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四屆全國智能社會發展與治理論壇暨社會實驗講習班在北京經開區國家信創園開幕。論壇旨在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深化人工智能社會實驗研究,交流智能社會發展與治理實踐經驗,為“十五五”時期智能社會建設凝聚智慧共識。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過勇發表視頻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原主席、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張曉剛,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副局長龍凱,人工智能社會實驗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蘇竣等領導和專家出席論壇并致辭。
過勇表示,清華大學自2019年牽頭提出“開展人工智能社會實驗、探索智能社會治理中國道路”倡議以來,已構建起覆蓋學術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養、標準化建設的多維度工作體系。學校設立智能社會治理研究院,推動成立全國智能技術社會應用與評估基礎標準化工作組(SAC/SWG35),連續舉辦三屆論壇暨講習班,相關成果多次在國際舞臺傳播。未來學校將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全力配合中央部委推進智能社會建設,為構建中國特色智能社會治理體系貢獻清華力量。
![]()
過勇視頻致辭。(受訪者供圖)
顧秉林在致辭中表示,作為“開展人工智能社會實驗,探索智能社會治理中國道路”倡議的早期發起者與參與者,深感這項工作的戰略意義與歷史價值。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2035年全面邁入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將“智能社會”納入國家中長期戰略目標,充分體現了這項工作契合時代潮流與人民需求。六年來,清華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院已成長為智能社會發展與治理的理念發源地、行動策源地、人才培養基地、標準創新基地與學術新高地。他呼吁加快制定“十五五”智能社會建設規劃綱要,健全長效機制,深化跨學科研究,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構建中國智能社會治理自主知識體系。
![]()
顧秉林致辭(受訪者供圖)
張曉剛強調,標準化是智能社會治理的核心支撐。全國智能技術社會應用與評估基礎標準化工作組(SAC/SWG35)成立以來成效顯著,已立項9項國家標準并推進技術委員會(TC)轉設工作。他建議進一步完善組織架構、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強跨學科合作、注重標準實施效果,讓標準與技術發展同步,助力智能社會安全健康發展。
![]()
張曉剛致辭(受訪者供圖)
北京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磊表示,北京經開區緊抓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發展的契機,加快建設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在生物醫藥、工業制造、人形機器人和智能網聯等領域方向一模一案、一業一策地推進場景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全域孵化、全程應用和全面賦能。未來將深化與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合作,打造承載新形態、新模式、新產業的智能融合試驗區。
![]()
王磊致辭(受訪者供圖)
鄂爾多斯市委網信辦副主任王永杰介紹,鄂爾多斯作為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的代表,已在能源轉型、智能交通、數字鄉村、基層治理、標準化建設等領域多點突破,為全國智能社會治理貢獻了地方實踐樣本。未來鄂爾多斯將持續拓展應用場景、深化成果轉化,推動“鄂爾多斯方案”走向全國。
潤澤集團董事長周超男表示,潤澤集團與清華大學共建智能社會聯合研究院,在標準研制、國際交流、理論研究等方面成果豐碩。集團已建成7個智算中心集群,未來將練內功補短板、齊心協力做好我國智能體產業,持續深化與清華大學的合作,推進智能技術社會影響評估,支持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提升我國智能社會領域國際話語權。
蘇竣在講話中指出,在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各位同事同仁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人工智能社會實驗,探索智能社會治理中國道路”的倡議,已經從理論上的一個科學概念,成長為現實中的國家戰略;從帶有一點點理想主義色彩的“星星之火”,成為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迅猛發展的集體行動,讓我們普通人從對技術的恐懼、迷茫和不安中,看到了保持人類中心主義尊嚴的勇氣與曙光。他從智能社會的知識生產、社會信任、權威生成三個機制轉變出發,提出了信息充裕、即時反饋、認知重塑、組織解構、邊緣激蕩五大新特征和信息繭房、群體極化等十二大問題,呼吁各實驗基地從“答題人”轉變為“出題人”,為“十五五”規劃建議提供實踐經驗與真實反饋。
![]()
蘇竣致辭(受訪者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楊善林,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原主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全國政協委員、科技部原副部長、國家外國專家局原局長李萌等領導和專家分別圍繞大模型的應用探索與計算集成、智能社會的綠色化建設、智能體發展與治理的四維視角等主題發表主旨演講。
論壇現場發布了智能社會發展與治理系列國家標準。張曉剛、蘇竣、王磊、周超男、盛春曉、王永杰、曹俐莉、黃萃等共同為標準揭幕。
![]()
智能社會發展與治理領域國家標準預發布暨立項研制啟動儀式。(受訪者供圖)
本次講習班由人工智能社會實驗專家組指導,清華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院、清華大學科教政策研究中心、清華潤澤智能社會聯合研究院共同主辦,來自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50余個實驗基地代表,人工智能社會實驗專家組專家、相關高校院所和學術期刊、行業企業的專家等共計250余人參會。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