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1 月 14 日消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型顯微鏡,其能夠探測信號的強度范圍比傳統顯微鏡寬 14 倍。此外,這種觀測無需標記,也就是說,不需要使用額外的染料。
![]()
這意味著該方法對細胞的損傷較小,適用于長期觀察,在制藥和生物技術行業的測試及質量控制應用中具有潛力。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據IT之家了解,自 16 世紀以來,顯微鏡在科學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科學的進步不僅需要更靈敏、更精確的設備和分析方法,還需要更專業的設備和分析手段。因此,現代前沿技術不得不權衡各種利弊。
定量相位顯微鏡(QPM)利用前向散射光,能夠探測微米級結構(在本研究中,可探測 100 納米以上的結構),但無法探測更小的結構。因此,該技術主要用于拍攝相對復雜的細胞結構的靜態圖像。而干涉散射(iSCAT)顯微鏡則利用后向散射光,能夠探測到單個蛋白質這樣小的結構。因此,其可用于“追蹤”單個粒子,從而深入了解細胞內的動態變化,但無法提供定量相位顯微鏡(QPM)所能提供的全面視圖。
“我希望通過非侵入性方法了解活細胞內部的動態過程,”第一作者之一 Kohki Horie 說。
因此,研究團隊著手研究,若能同時測量前向與背向散射光信號,或可突破現有技術瓶頸,實現單幅圖像內對多尺度結構(從納米至微米)及其動態行為的同步觀測。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并確認他們新建造的顯微鏡能如預期般工作,研究人員著手觀察細胞死亡過程中發生的情況,成功獲取了同時編碼前向與背向散射光信息的單一圖像。
另一位第一作者 Toda 解釋道:“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從單張圖像中清晰分離出兩種信號,同時保持低噪聲并避免它們之間的混合。”
結果,他們不僅能夠量化細胞結構(微米級)的運動,還能量化微小顆粒(納米級)的運動。此外,通過比較前向散射光和后向散射光,他們還能估算出每個顆粒的大小和折射率
“我們計劃研究更小的顆粒,”Toda 談及未來的研究時說道,“比如外泌體和病毒,并估算它們在不同樣本中的大小和折射率。我們還希望通過控制活細胞的狀態,并結合其他技術復核研究結果,來揭示活細胞是如何走向死亡的。”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