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7月9日訊 (記者 敖玉連)去年此時,各機構火熱科普“全球資產配置”時多半沒預想到,QDII會成為未來一年的主線。
2024年開年以來,QDII輪番被爆炒。從日經ETF、美國50ETF再到如今的東亞精選ETF,QDII的溢價總是壓著相似的韻腳:炒作資金涌入、高換手率、高溢價、產品臨時停牌、投資者暴跌前夜入場、虧損離場。
無風險利率持續走低,全市場的投資風險偏好都趨于保守,而QDII卻異常火熱,投資者仍在刀尖上博收益。從日本到美國再到臺灣,外匯額度的稀缺較難滿足旺盛的投資需求,QDII正走向分散風險的反面。
換主角:輪到亞太精選ETF
跨境ETF高溢價又起,這次主角換為亞太精選ETF。
7月9日,盡管開盤停牌一小時,但亞太精選ETF還是以全市場溢價率第一收盤,達20.46%,超過了常年榜首的納指科技ETF。同時,場內交投活躍,換手率達789.40%,成交額達13.81億元,創下成立以來新高。
7月4日開始,亞太精選溢價已連續4個交易日超過5%。7月4日溢價7.90%、7月5日溢價6.77%、7月8日溢價15.49%、7月9日溢價20.46%。藍鯨新聞注意到,為了緩解場內高溢價,7月8日開始,該ETF緊急調換外匯額度,當天累計可申購的基金份額上限從400萬份上升到了2000萬份,不過在火熱的交易面前,緊急調換的額度,效果寥寥。
至此,亞太精選ETF最近五個交易日(7月3日至7月9日)場內漲幅已達23.82%,是漲幅最高的ETF,遠超第二日經ETF9.28%的五日漲幅。
為何交易資金又將炒作的槍口瞄準了亞太精選ETF?
一季報顯示,亞太精選ETF與南方東英銀河聯昌富時亞太低碳指數ETF(新加坡上市)互掛,而南方東英這只ETF的前兩大重倉臺積電、三星近日都有利好消息傳出,推動資金入場。
第一大重倉臺積電,近日股價持續走高,躋身萬億美元俱樂部。摩根士丹利等機構維持了臺積電的增持評級,目標價從1080新臺幣上調至1180新臺幣,調幅達9.3%。同時,該基金的第二大重倉是三星,7月5日公司公告,二季度營業利潤超預期,同比增長1452.2%。
對于亞太精選ETF的持續高溢價,南方東英量化投資部門總監王毅向藍鯨新聞表示,互掛方對于境內市場溢價或者折價并沒有直接影響,解決方法更多的還是取決于A股ETF市場環境。
相似腳本:炒作資金-高溢價-跌停
“我們也注意到,A股ETF市場多只境外ETF產品出現高溢價現象,亞太精選ETF高溢價,與我們在一月份看到的日經ETF高溢價情況類似。”南方東英王毅表示。
開年以來,日經ETF、美國50ETF溢價一度超過30%,隨后殺溢價,盤中又持續跌停。而納指科技則是常年溢價超15%,位居溢價榜首,近期納指科技ETF還因溢價過高、過久,遭深交所重點監控,多家券商提示交易風險。
QDII的爆炒不會簡單重復,但總是壓著相似的韻腳:炒作資金入場-高換手率-成交放量-持續高溢價-臨時停牌-殺溢價-資金敗退,承受苦果的是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
但歸根到底,QDII的熱潮與A股權益資產走低,而海外股市持股走高相關。同時,各家公募外匯額度吃緊,導致場內外溢價無法及時平息。
5月31日,外匯局披露向32家基金公司發放外匯額度,合計12.3億美元,各家獲批額度從0.1億美元至0.5億美元不等。這距離上一次下發額度(2023年7月)已有大半年,2024年開年以來,QDII輪流高溢價,期間多家公司出現額度“拆西墻補東墻”的倉促舉動,各家QDII額度已行至“彈盡糧絕”窮境。
不過,本次公募獲批外匯額度最高一檔也僅有0.5億美元,與2023年7月1.2億美元的最高檔相差較大。多家公募基金人士表示,0.5億美元要用得精打細算,要細水長流。
“基金公司拿到的外匯額度,公募業務與專戶業務要對半分,公募QDII里又包括ETF、主動權益。加上,下一次獲批時間也不確定,所以得省著用。”一位公募人士向藍鯨新聞表示,通常來說,如果產品盤中出現異常溢價,外匯額度會優先分配來平抑溢價。除此以外,外匯額度會到放到需求量大、市場熱度高的產品上。
近期,日本、美國、印度等海外股市再創新高,QDII投資熱情再度被點燃。不過,限于外匯額度,目前四成的QDII處于暫停(大額)申購狀態。僅7月9日,全市場便有14只QDII發布限購公告,包括匯添富旗下10只QDII,宏利基金對宏利印度股票(QDII)也單日限購300元。此外,10只QDII發布高溢價風險提示,主要投向美股、日股。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