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劉玉婧
“手機丟了3小時,被刷162筆,共8萬元。”“因平臺默認開通免密支付,半年內被自動續費扣走近2000元,投訴后需提供多重證明才能追回款項。”網友們分享的真實經歷,揭開了“免密支付”藏在暗處的種種亂象。
投訴平臺統計顯示,“免密支付”的相關投訴主要集中在默認開通、私自扣費、關閉困難、盜刷維權難四大問題。11月12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向支付服務主體、廣大用戶發出的一份倡議,猶如一場及時雨。倡議中“杜絕默認開通”“增設一鍵取消功能”緊貼現實, 積極回應呼聲,爭取為數億用戶的資金安全筑起防線。
當用戶提到“免密支付”功能時,提防多于方便,快捷淪為漏洞,個人資金支配的選擇權和知情權被技術架空,因此產生的支付糾紛困擾著眾多用戶。中國銀聯數據顯示,近16.9%的受訪用戶存在“免密支付”功能被默認開通的情況。實測證明,取消時卻需在App內跳轉5至6個頁面。清華大學調研顯示,開通“免密支付”功能后用戶客單價提升18%,成為平臺強推的核心動因。“免密支付”的初心是“少一步,快一步”,如今卻因平臺逐利變了味,異化為“開通簡單、關閉困難”的不對稱設計,刻意提高關閉門檻,本質是將商業利益凌駕于用戶權益之上。
“免密支付”的核心矛盾,從來不是“便捷與安全”的對立,而是“商業與責任”的平衡。倡議的價值,在于糾正這種失衡。規范授權管理,確保用戶真實意愿,從源頭杜絕“被開通”;一鍵關停和顯著位置提醒,讓用戶拿回主動權。還有交易限額設置、異常交易攔截、商戶風險管控等可落地的具體舉措,都并非在否定便捷,而是讓支付創新回歸“安全為先”的底線,讓支付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始終握在用戶的手里。
“免密支付”不是“免告知”支付,隱性扣費的灰色地帶必須被肅清,不能讓快捷變成侵權的幌子。協會劃紅線只是開始,監管發力、平臺自律、用戶警惕缺一不可。當每一筆支付都透明可控,技術創新才能真正贏得信任、贏得民心,數字消費才會回歸公平普惠的本質。
![]()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