兩次舉辦,分別以“藝術”和“音樂”為主題。“AI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專業的群文品牌賽事,吸引更多年輕人參加。”虹口區文化館副館長程蕾提到,賽事共收到1489件中外作品,甚至吸引了黃齡這樣的專業歌手投稿,“這說明數字音樂早已融入生活,AI讓創作門檻降低,普通人也能實現作品上線、版權授權的夢想。”對于賽事未來,程蕾透露將以兩年一屆的頻率持續舉辦,“后續方向還在探索,或許會深耕數字藝術、數字音樂領域,也可能拓展新賽道,核心是為市民搭建創新平臺,讓大家在數字時代更好地感受文化魅力、實現創作價值。”
本次賽事由上海市民文化節指導委員會指導,虹口區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共同主辦。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