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1月14日電(記者馬曉澄、鐘焯)我國科研人員發現,作為“固碳能手”的紅樹林,辛苦存下的三份碳,有一份會被自己“吐”出的甲烷抵消。該研究有助于科學評估紅樹林氣候減排效益,并精準指導紅樹林的保護與修復工作。相關研究成果于11月14日在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發表。
紅樹林是全球典型的“藍碳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尤為突出。過去,科學界已認識到紅樹林在高效吸碳、固碳的同時,濕地土壤會排放甲烷。
然而,監測數據表明,紅樹林上方空氣中的甲烷通量,遠高于通過土壤直接排放的水平。進一步研究發現,真正負責“排氣”的并不只是土壤本身,還有樹干。紅樹林體內的通氣組織,既輸送氧氣到根部,也讓土壤中微生物產生的甲烷經此傳遞,并沿著樹干內部的皮孔,以“打嗝”般的形式從樹皮逸出。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法明表示,如果算上土壤直接排放的部分,紅樹林甲烷排放形成的增溫效應,可抵消約27.5%的紅樹林沉積碳埋藏量,部分抵消其氣候減排效益。
科研人員發現,木材密度較高的紅樹林樹種,樹干內部結構更緊實,甲烷難以穿透,排放總量比其他樹種低15%至20%,未來可優先選用這類樹種。(完)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