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楠
AI創作正在成為B站上新的流量密碼。而且諸多信號顯示著這種密碼的有效性。
首先是B站剛剛披露一組數據。在第三季度,B站上每個月都有接近10萬的AI相關UP主活躍于此,AI相關內容的日均投稿量同比增長83%。
更直觀的是親身感受。如果你最近經常瀏覽B站,那么首頁上刷到AI視頻的頻次可能明顯增加。同時反響強烈的AI爆款視頻開始密集涌現,視覺效果之好讓人不禁感慨:原來AI已經能做到這種程度!
一種群星涌現的感覺。或者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有的AI創作走了B站一貫流行的抽象、整活風格,讓科比實現“賽博永生”。有的是溫情續寫,把《你的名字》這樣留有遺憾的動畫作品進行補完,給粉絲發糖。
西游記依然是內容創作的靈感富礦。有人依據每個角色的性格和故事,量身定制歌曲并拍成MV,引來《黑神話:悟空》制作人馮驥主動安利。還有人從國外綜藝尋覓創意,做出了以遠古滄龍為食材的《地獄廚房》,并自然融入了“九轉大腸”這樣的名場面,讓人大笑。
當然也有嚴肅向內容。比如用具備電影質感的AI鏡頭,講科普故事。這些創作都會讓你對當下的AI創作潛能有真切感知。

我們找到幾位AI爆款視頻創作者,聊了聊他們的創作思路、故事和技巧。他們多是95后,也有80后,其專業背景都跟AI沒有關系,甚至有人曾反感AI。而現在,他們使用AI的態度是一致的堅決。
一次AI創作可以換來幾萬或更多粉絲。AI不僅改變創作者的生活,也在改變他們的事業。
用Sora接棒新海誠,以及讓科比“復活”
龍林,98年出生,大學專業是數字媒體技術,畢業后打理起家里的汽車配件生意。前段時間看到某個UP主談Sora2對動畫二創內容的影響,覺得“太厲害了”,于是立刻下載Sora,搜羅邀請碼,想看看效果。
實際龍林一直對內容創作有興趣。前兩年Stable Diffusion剛出來,聽說可以直接在本地部署。他查看了一下自己電腦配置參數,感覺也能運行,就嘗試生圖。雖然效果受顯卡算力限制,但圖片生成后,讓他感慨,“原來AI已經可以做這種事情了”。
這次嘗試Sora,龍林便用之前的人物設計圖作素材。給到的指令很簡單:展現這個女性角色在戰場上拼殺。效果之好讓他心里浮現一句話:人人可當動畫導演!

龍林把這段Sora首作發在B站,之后連續三天,每天更新一部Sora短片。今天技術上不成限制,龍林有很多創作想法可以嘗試。作為資深動漫迷,喜歡的動畫IP都成了他的創作源泉。
內斂細膩的《冰菓》,溫馨治愈的《輕音少女》,借助Sora,龍林在這些作品基礎上構建自己的故事。雖然受限于Sora的限制,不容易把故事做長,只能小小變動一下世界線,但對粉絲來說,見到了圓夢的可能:動畫制作組不給做的,咱們自己搓。
續寫是龍林的主要創作思路。他的爆款也是由此誕生。10月22日,龍林發布了《你的名字》的AI續寫,B站播放量超過450萬,投幣達到17萬。于是一個萌新UP主,立刻擁有了上萬粉絲。還有人付費充電,期待后續更新。

《你的名字》是新海誠轉折之作,講述了奇幻的愛情故事,結尾時男女主瀧和三葉的重逢,給了觀眾無盡欣慰與感動。然而重逢之后的故事,影片做了留白,成了不少粉絲的遺憾。我們喜歡某個人,不滿足于僅僅知道他或她會有happy ending,還希望看到他們具體的幸福。就像對糖的渴望總是不夠,我們想要吃更多糖。
龍林首先做的就是用AI發糖。他讓重逢的瀧與三葉加上聯系方式、約會、逛街、觀賞煙花,說出“我喜歡你”,還讓瀧意識到自己跟三葉早就認識早有聯系。粉絲們圓夢了,收獲了新的滿足和感動。
而龍林也設置了留白,既加強了短片的情感沖擊,也給之后的創作留出空間。他告訴硅星人,會繼續在《你的名字》這個IP上更新三章,但之后不只是發糖,還要構建完整的故事線。
回過頭看,雖然Sora動畫的質感遠遠不及動畫原作,但龍林發現,它相比目前市面上其他AI,在還原特定類型或人物動畫風格時,表現要好很多。“其他AI軟件生成的風格往往帶有獨特印記,而Sora可能因為訓練數據中包含大量新海誠風格的視頻,所以能較好地還原。”

