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雖然結束了,但是小雷的雙十一專題還沒到結束的時候。在各個品牌和平臺陸續發布戰報后,我們終于有機會透過一手數據,來看看今年到底是誰把“新物種”AI 眼鏡賣火了,消費者更偏愛哪些品牌、又真正看重哪些方面的體驗。
從京東發布的數據來看,數碼品類的用戶規模同比增長超過 50%,同時有超過 200 家開放平臺店鋪成交額同比增長 200%,以舊換新成交額同比增長也超過 100%。可以說,在 3C 數碼品類里,京東依然穩居線上平臺的中堅生態位,這也讓他們的戰報比以往更有參考價值。
![]()
圖源:京東
而在一眾數碼產品中,“AI拍攝及顯示眼鏡(也就是常說的AI眼鏡)”的成交量就頗為亮眼,整個品類的銷量同比增長超10倍,成為數碼品類里增長最高的品類。作為今年最熱門的新品之一,華為、小米、阿里、百度等大廠紛紛入局,也讓這個賽道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
![]()
圖源:京東
不過,從京東的實時銷售數據來看,AI眼鏡的銷量還是主要集中在老牌智能眼鏡廠商上。比如大家熟悉的影目INMO就憑借出色的產品力與體驗,在京東平臺的各類排行榜中都名列前茅,同時也成為智能眼鏡熱賣榜里唯一有兩款產品排名前五的品牌。
而且,AI 眼鏡的銷量并沒有一味集中在最便宜的入門、低端產品線上,用戶反而會更側重于考慮有完整生態的品牌,其次是外觀形態足夠日常、不“社死”,最后才是功能是否真正好用、能否融入通勤和工作場景。
因此,可以看到市場一邊在往更高階的一體式AI+AR方向走,一邊又需要足夠親民的純音頻類AI眼鏡去不斷“拉新”。
音頻拉新,AR深耕
回到具體的銷量,整體來看AI音頻眼鏡還是要稍微多一些,因為其在價格上更容易被新人所接受。以小米的AI眼鏡為例,其官方定價是1999元,在雙十一期間價格一度降到1450元左右(包括國補),這個價格對于小米用戶來說顯然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
圖源:雷科技
畢竟從功能角度看,相當于你花一臺入門機的預算,買到了一個隨身耳機+隨身相機+隨身 AI 助手的組合包,而且三種體驗都不算敷衍,對第一次嘗試 AI 眼鏡的用戶來說,“沖一副玩玩看”的心理門檻自然會大幅降低。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雷鳥V3身上,在疊加國補之后,價格甚至可以殺到 1173 元左右,主打一個量大管飽,讓這款已經上市接近一年的產品,在今年雙十一重新回到了熱銷榜單。
從功能配置到實際體驗,這兩款產品的思路非常接近:一邊借助成熟手機生態和語音助手的積累,一邊靠扎實的硬件基礎,把“第一副 AI 眼鏡”這個位置牢牢占住。正是這些價格階梯清晰、定位偏入門的產品,幫AI眼鏡這個品類拉到了第一批真正愿意掏錢的“體驗用戶”,也為后續生態的迭代和升級打下基礎。
但對于已經買過、用過AI眼鏡的老用戶來說,純音頻交互和少量基礎功能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一體式 AI+AR 的全功能智能眼鏡自然就成了他們的下一站。而在這個品類里,持續深耕AR顯示多年的影目INMO就有更大的優勢,影目INMO用GO3和GO2兩款產品,滿足了不同層級用戶的需求,成為此次雙十一促銷的大贏家。
![]()
圖源:YouTube
INMO GO3和GO2之所以受到消費者歡迎,其實與影目從創立開始就押注一體式AI+AR輕量眼鏡路線有關、從早期的INMO Air到現在的GO系列,核心賣點一直是:一副“真的能當普通眼鏡戴著上街、上班”的智能眼鏡,而不是一塊掛在臉上的嘗鮮設備。
整體看下來,今年雙十一其實已經描繪出AI眼鏡賽道的生態擴張線路,由價格更親民的 AI 音頻眼鏡負責“拉新”,用常用功能的組合讓更多用戶先嘗試著戴上這類設備。中高端則由一體式AI+AR智能眼鏡承接“升級”,在顯示、交互和生產力場景上持續發力,把眼鏡從嘗鮮玩具一步步推向“第二塊屏”“第二臺手機”等定位。
雖然,現階段的AI眼鏡還存在不少問題尚待解決,比如續航、交互體驗以及應用生態等,但是從用戶的選擇來看,只要產品可以滿足價格、形態和場景,基本是不愁沒有用戶買單的。
選購AI眼鏡,用戶更看重什么?
