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5年11月14日16時40分,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穩(wěn)穩(wěn)地落在了東風著陸場西區(qū)。據悉,本次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采用3圈快速返回方案,較以往5圈快速返回快約3小時。
出艙后,首位在軌駐留總時長超過400天的中國航天員陳冬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次我們終于圓滿地回家了,感謝偉大的祖國,感謝所有為我們安全返回保駕護航的人們。我們回來了,我為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
![]()
中國航天員陳冬接受采訪。(直播截圖)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于2025年4月24日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發(fā)射后約6.5小時成功與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陳冬、陳中瑞、王杰在軌駐留203天,期間進行了4次出艙活動,完成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7次載荷進出艙任務,先后開展了艙外輔助裝置安裝、艙外設施設備巡檢等各項工作,并在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等領域開展多項實(試)驗與應用,為空間站長期穩(wěn)定在軌運行進一步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數據。
“航天鼠”也回家了!
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平穩(wěn)著陸于東風著陸場,首次在軌開展的空間小鼠生命科學實驗也順利完成。
這些小鼠由神舟二十一號飛船送往中國空間站,在軌停留約5天后,隨神舟二十號乘組返回地球。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張璐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科研人員通過在軌相機對小鼠開展了24小時觀測,獲得了它們適應微重力環(huán)境的珍貴數據。
“我們發(fā)現小鼠實際上是很聰明的動物,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適應了空間站的微重力環(huán)境,并且能夠自主地進食、飲水、活動和入睡。”張璐表示,科研人員甚至偶爾通過空間站的在軌相機,捕捉到小鼠懸浮在空中睡覺的可愛畫面。“我們已經在地面為小鼠準備好了鼠艙。”
![]()
直播截圖
“動物航天員”在人類探索太空的歷程中貢獻卓著。從1947年進入太空的果蠅,到1957年環(huán)繞地球的小狗“萊卡”,再到1961年進入太空的黑猩猩哈姆,這些生靈為人類航天事業(yè)貢獻了力量。
隨著這些小鼠返回地面,科學家將對它們展開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太空環(huán)境對哺乳動物各器官系統(tǒng)的具體影響,為未來人類更長時間、更遠距離的太空之旅鋪平道路。
返回地球后首餐吃啥:營養(yǎng)均衡兼顧個人喜好
返回地球后,網友都關心宇航員返回地球后一般都會吃些什么?為什么會選擇這些食物?
據悉,航天員會在車上吃到返回地球后的第一頓熱飯,包括紅燒牛肉拉面加煎蛋、羊肉湯,此外還有饅頭、花卷、小米粥、番茄牛腩、拍黃瓜、咸菜,水果有葡萄、柚子、小西紅柿等。因此,航天員返回地球后吃到的第一頓飯營養(yǎng)均衡,也兼顧個人的喜好,既吃到家鄉(xiāng)的味道,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盛情歡迎。
“在太空環(huán)境中,由于失重、輻射等因素的影響,航天員的消化功能會下降,脾胃功能減弱,食欲也會減弱。此外,太空環(huán)境還會對航天員的肌肉和免疫功能造成影響。因此,當他們返回地球后,飲食上需要特別關注。”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八醫(yī)學中心營養(yǎng)科主任左小霞表示,航天員返回之后在飲食上有要求,基本上是以進食易消化、高營養(yǎng)、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新鮮食物為主,有助于脾胃功能的逐漸恢復。
空間碎片撞擊致返回推遲 安全評估精準決策
本次神舟二十號乘組返回計劃曾定于11月5日,但在執(zhí)行前發(fā)現飛船遭遇空間微小碎片撞擊。工程團隊通過拍照判讀、設計復核、仿真分析和風洞試驗等多重手段進行綜合評估,確認返回艙舷窗玻璃的裂紋不滿足載人安全返回條件,最大可能為空間碎片撞擊所致,為確保安全而更換飛船。
基于嚴謹的數據分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決定推遲返回,并啟動備用方案:神舟二十號飛船留軌開展試驗,航天員改乘神舟二十一號飛船返回。這一調整不僅化解了潛在風險,還為后續(xù)研究空間碎片防護積累了寶貴數據。
空間碎片雖體積微小,但在近地軌道以每秒7公里的高速運行,其撞擊能量可達子彈速度的10倍以上,對航天器結構構成顯著威脅。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即使是直徑小于1厘米的空間微小碎片,憑借極高速度帶來的巨大動能,也能對航天器造成致命損傷。
“毫米級碎片會劃傷航天器舷窗、太陽翼,導致透光率下降或供電效率受損;厘米級碎片可直接穿透航天器外殼,擊穿燃料箱、管線等關鍵部件,引發(fā)泄漏或爆炸。即使未完全穿透,撞擊產生的沖擊波也可能震壞內部精密儀器,導致導航、通信等系統(tǒng)失靈。”龐之浩說。
當低地球軌道碎片密度達到臨界值時,一次碎片撞擊產生的新碎片,會引發(fā)更多撞擊,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可能在軌道上形成一層“碎片云”,徹底阻斷人類進入太空或使用衛(wèi)星的通道,對太空活動造成長期災難性影響。
“國際空間站在軌期間,也多次遇到微小碎片的撞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設計師周亞強解釋道,對于直徑小于1cm的碎片,通過躲避和被動防御的辦法,比如把航天器的外殼結構設計堅固一些,抵御碎片帶來的沖擊。
對于介于1cm和10cm之間的太空碎片,我們既發(fā)現不了,又防不住的太空碎片,會采用在航天器,特別是在空間站上安裝高精度的攝像機和一些堵漏的設施設備的辦法。“一旦發(fā)生撞擊導致泄漏,我們會快速地識別出撞擊位置,航天員可以在艙內進行堵漏、補救和修復。”周亞強說。
神舟二十號乘組任務雖經歷波折,但正是這種對安全的極致追求與科研的扎實積累,推動中國航天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行穩(wěn)致遠。據介紹,神舟二十二號發(fā)射將采取無載人發(fā)射的方案,中國空間站將繼續(xù)為人類太空夢想注入更多東方智慧與力量。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