同樣是被Sora的能力打動,“抽樂個大象”選擇了抽象整活之路。
大象從事食品安全相關的技術工作,本來也跟AI沒什么關系,但出于對內容創作的興趣,一直關注AI圖形生成和視頻生成。Sora2的發布讓他有機會把以前的想法落地成真,“如果科比還在世,他看到惡搞視頻會作何反應?”
身為80后籃球迷,大象自然了解科比。而他發現Sora生成的視頻“真實性很高”,不容易出戲。
具體來說,Sora可以把人物的面相和聲音做很好的固定,之后再通過一長串詳細的提示詞,對衣服顏色、材質,以及場景布置等做詳細描述,就可以讓整個視頻獲得不錯的一致性。在這個前提下,便可以盡情發揮創意。
其實圍繞科比的AI創作密集涌現,大多走了抽象搞笑路數,而大象憑借“牢大受盡凌辱遭老罪Reaction”的思路脫穎而出,爬上了B站全站排行榜的第6名。

這是一部AI套AI的作品。大象用Sora生成的科比端坐在鏡頭左側,其他博主用AI做的惡搞科比視頻在鏡頭右側。由此形成反差,讓大象的科比更有真實人類的感覺。
有網友評論,這個科比長時間坐在鏡頭前,搭配平淡的語調,沒有出格的動作,努力試圖表現得自然,是一種自己曾經熟悉但又已經逝去的生命,以牙牙學語的孩童形態重生的復雜感覺。還有網友表示,這讓科比實現了“賽博復活”。
于是跟龍林續寫動畫故事類似,大象的創作也讓科比粉絲得到了情緒價值的滿足。這給他帶來了點贊,粉絲,乃至于商業合作。此時他成為UP主才一周時間,連B站的后臺操作都不熟。
從這個角度看,Sora既是內容創作的利器,也成了打造副業的工具。不過大象對創作本身的投入也不少,單是包括Sora在內的AI工具訂閱費,每月大概2000元。而在時間層面,他每天會投入6到8個小時,比對主業的投入還多。
把遠古滄龍做成六道菜,一場另類美食綜藝
如果說前面兩位創作者主要以創意取勝,那么“黃浦江三文魚”的AI視頻還疊加了更復雜精細的制作,以及更為明確的創作計劃。
他的作品《把遠古滄龍做成六道菜(上)》已經有700多萬播放。有人評論,這達到了真實綜藝節目的水準。還有人評論,這是自己看到的最牛X的AI視頻。
三文魚,28歲,上學時學會計,后來做新媒體運營和編輯,再后來跨進AIGC領域。他是幾個創作者里,自學AI最久的一個。也是個人創作者里,單部作品工程量最大的一個。一個鏡頭可以寫滿一頁word文檔,而這個鏡頭所在提示詞文檔有78頁,四萬多字。

三文魚的創作改編自真人秀節目《地獄廚房》。作為廚藝競賽類內容的粉絲,三文魚對這檔節目中主廚戈登的經典臺詞和趣味梗印象深刻。當發現AI在視頻生成上技術成熟,自然也要嘗試——他想把恐龍和滄龍當作食材,沒有AI可拍不出來。
創作不是一蹴而就。他先是把霸王龍、翼龍、三角龍們做成三菜一湯,用來驗證AI創作的可能性,然后才在10月中下旬,推出《地獄廚房:白堊紀挑戰》的正式節目。六位國際小廚挑戰地獄廚房的黑袍廚師,任務是把已經滅絕的滄龍做成美食。

不難猜想,三文魚的視頻是奇幻加搞笑的風格。
事實上,已經放出的兩期節目都讓人捧腹。不同國家的廚師搭配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劇情、配樂,再融合網絡熱梗等流行元素,收獲了大量好評。比如韓國廚師搭配韓劇,日本廚師結合日漫,而首先出場的印度選手,復刻了“九轉大腸”的名場面。
但節目的出彩不僅是搞笑,內容的嚴謹也是加分項。即便食材是滄龍,三文魚想讓烹飪方法盡量合理。
拿出場的中國廚師為例。因為設定是來自上海的主理人,三文魚為她設計了融合菜的菜式。又考慮到龍肉質地可能偏老,所以有了先低溫慢煮、保持內里鮮嫩,再通過快速爆炒鎖住風味的烹飪步驟。
如此多的細節考量,可以想見背后的工程量有多龐大。好在三文魚對AI的運用已經相當純熟。
對AI最常見的期待,是讓它給自己打工。這就意味著要充分榨取AI能力,盡量減少人的投入。三文魚的綜藝節目,除了基本框架,整個流程都用AI輔助。
大致上,他自己決定故事梗概、勝負結果、廚師形象、菜品及勝負原因,然后把框架丟給AI,生成整體腳本。之后再把六位廚師分成六段故事,逐一細化。

超長的提示詞就是在ChatGPT、Gemini等幫助下完成的。通過設定身份(如綜藝導演)和期望的氛圍,用AI能生成具體提示詞內容,遠比手工撰寫效率要高。之后再用可靈、Veo等工具生成鏡頭視頻,反復打磨。
有意思的是,三文魚在今年4月發布了B站的第一部AI創作,當時他對AI效果各種吐槽,還說“Ai從入門到放棄”。但只過了5個月,他的AI視頻便有了截然不同的質感。
這離不開AI能力的快速迭代。三文魚說,自己每個月都會被震驚。尤其是今年。Nano Banana在圖片編輯上幾乎替代PS。Veo3和Sora2神仙打架,生成的視頻足夠以假亂真。
三文魚也不斷迭代自己的AI技能。順帶一提,這個AI熟手不建議在網上花錢報課來學習AI創作,“親身經歷,騙人的比較多”;在B站或油管找些優質教學視頻,自己摸索就好。
憑AI科普收下百萬粉絲,AI不是用來降本增效
大圓鏡科普的每個鏡頭都像真實的電影片段,但都不是從電影剪輯而來。
這是個誕生不滿一年的新人科普UP主,但粉絲超過104萬。從今年4月開始,大圓鏡以固定頻次發布AIGC科普作品。主要內容分專題展開,先是“生命科學簡史”,再是“大腦簡史”,最近又推出了“運動與科學”系列。

