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段被認為是瓷器的空白期或黑暗期,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和景泰帝朱祁鈺兄弟皇帝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明英宗的老爹明宣宗朱瞻基很能干就是英年早逝,沒來得及對朱祁鎮進行很好的教育并扶上馬再送一程,朱祁鎮不得不八歲即位。心智不成熟的朱祁鎮引發土木堡之變,自己都變成了俘虜,朱祁鈺忙著北京保衛戰,再忙著防著哥哥復辟,哥哥再奪門之變。雖然外亂很可怕,但兄弟之間防范更煩更消耗精力。總之,這哥倆很忙,可能沒有閑心去管理御窯廠瓷器的制作。偏偏,傳世品沒有正統到天順朝署正規年款的御窯瓷器。所以,這一時期被認為御窯燒造的“空白期”。
但隨著景德鎮御窯廠考古的進行,這個結論可能要改變了。御窯遺址發現了正統至天順朝御窯瓷器的地層堆積,出土了豐富的瓷器殘片。這些瓷器質量精美,均不署款,裝飾風格介于宣德和成化之間。這一發現證明,“空白期”并不空白,御窯廠不僅在生產,而且產品質量還非常不錯。
在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看到很多正統-天順三朝的“拼成”瓷器,而且還有很大的器物。明清御窯廠遺址那里出土了數噸重的正統朝青花云龍紋大缸殘片,博物館拼出一個基本完好的大缸在展廳展出。大家參觀故宮一定注意到每個殿宇前后乃至過道都放著一些大銅缸,也叫太平缸的,主要功能是蓄水防火。古建都是木結構,防火至關重要。永樂十九年,剛剛建成不足四個月的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明永樂所見最初三大殿的名字)即被雷火焚毀。正統年間,三大殿重建完成后,正統皇帝下令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大龍缸,以供宮中儲水防火。但大龍缸燒造難度太大,以至于“累造不成”,大量殘次品被打碎掩埋于御窯廠內,最終宮廷不得不用銅缸來代替瓷缸的想法。
另一些比較大的瓷器是花盆和繡墩。仁宣以來,承平日久,宮廷流行賞花玩鳥之類休閑,就對庭院盆景栽培十分重視,也就對花盆有更高要求。出土的正統至天順時期的花盆,紋飾有應龍與海怪兩種,每種又有大中小尺寸,口徑分別是60、50、40厘米。青花繡墩,即可室外休閑坐,也可室內偶爾坐坐。
看到御窯博物館里“拼出來”的青花龍紋大缸、花盆和繡墩,該為“空白期”正名了,英宗和景泰帝是重視瓷器燒造的,只是不知道原因“做好事不留名”,這哥倆都不署名款。

青花龍紋大缸。這種瓷器碎片出土數噸。可見,御窯廠大量燒造青花大缸,就是技術太難,沒能成功。

故宮里用于防火的太平缸,現在的銅的或鐵的。最初,英宗想用瓷的。

青花應龍紋花盆。

這種花盆明顯是為室外盆景所用。

青花海水瑞獸紋花盆。

瑞獸和應龍是出土的兩種紋飾。

承平日久,皇帝有了更多的閑情雅致在草木花鳥之上了。

用瓷器碎片拼出的大花盆。

青花鏤空方勝紋繡墩。

青花鏤空松竹梅紋繡墩。

青花獅子戲球繡墩面。

別的朝代有這種青花繡墩嗎?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