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近日,米哈游旗下游戲《崩壞:星穹鐵道》即將上線的新角色“大麗花”(康士坦絲),因其立繪與實機演示視頻陷入輿論漩渦。部分網友指出,該角色在設計上疑似借鑒了1947年發生在美國的“黑色大麗花”懸案細節,被指將悲劇案件娛樂化,引發了是否尊重逝者的廣泛爭議,有網友已就相關質疑向監管部門進行舉報。


網友發帖質疑游戲消費真實案件(網絡截圖)

當年關于“黑色大麗花”一案的新聞報道(網絡截圖)
極目新聞記者致電該游戲運營方上海米哈游影鐵科技有限公司。客服工作人員回應稱,對角色設計的具體細節并不了解,會將相關爭議記錄并向上級反饋。同時表示,“大麗花”目前僅發布預告,尚未正式上線,后續是否調整、如何回應爭議,需以官方公告為準。(據11月9日極目新聞)
因為角色代號“大麗花”聯想到案件“黑色大麗花”,究竟是不是網友想多了?從種種細節來說,爭議并非空穴來風。
該角色不僅代號與案件通用代稱一致,角色本名“康士坦絲”又與相關電影《藍色大麗花》女主角名字相近;角色特效、裝飾中反復出現的黑色花卉意象,呼應了現實中并不存在的“黑色大麗花”符號;更令人不適的是,角色動作細節、臺詞也與案件中受害者右胸被毀,面帶詭異微笑等細節似有呼應。所有這些元素疊加,實在很難說全是巧合,即便是巧合,也已經事實上導致眾多玩家、網友產生了負面聯想,形成了不良影響。
更令人不適的是,該游戲角色被塑造成帶有性暗示的“魅魔”形象,若隱若現地搞擦邊營銷,以“軟色情”方式將暴力懸案碎片化、符號化處理,其實就是在行業倫理的灰色地帶瘋狂“蹦迪”。
游戲本應給人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激發人的生活熱情和創作靈感,但如果將案件受害者所遭受的暴力創傷,化為游戲角色的“個性設計”,把殘忍案件的細節,拆解為吸引眼球的賣點,這種將悲劇娛樂化的擦邊營銷,流露出的是對生命的漠視,對逝者的消費。
網絡游戲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公共文化產品屬性,青少年玩家占比不低,涉事這款游戲分級僅為12+,也就是說,會有很多未成年人來玩。這種極具爭議性的設計,是否逾越了內容安全的紅線,企業不能睜只眼閉只眼。
面對網友洶涌的質疑,游戲官方的回應顯得被動遲緩,客服“一問三不知”+流程化道歉,僅表示“已收到反饋”“流程原因無法滿足訴求”,既未承認問題,也未承諾調整,與其說是“回應”,不如說是“敷衍”。
玩家是游戲的“衣食父母”,他們的訴求和意見應該被尊重,被傾聽,如果說,玩家對于游戲角色不滿,居然要通過向監管部門“舉報”才能表達訴求,說明正常的反饋渠道根本沒用。游戲公司如果在用戶溝通上如此傲慢,非要等到輿論發酵,監管介入,只會不斷消耗自身的品牌信譽。
近年來,游戲行業中類似的質疑和爭議頻繁發生,例如《江南百景圖》將抗金英雄岳飛“魔改”成“肉袒牽羊”的投降者,米哈游“崩壞系列”的另一款游戲國際服的三周年慶典活動中,一位女武神Cosplay兔女郎也因擦邊營銷破壞角色人設,引發大量玩家不滿。究其根源,無非是市場競爭激烈,一些廠商為了博出位,不惜游走在道德與法律的邊緣,忽視了主流玩家的情感訴求。
無數案例都已經證明,打擦邊球、嘩眾取寵絕非長久之計,真正叫好叫座的游戲作品,靠的都是精美的設計、動人的故事線、用心的制作和對玩家體驗的尊重。游戲需要天馬行空的創意,但創意絕對不能沒有邊界,現實悲劇絕不應成為娛樂噱頭,玩家的聲音更不該被當作耳旁風。
米哈游作為行業巨頭,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既然“大麗花”角色尚未正式上線,真誠回應玩家關切,移除引發不適的設計,在游戲設計中重視倫理審查環節,尊重玩家意見和公眾呼聲,才是挽回信任的正確方式。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