今年整條 AI 眼鏡賽道,被不少媒體稱作“百鏡大戰”的第二年。無論是行業報告還是廠商訪談,幾乎都在強調同一件事:市場已經從最初的試驗階段,開始向幾種主流形態聚攏,用戶其實并不想單純為了“新奇”付費,而是更愿意為明確場景、明確功能的產品買單。
所以,大家能夠看到聲量最大、存在感最強的依然是一體式、同時具備顯示與拍攝能力的 AI 眼鏡。這樣一款產品可以同時解決:第一人稱拍照和視頻記錄,隨身 AI 助理帶來的問答與提醒,翻譯、提詞、會議記錄等效率場景,以及導航、識物、支付等輕量級AR體驗。
這也是為什么價格是AI音頻眼鏡兩倍的一體式AI+AR眼鏡,能夠在整體銷量上與前者持平,因為對于選購者來說,這些基于“顯示”打造的一系列功能,更契合他們對“未來產品”的需求。
![]()
圖源:影目INMO
簡單來說,像翻譯、導航、消息通知等功能其實是不少用戶的剛需,而這些需求對于純音頻的AI眼鏡來說并不好滿足,即使可以通過語音的方式播放出來,實際體驗其實也不如文字顯示來的直觀。
不過也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不管是選擇AI+AR眼鏡還是AI音頻眼鏡,價格依然是核心影響因素,可以看到AI+AR眼鏡的售價基本集中在2500-3500元檔位。目前,這個價位段的AI+AR眼鏡還是以單色光波導為主,只能顯示簡單的UI圖形界面和文字。
至于能夠顯示復雜畫面的全彩光波導智能眼鏡,價格普遍超5000元,整體銷量與單色光波導和純音頻的銷量形成鮮明對比,可見用戶對于AI眼鏡的可接受價位其實并不算高,多數人寧愿犧牲部分體驗來換取更高的性價比。
所以,小雷覺得接下來智能眼鏡廠商的內卷方向,或許可以更多的放在如何降低單色光波導眼鏡的成本上,通過降低售價來籠絡體驗了純音頻AI眼鏡后覺得“不夠用”,想進一步升級的用戶。
而且,功能較為單一的AI眼鏡,反而不太受用戶歡迎,比如不少智能眼鏡廠商都推出了純音頻無拍照功能的AI眼鏡,雖然價格相對來說便宜很多,但是銷量來看與功能更完善的款式差距不小。
可以說,目前AI眼鏡用戶對于產品的需求,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低價”或“多功能”,而是傾向于可以平衡價格、性能、續航以及體驗的產品,這也意味著在這個賽道里如果想做一款細分化產品將會面臨不小的挑戰。
AI眼鏡“期末考”,誰的答卷更好?
如果把今年的雙十一,看作是AI眼鏡行業的一次“期末考”,那么影目INMO、雷鳥以及小米等品牌其實都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其中,影目在一體式AI+AR智能眼鏡領域已經連續四年占據銷量冠軍,對于一個沒有手機、PC等成熟生態加持的品牌來說,這個成績本身就說明他們有足夠的產品力和軟件實力來支撐整個智能眼鏡生態。
比如說,在一體式AI+AR智能眼鏡路線里,INMO AIR3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它不是簡單的顯示終端,而是一款搭載自研IMOS 3.0空間操作系統的一體式AI+AR智能眼鏡:支持AI語義交互、空間計算、多屏協同等能力,用戶可以在眼前完成信息調用、應用切換,而不再只是“看視頻”“投個屏”這么簡單。
![]()
圖源:影目INMO
同時,INMO AIR3也是目前國內唯一采用陣列光波導光學方案并量產的產品,即使在全球范圍內,這條技術線的主要對手也只有meta(meta還遭遇產能危機)。而且,影目INMO還在雙目全彩顯示、輕量化量產等方面實現超越,并通過開放SDK搭建生態、做開發者社區,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平臺級終端”,而不只是賣幾個型號的硬件。
如果說AIR系列負責在技術和系統層面對標“下一代手機”,那GO系列則是在雙十一這類大促中,與普通消費者距離最近的一條線。INMO GO3 一方面延續了一體式智能眼鏡的路線,另一方面又在設計和日常佩戴體驗上給整個行業來了一次“顏值降維打擊”,配合官方規劃的多框型、多配色季度更新策略,GO3 已經在主動向“生活潮流單品”靠攏。
功能層面,GO3也沒有停在“輕娛樂”上,而是把翻譯、提詞、會議助理這些高頻場景做到極致,并且還帶來了首個雙芯片架構+可拆卸雙電池的全新結構,讓AI眼鏡也可以實現全天候佩戴。可以說,這些“殺手锏”都讓INMO GO系列在AI眼鏡中脫穎而出,成為今年成績最亮眼的品牌之一。
再來看看其他品牌,小米的AI眼鏡雖然是首款產品,但是卻有著不錯的定價和成熟的手機生態支持,依靠龐大的小米用戶生態來做大蛋糕,同時也讓更多人關注到AI眼鏡品類,你可以說小米的AI眼鏡沒有“特點”,但是卻無法忽視它在市場中的地位。
至于雷鳥的主場其實在XR眼鏡那邊,不過也正是因為有著XR市場的積累與支撐,讓他能夠借助XR市場的用戶生態群,更好的探知智能眼鏡用戶的需求,使得他們在AI眼鏡市場也是如魚得水。
從這次雙十一的成績單來看,AI 眼鏡這個品類已經從“有沒有人買”走到了“誰賣得更好、誰用得更多”的階段。在雷科技看來,增長10倍只是一個起點,真正決定誰能笑到最后的,還是要看誰的產品能夠在價格、形態、功能上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衡點。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