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范偉 記者 于露)靜音離子風飛艇、電動自行車無線充電系統、地-空-壁變構型電磁吸附式特種飛行器、多模態仿生飛爬兩棲機器人……11月1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十四屆“天宮杯”研究生創新實驗競賽在將軍路校區舉行。
![]()
本屆參賽項目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尖端科技領域展開,涵蓋空天飛行器、能源動力、通信導航、傳感檢測、智能機器人、先進材料、醫工交叉等多個前沿領域,70項年度最新科技創新作品參與精彩角逐,諸多“黑科技”作品更是第一次亮相,充分展示了南航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涌現了眾多充滿想象力和極具創新性的科創作品。
“我們希望能打造一套支持全康復周期、各類康復場景與需求的一體化上肢康復平臺。”機電學院碩士生王梓杰與其他成員帶來的,是基于仿真遷移學習與技能重構的上肢康復外骨骼交互控制研究項目,旨在通過從康復醫師幫助患者訓練的視頻中提取輔助技巧,并將其落實到康復機器人實機系統中,從而減輕醫師的工作負擔,同時為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康復治療,為機器人在康復領域的應用提供一種新的思路與方法。
現場,自動化學院博士生張新睿與團隊其他成員展示的一輛無人車上,搭載著高精度多源融合的自主導航系統,為衛星拒止環境下的精確導航提供解決方案。“可以說這是太空旅行的導航,配備慣性導航和星敏感器兩個導航設備,可以通過觀測太空中的恒星進一步解算處理、傳遞信息,彌補單一導航系統在信號遮擋、動態等復雜條件下的不足,尤其適用于衛星信號受限情況下的無人機設備自主運行。”
![]()
在激烈的競爭中,匠心“孔”鑄-面向先進飛行器復雜構件放電-電解無傷智造技術與裝備項目獲得本次競賽的特等獎。團隊隊長楊宗舉介紹,團隊針對航空發動機高壓渦輪葉片氣膜冷卻孔與飛控功率構件內部異形孔的難加工問題,在國際上首創了放電-電解復合加工方法,研制了機床裝備,實現高效高質加工制造,依托該技術獲得了兩項應用證明,團隊成員發表SCI論文6篇,授權多項發明專利。
![]()
據了解,“天宮杯”是南航研究生特色創新實踐品牌活動,競賽舉辦14年來,參賽隊伍已達800余支,參賽研究生4000余人。近年來,學校通過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引航計劃”、本博貫通培養計劃,加快培養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設立“博士學位論文創新與創優基金”、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項目、創新實驗競賽培育項目等,為研究生提供豐富的科研創新資源,有效激發了研究生創新實踐熱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劉向雷表示,“天宮杯”就像創新的苗圃,培育的創新項目屢屢在系列賽事中摘得最高獎項。“同學們不只是埋首書齋,更是把手上的學問和現實需求緊密結合,做出了一大批既有理論深度、又有應用前景的成果。不少項目已經開花結果,成為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活水’。我們還特別邀請了一批產業教授加入評審和指導,就是希望把產業的‘真問題’和市場的‘新需求’直接帶到同學們面前,讓創新更有生命力。”
(部分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