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大模型 大未來——2025年大模型應用場景交流全國行·深圳站暨大模型數據要素建設行活動在深圳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由紅星傳媒、深圳河套學院、中國移動數智化部聯合主辦,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AIIA)數據委員會、深圳市人工智能協會以及深圳市翻譯協會協辦。
![]()
深圳作為“2025大模型應用場景交流全國行”的第二站,活動地點設在深圳河套學院。該學院是國家級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專注于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化創新人才。
來自高校、行業協會、行業機構及中國移動、順豐科技、金正優智科技、得理科技等10余家行業企業參會,大會圍繞“模型應用”、“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場景實踐”等內容開展了深度交流。
洞察前沿技術,探尋高質量數據價值
本次活動從四個維度展開,“智啟”聚焦評測體系如何為技術發展提供方向與標準;“智數”強調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的基礎價值;“智用”呈現場景實踐經驗與落地成效;“智展”則通過開放式交流促成觀點碰撞,為未來合作打開更多可能。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工智能學院院長、河套學院語言模型與人機交互中心主任、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海洲分享表示,當前大模型本身仍是一種工具,其真正價值在于與產業結合后能否創造財富、顯著提升生產力。“科技創新能被稱為“產業革命”,關鍵在于是否促進了生產力的大幅提高。”李海洲強調,目前許多大模型應用仍側重于“好玩”,尚未實現產值的飛躍,而這正是未來巨大的潛力所在。
![]()
在“智啟”環節,天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深圳河套學院雙聘教授、天津大學“語言智能與技術”中外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熊德意以《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與計算政治學:結合范式與初步探索》為主題進行分享。他表示,自然科學研究已進入人工智能驅動的“第五范式”,社會科學領域同樣迎來范式變革,人工智能與社會科學研究正實現雙向融合。
![]()
數據作為大模型時代的核心生產要素,為大模型的訓練奠定了基礎,而高質量的數據則是提升模型能力與應用效果的關鍵保障。
“智數”環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臺部副主任、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數據委員會主任李蓀圍繞《AI原生數據與大模型數據工程》進行了分享。李蓀表示,AI原生的核心在于將人工智能作為系統設計與產品構建的出發點,實現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當AI原生成為核心邏輯后,數據也由“輔助輸入”升級為驅動創新的核心生產要素。
![]()
場景落地案例分享,大模型應用加速落地
大模型正加速滲透千行百業,以更深層次和更廣范圍影響行業模式與創新路徑。但對企業與開發者而言,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讓AI從“性能強”走向“應用強”,如何在真實業務場景中發揮實效才是行業關心的焦點。現場,來自多語言翻譯、金融、物流等不同領域的代表紛紛展示了大模型在垂直場景中的落地探索。
中國移動數智化部計費清結算中心副總經理陳春松介紹了多語言翻譯大模型在東盟國家小語種短信翻譯服務場景以及出海業務場景的落地實踐,展示其在跨區域、跨業務協同中的賦能效果。
來自順豐科技的運籌優化算法總工程師高磊介紹了物流大模型在順豐的數智化實踐。順豐正通過引入大模型技術,對運輸路徑規劃、倉儲調度及需求預測等核心環節進行智能優化,大幅提升運營效率與資源配置能力。
深圳市金證優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林勇圍繞大模型驅動的金融業務助手進行了分享,從投研流程優化到金融服務智能化,展示大模型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潛力。
深圳市得理科技有限公司法律大模型產品總監謝杰妮以《得理法律大模型在實務場景中的應用突破與價值重塑》為主題進行了分享,隨著AI技術的深入應用,法律大模型正在成為提升法律實務效率與智能化水平的重要工具。
實踐案例的多元呈現,顯示出大模型已開始在多個行業場景落地驗證,其價值正從概念探索走向實際應用。最后,在自由交流”環節,與會嘉賓圍繞大模型場景落地、數據要素建設、科研合作及生態協同進行互動探討。
在大模型加速由技術突破邁向產業深度賦能的關鍵階段,深圳站活動的舉辦為政產學研用多方提供了交流窗口與合作紐帶。接下來,2025第三屆“大模型 大未來”人工智能大模型科創發展大會還將在成都舉行,進一步凝聚行業力量,推動大模型應用創新生態持續拓展。
譚欣遲 紅星新聞記者 李偉銘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