這展現了AI的另一種廣闊可能。起初,大圓鏡團隊以為AI只是降本增效的工具,不必出門拍攝,只要用AI生成鏡頭就可以。后來發現,AI其實是創造更多可能性的工具。
觀念轉變來自一次選題。當時大圓鏡準備做大腦意識的科普,發現可以用AI完整展現神經回路和神經元,而這類內容,之前受限于制作工具,很少有科普團隊能做出來。
換言之,AI可以輕松進入人的身體、上天入地、穿梭時空。于是靠傳統方法很難完成的選題,都可以嘗試了。
“比如在穿梭古今這點上,我們可以隨意的回到任何一個諾獎時刻,沉浸式帶大家那個瞬間,走到那個科學家的生活里,去觀察為什么有這個科學事實的誕生,為什么有這個科學成果的誕生。”
大圓鏡由此確立了自己的內容優勢。
相比娛樂向內容,科普對內容質量的要求更進一步。信息的準確嚴謹,自不必說,但必須兼顧內容的趣味性和視覺效果的優異,才能達到普及大眾的效果。大圓鏡同樣在全流程上用AI幫忙。過程是這樣的:
在確定選題后,先借助GPT等工具搜集海內外資料,撰寫文案。再由ElevenLabs生成旁白。
之后回到GPT,讓它理解文案,分析文案更接近哪位導演的敘事風格、敘事節奏,以便生成視頻可以有更好的電影質感。
接下來制作分鏡。先由工作室人員寫出部分分鏡,定好影片節奏、語調、光線,之后交給AI學習,生成剩下的鏡頭。
文生圖是最繁重的環節。這決定了鏡頭基本的影調、表達和構圖內容。大圓鏡用到了Midjourney。
再之后是文生視頻。即夢和可靈是主要工具。兩個工具各有優勢。強調運動和運鏡的鏡頭交給即夢;相對靜態、側重人物情感和鏡頭質感的鏡頭交給可靈。
最后,借助剪映等工具完成剪輯和配樂,一部有強電影質感的科普視頻便就此成型。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用剪映,也跟它的AI能力有關。
總的來說,大圓鏡的案例證明了AI工具在嚴肅用途的潛能。不過真正的制作過程并不像上述概括那樣輕松。在制作分鏡時,AI生成的鏡頭有大約70%要經過人工修改。文生圖環節,生成結果基本有10:1的淘汰率。
一支7分鐘的影片大概有200個鏡頭,相當于生成2000張圖,選出200張。
不同創作指向同個信號,“人人可做導演”的時候終于到了
關于AI能做什么,對技術有很強信念的人“因為相信所以看見”,但更多人需要看見才能相信。
前面幾位AI創作者,題材不同,風格迥異,對工具的挑選和使用也有差異,然而他們的評論區有一個共同的聲音:這才是AI的正確用法。顯然這里的“正確”不是一種價值判斷,而是對視頻質量和AI能力的肯定。
不管是續寫動畫,還是自制綜藝;不管是讓某個自己喜歡的人物“賽博永生”,還是用AI做出類似實拍電影的效果講述科普故事,都證明了,AI已經可以做出遠超大眾預期的作品。不僅是超出普通人預期,也讓內容創作者自己驚訝。
龍林在續寫《你的名字》之前,先用Sora做了一段新番《絕妙舞步》的跳舞片段,來測試Sora在肢體語言方面的潛力。看過番劇的網友評論:這比原版好。

在之后的創作過程里,龍林感覺每一步都好像把Sora研究到頭了,但突然冒出新靈感后再去嘗試,發現Sora都可以實現。
還有一個“反常識”的細節。有網友戲稱,龍林喂給AI的描述“不亞于一篇博士論文”。而龍林發現,Sora理解能力很強,根本不需要特別多的提示詞。盡管對提示詞的要求跟具體創作思路有關,但這也說明,AI進化的速度比大部分人所想的更快。
AI加速了這個世界,“快”是它最重要的特質之一。你可以兩三天做一個有趣的小視頻,也可以用兩周時間做一個復雜、精細的長一點的視頻。只要你有創作的想法,AI就能把它變成作品。
在圍觀各種精巧的AI視頻后,有一種論斷概括了正被AI重塑的視頻創作生態:全民制作人的時代來了。或者借用龍林的作品標題,“人人可當動畫導演!”
導演曾是看似遙不可及的角色,但創作影視動畫已經成了觸手可及之事。只要你把AI用起來。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