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安宇飛
11月14日,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高交會”)開幕。此前有消息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將在高交會全球首發中國“太空游”項目,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不過,證券時報記者在高交會開幕當天發現,備受期待的“太空游”項目并未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區發布及展示。
有專家向記者表示,從技術突破到商業閉環的構建,中國“太空游”項目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發展“太空游”是推動商業航天技術成熟、培育太空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路徑之一。
“太空游”
落地腳步逼近
11月5日,深圳市曾舉辦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將在高交會上首次公開推出太空旅游項目。不過在11月14日,高交會開幕首日,記者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區了解到,當天并沒有“太空游”項目的發布和展示。
記者進一步詢問“太空游”項目是否會于本屆高交會發布,上述展區工作人員給了記者集團新聞對接人的聯系方式,不過記者從當天上午到下午多次撥打相關電話,均無人接聽。
盡管高交會上的“太空游”項目尚未現身,但近年來,中國“太空游”落地腳步加快,市場熱度正持續升溫。2024年10月,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深藍航天在淘寶上預售了兩張2027年亞軌道飛行的船票,300萬人收看了現場直播,原價150萬元的太空旅行門票(優惠價100萬元)上架不到4分鐘就售罄。
近日,攜程旗下高端奢華旅行品牌“鴻鵠逸游”發布趨勢觀察顯示,太空旅游作為“最遠”“最貴”與“預約時間最長”的極致旅行方式,正成為中國高凈值人群消費的新方向,咨詢量年增長率超過350%,成為現象級旅行品類。
為何太空旅游咨詢熱度高漲?眺遠咨詢董事長兼CEO高承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太空旅游咨詢火熱是“炫耀性消費”與“資產避險”雙重心理疊加:高凈值人群把“太空票”當成社交貨幣,一張船票可抵一套豪宅的談資價值;同時,全球地緣與資本市場波動,讓“離開地球”成為最極致的避險敘事。在此背景下,運營商順勢把“預約制+長周期”做成饑餓營銷,350%的年咨詢量增長里,有七成是情緒溢價,三成才是真實出行需求。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武澤偉向記者表示,“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的技術進展,也為太空旅游市場注入了現實期待。政策層面將商業航天列為‘新增長引擎’,從國家戰略高度給予了支持。所以,這股太空游熱潮并非偶然形成,它是消費升級、技術信心與政策紅利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標志著太空旅游在中國正從科幻概念步入商業化前期”。
商業需求
牽引技術迭代
從市場前景來看,太空旅游是一條“黃金賽道”。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全球太空旅游市場規模2030年將達3000億美元(超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占比有望超30%。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向記者表示,發展太空旅游,能夠推動航天技術民用化轉化,促進相關產業鏈發展。
東吳證券認為,萬億藍海市場下,商業航天投資機遇可期,對標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在2016年到2025十年間市值增長約40倍至4000億美元,國內商業航天核心產業鏈環節亦有望孕育出百億甚至千億估值的本土龍頭。
武澤偉表示,發展“太空游”的意義遠超旅游本身,它是推動商業航天技術成熟、培育太空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引擎。通過商業需求反向牽引,能加速可重復使用火箭、生命保障系統等核心技術的突破與迭代。
“發展太空旅游的意義就一句話:把航天從政府預算表搬進利潤表。每賣一張太空旅游船票,就會倒逼載人艙輕量化、可復用、低成本化,技術外溢直接降低衛星組網、太空實驗的邊際成本。”高承遠表示。
中外進度存在差異
商業化落地面臨挑戰
不過,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在技術突破到商業化落地的道路上仍面臨挑戰,中外商業航天落地進度存在顯著差異。早在2001年4月,美國商人丹尼斯·蒂托就成為了第一位太空游客。2021年,美國商業航空公司藍色起源首次載人太空試飛成功。2024年,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實現了“人類首次商業太空行走”。
武澤偉認為,中國太空旅游項目推出較晚,核心原因在于技術積累的后期發力,特別是在火箭的垂直回收、無損著陸及快速檢測再次發射等關鍵環節上,需要更長的研發和驗證周期。此外,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在將尖端技術轉化為安全、可靠且具備成本效益的旅游產品方面,經驗不及國際先行者。
高承遠表示,中外商業航天的差距不在于火箭,而在于“商業閉環”。海外十幾年前就把“亞軌道觀光”做成了航班化管理:飛行器復用百次、保險池規模百億美元、乘客體檢標準可復驗。中國火箭運力足夠,但載客艙、逃逸系統、人身保險、空域審批都缺民用標準,導致立項晚。簡單來說,海外的商業航天是“民航+保險”邏輯,中國仍處于“航天+科研”邏輯。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