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出品
作者|冰美式
編輯|董雨晴、劉毓坤
“雙11”大幕早已開啟,各大電商平臺一派熱鬧景象。但在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的雙十一促銷活動中,不少消費者并沒有得到期待的優惠。
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不少用戶反饋,多家電商平臺存在促銷陷阱,不少家電產品一夜之間漲價數百元,算上打折和優惠,最終到手價反而比“雙11”活動之前更貴了。還有消費者發現,支付完定金后,尾款竟然偷偷漲價。
科技調查發現,多家電商平臺的部分商品在雙十一前后存在價格“明降暗漲”的情況。“雙11”并不是全年的最低價,不光高于618大促,甚至比平時還要高,引發網友吐槽“雙11的坑太多”。
有相關專家對科技指出,家電產品價格波動可能源自品牌方、經銷商、平臺等多方因素。但先漲價后降價,以制造降價假象,則是典型的不誠信行為。
“這(先漲后降)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還可能構成欺詐。”該專家對科技指出。

價格套路防不勝防
“今年雙十一某電商平臺的電視品類也太難看了吧” 。用戶“琰小楫”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說道:電視怎么了,全面漲價啊?九月底四千的電視現在都五六千,創維A6Fpro+75寸4100多到四五千現在直接6800+,不止他家,海信、TCL也是過了個十一漲價一兩千元起步。今年雙十一還會有好價嗎?
她將自身的經歷發到了社交媒體,沒想到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一位網友吐槽道:“漲價再優惠,看似便宜實則更貴。”
這種情況并不是個例,科技注意到,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反映,雙十一購物車里的家電商品反而更貴了。
消費者“L-Dru”告訴科技,她準備趁雙11買臺創維品牌的電視機,但她發現該產品在某電商平臺的價格一直在變,從2300元變2800元又變回2049元。
在她以2049元的價格下單后,客服卻聯系她,聲稱因為價格設置錯誤,不能發貨。而她通過瀏覽查詢該產品過往價格發現,同一款電視在雙十一之前的價格才1600多元,雙十一漲價后再優惠,價格反而更高。

另一位消費者也發帖表示,9月剛裝修時定了一臺75寸的創維A6F Pro+,價格約5000多元,但由于當時電視柜還沒制作完,她擔心等不了工期,也期待雙十一能有優惠價格,就把此前的訂單取消了。但是待雙十一她通過客服的引導再進直播間拍時卻發現,同款商品價格直接變成了6300元。“這就是你們的活動你們的雙十一?”
“既然要漲價,求你們別搞雙11了,讓我按日常價買東西可以嗎?”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道。
在大眾的印象中,雙11的價格就是比平時要便宜,很多消費者都翹首以盼在雙11大買特買。但這種先漲價后降價的行為,卻讓一些消費者寒了心。
一位網友對科技這樣總結他本次雙11的消費感受:“以前的雙11真是實打實地打折,現在還得各種比價,斗智斗勇,真是挺累的。”

價格波動原因多樣,但“先漲后降”或構成欺詐
先漲價后降價的現象為何頻頻出現?
一位家電經銷商告訴科技,電商平臺的售價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包括廠商定價、企業補貼、國補、地方補貼、平臺補貼等。出于合規要求,部分廠商甚至不能對經銷商進行控價,因而家電產品價格出現波動的現象并不罕見。
他補充道,雙十一促銷周期長達1個月,由于優惠活動分不同階段,因此前后也可能出現因平臺補貼力度變化導致價格波動的情況。
至于“雙11”價格高于平日價的情況,該經銷商表示,可能與國補的刺激力度降低有一定關系。
“相比2024年國補初期全面開放的強勁拉動,今年的國補政策刺激強度相對溫和,以價換量的邏輯走不通,連帶著電商平臺的補貼力度也減弱,所以產品價格可能相比平時的國補價格也沒有優勢。”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仍有部分商家使用的是“先漲后降”的套路,鋌而走險。從2009年開始,雙11已經來到第17年。但在這17年中,類似現象卻層出不窮。
對于該現象,相關部門已經多次采取行動治理。
2021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曾向全國互聯網平臺企業和各地市場監管部門下發了《關于規范“雙十一”網絡促銷經營活動的工作提示》,其中專門提到嚴格規范促銷行為。要提高促銷行為的公開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先提價后打折”、虛構原價、不履行價格承諾等違法方式開展促銷。
對此,也有業內專家告訴科技,商家先漲價后降價的行為,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還可能構成欺詐。
對此,《價格法》有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經營者有此行為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違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予以警告,可以并處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該專家提醒,“雙11”先漲后降的套路由來已久,但至今仍然屢禁不止。各大電商平臺理應當好守門人,不能任由商家玩價格游戲,賺了利潤卻損失了信譽。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