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騰訊發布三季報,業績一如既往的“騰訊”。
財報顯示,騰訊在2025Q3實現收入1928.69億元,同比增長15%,整體略超市場預期。三大核心業務—游戲、廣告、金科與企服收入不同程度的正增長,是騰訊在本季度收入穩健增長的主要支撐。
業務方面,游戲業務的核心亮點是海外游戲收入在本季度同比暴漲43%;廣告業務收入的增長,既得益于廣告加載率的提升和廣告主投放的增長,AI也是驅動收入增長的重要內生動力;金科與企服收入的增長,一方面反映了經濟修復驅動金融科技相關需求回暖,企服收入的增長則主要由云業務帶動。
利潤方面,騰訊延續了此前的強勢增長水平,同期毛利錄得1088億元,同比增長22%;同期Non-IFRS經營利潤為726億元,同比增長18%。值得注意的是,毛利和經營利潤的同比增速已連續十二個季度領先收入同比。

圖:騰訊控股財報摘要;資料公司財報,36氪
除了收入、毛利、經營利潤等核心財務數據之外,騰訊的資本開支也是市場關注的重點。公司當季資本開支129.8億元,同比下降24%,環比也下降逾32%。在隨后召開的業績電話會上,騰訊高層表示,2025年全年資本支出預計將低于之前的指引范圍,但仍將高于2024年。

資本開支指引下調
騰訊在其2024年度業績會上,回應2025年的資本開支增速上,給出了一個模糊的數據:“low teens”。Low-teens的中文意思也就是占2025全年收入的10~13%左右。
而考慮到騰訊2024年營收為6600億人民幣,再疊加業績增長的部分,市場普遍預期騰訊2025年的資本開支在900億左右,相比2024年768億的資本開支大約只增長17%左右,顯然2025年初的Low Teens預期不能滿足市場的胃口。
隨著騰訊三季報的公布,明確要進一步下調資本開支指引,僅僅表示會高于2024年。
今年二季報騰訊資本開支走低,主要受海外出口管制等因素導致“缺芯”所致,騰訊在三季度財報宣布進一步下調資本開支,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缺芯”的影響。與此同時,騰訊總裁劉熾平就芯片供應問題作了解釋,稱公司當前的GPU儲備充足,足以滿足內部使用。

圖:騰訊近年來資本開支水平;資料公司財報,36氪

騰訊為什么更低調
從本輪國內AI基建來看,騰訊低調不少,這與海外Google,亞馬遜、微軟等激烈競爭的場面有著顯著不同。這一現象在本質上主要是由云市場的競爭格局所決定,海外多家巨頭在云市場的激烈競爭,其競爭烈度高于國內水平。
2025Q2全球云市場,亞馬遜占比32%,微軟22%,谷歌11%,且增速分別為17.5%,39%,31.7%,市占率相對落后的微軟、谷歌正在奮起直追。相對應的,國內阿里云可謂一家獨大,根據Omdia數據,2025年上半年,阿里云的市場份額在35.8%,遙遙領先第二名的火山云的14.8%,和第三名華為云的13.1%。
阿里核心的電商業務正面臨來自多方面的挑戰。當下國內的電商市場,已然是巨頭林立的格局,有走平價路線的拼多多,有走優質服務路線的京東,亦有要電商化的抖音。阿里在中國電商市場的份額在2015年時一度接近85%,但在多面夾擊之下,到2024年已下滑到只有不到40%。
所以,電商基本盤承壓、流量紅利趨近終結,阿里憑借云業務上的優勢,有意愿在AI領域開辟新的戰場,由此對應的投入也相對更加激進。

圖:2025H1國內云市場競爭格局;資料Omdia,36氪
事實上,阿里的情況外推到騰訊,更像是一種資本市場在AI熱潮下的“一廂情愿”。相較于阿里,騰訊之所以在AI基建投入上更為審慎,主要在于雙方的業務形態差異顯著,且各自核心業務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故而二者的AI投入邏輯并不具備較強的可比性。
目前,騰訊的三大核心業務仍保持較強的成長性,業績增長穩健且具備較強的確定性與可持續性;AI正在持續滲透核心業務的各個環節,并已經與產品線深度融合,成為驅動業務收入增長的底層技術支撐之一。
騰訊在AI基建投入上保持相對克制的底層邏輯:一方面,是考慮到AI技術方向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同時基于其自身的業務形態,騰訊現階段的AI戰略是以更低的部署和推理成本,實現更強的模型性能,對核心業務實現增益;另一方面,是同為互聯網社交巨頭的meta,當前正受困于AI基建的高額投入“黑洞”,也為騰訊提供了前車之鑒。

圖:騰訊與meta股價走勢;資料wind,36氪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