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11月14日,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乘坐神舟二十一號飛船返回東風著陸場。
![]()
直播截圖。
在軌駐留203天,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完成了全部既定任務,成果覆蓋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物理、空間材料、航天醫學等關鍵領域,收獲滿滿。具體有哪些任務需要我們關注?一文帶你盤點清楚!
從蛋白結構到生態系統的全方位探索
在生命科學研究方面,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成功獲得高質量蛋白晶體,為腫瘤治療靶點研究提供新路徑。與此同時,該乘組還繼續照料并研究著空間站內的斑馬魚和太空菜園,這些生命體不僅在太空茁壯成長,更為構建長期太空生存的生態系統提供了寶貴數據。
斑馬魚作為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87%的模式生物,其太空研究價值顯著。2025年,隨神舟二十號上行的斑馬魚-水草-微生物小型受控生命生態系統,是繼神舟十八號任務后的再次升級實驗。
“空間失重環境會導致人類心血管系統出現心律失常和心肌重塑現象,也會導致骨骼系統出現持續性骨丟失,大大增加骨折風險,這些問題制約著人類的長期太空生存。”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倉懷興告訴記者:通過開展空間斑馬魚成魚實驗,研究微重力對脊椎動物蛋白穩態的影響,可探尋未來人類長期宇宙航行中對抗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亂的防護方法。
該系統通過斑馬魚呼出二氧化碳供水草光合作用,水草產生氧氣供斑馬魚呼吸,形成了一套自給自足的水生生態循環,為未來長期深空探測生命支持系統打下基礎。
極端環境下如何實現科研技術突破?
在空間材料科學領域,神舟二十號乘組取得兩項標志性成果。
![]()
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在軌完成實驗。(直播截圖)
在軌期間,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利用空間站無容器材料實驗柜,成功將鎢合金加熱至3100攝氏度,刷新了國際空間材料科學實驗的最高加熱溫度紀錄。
無容器材料實驗柜是中國空間站的關鍵科學設施,其采用靜電懸浮術與雙激光加熱法(半導體激光和二氧化碳激光),讓材料在懸浮狀態下加熱,避免了容器壁污染。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使金屬鎢熔化后能達到非常標準的球形狀態,這對于精確獲取其物理化學性質極為有利。
另一項突破,是研究人員首次觀察到帶電膠體在微重力環境下結晶形成長壽命亞穩態結構。這一發現為新材料研發開辟了方向,有望推動未來航天材料的技術革新。
神舟二十號乘組在軌期間共執行了4次出艙活動和7次載荷進出艙任務。在出艙活動中,航天員完成了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輔助裝置安裝、艙外設施設備巡檢等關鍵任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員在艙外平臺安裝的腳限適配器和接口轉接件,有效提高了艙外作業的效率。這些裝置為后續出艙活動積累了技術經驗,提升了中國空間站艙外作業的整體水平。
隨著問天實驗艙規劃的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全部完成安裝,中國空間站應對太空碎片風險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宇宙快遞”天舟九號物資保障
任務期間天舟九號貨運飛船為空間站補給6.5噸物資,包括艙外航天服等設備,創下我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物資裝載重量的新高,為科研延續性提供保障。
在天舟九號運送的眾多物資中,兩套新一代飛天艙外服尤為引人注目。
新一代艙外服在軌壽命由過去的“3年15次”提升為“4年20次”,顯著提高了出艙活動的經濟性和靈活性。
此外,天舟九號還帶去了專門針對核心肌肉的鍛煉裝置,可幫助航天員更好地對抗微重力環境帶來的肌肉萎縮。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