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廢墟淘金”運動。
有人花7.77萬買下原價14.99萬的哪吒L,有人以8.9萬提到原價30多萬的極越01,還有人用4萬多的價格將威馬EX5開回家,“爛尾車”一夜之間成為銷量爆款。
原因其實很好理解,部分年輕消費者預算有限,但對新技術、新產品充滿向往,購買“爛尾車”成為他們實現汽車夢的現實路徑。
問題在于,購買爛尾車,究竟是在廢墟中挖寶,還是接住了即將引爆的定時炸彈?
2萬買威馬、8萬買極越,年輕人“抄底”爛尾車
在閑魚、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爛尾車”正在形成一條灰色交易鏈。
賣家多為倒閉品牌的原4S店員工或庫存清理商,他們用“絕版資源”“最后一批”等標簽加持,將原價30多萬的極越01報出8.9萬落地價,將指導價為33.9萬的高合HiPhi Y喊出11.98萬清倉價。
![]()
圖源:閑魚APP
這種"打骨折"的力度,在正常情況下需要等待車型換代、庫存積壓、區域競爭三重疊加才可能出現,而品牌的倒閉一次性兌現了所有折扣。
更夸張的是威馬汽車。這個曾經在2019年銷量力壓“蔚小理”的先行者,在2024年徹底停擺后,其EX5車型在二手市場上暴跌至2萬-4萬元區間。買這車不圖別的,圖它全系標配L2輔助駕駛和400公里續航,幾萬塊要啥自行車?
![]()
圖源:閑魚APP
從小紅書的評論區可以看出,購買“爛尾車”的主力人群畫像清晰:對智能電動車有強烈興趣,但預算有限。他們不為面子買車,而是為體驗和功能買單。車對他們來說不是身份象征,而是純粹的交通工具。
![]()
圖源:小紅書
嚴格來講,選擇爛尾車,與如今消費心理的轉變有關。梳理近10年的汽車行業發展,可以發現中國汽車消費者普遍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心理轉變:
第一階段是2018—2020年的“特斯拉崇拜期”,認為只有頭部品牌才代表未來;
第二階段是2021—2023年的“性價比覺醒期”,比亞迪、零跑等品牌的崛起讓他們意識到技術平權的威力;
第三階段就是2024年以來的“品牌祛魅期”,淘汰賽尚未結束,當品牌隨時可能消失,為它支付溢價還有意義嗎?
而購買“爛尾車”的用戶就是第三階段的代表,簡單來說,他們根本不在乎品牌是否活著,在乎的是背后的供應鏈,寧德時代的電池、地平線的芯片和智能化的車機系統,這種“去品牌化”的認知方式,很反常識,也很有解讀價值。
硬件即正義,年輕人不再為“品牌故事”買單
透過現象看本質,電車通試圖解讀購買爛尾車的消費觀念,結論不一定對,但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
對品牌故事的“祛魅”是首要原因,60后、70后買車看品牌,80后、90后買車看口碑,而95后、00后買車看硬件參數。當三代人的購車邏輯在同一時空碰撞,“爛尾車”抄底現象就顯得不那么荒誕。
![]()
圖源:極越
老一輩人需要品牌來證明“我混得不錯”,而年輕人認為“我的人生不需要證明”。
作為移動互聯網原住民,我們從小在信息爆炸中學會了“去中心化”的價值判斷。當看到某車企宣傳自研系統時,第一反應不是崇拜,而是去看UP主的實測數據;當車企承諾終身質保時,我們第一反應是思考車企還能活多久。
這種“習慣性批判”的思維,恰恰是品牌最害怕的,因為這會讓品牌敘事難以奏效。如今品牌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重要,這也是此前車企進行價格戰的原因之一,消費者并沒有非你不可,你只能通過降價來吸引消費者。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這部分購買爛尾車的年輕人,對汽車的價值評估體系就會變得極度務實:沒有OTA?沒關系!車機不夠用?無所謂!保值率?開夠10萬公里就回本。
硬件即正義,實用價值=基礎性能×使用年限-購買成本。當這條公式成立,抄底"爛尾車"就成了理性選擇。
坦率來講,車企們半年一更新,銷量榜一季一新高,讓我們誤以為如今買新能源汽車就像換手機一樣簡單。然而事實是,想開上"帶輔助駕駛、續航500公里以上、大屏智能車機"的電動車,官方渠道對許多人來說仍是奢望。
在這種情況下,“爛尾車”以不到一半的價格提供了80%的核心體驗,確實是可以理解的選擇。
理解但不提倡,警惕爛尾車成「燙手山芋」
當然,理解歸理解,但電車通還是不建議大家購買“爛尾車”。
“爛尾車”最大的風險,在于售后體系的系統性崩潰。車企倒閉后,4S店關停、配件供應鏈斷裂、技術人員流失,形成三重打擊。這些相信購買爛尾車的用戶都有所了解。
最嚴重的是,購買了爛尾車后,你可能連金融保險都無法辦理。多家保險公司對"爛尾車"采取歧視性政策:車損險保費上浮30%-50%,且明確不保"因品牌倒閉導致的系統失效";部分公司甚至直接拒保。
保險公司并不知道這車下一秒會出現什么幺蛾子,大模型無法定價,只能一刀切。
![]()
圖源:極越
產權風險也不容忽視。由于大量"爛尾車"是庫存新車,尚未完成首次登記,買家需要將發票、合格證等材料提交車管所。但實踐中,部分破產車企因司法糾紛導致車輛合格證被法院查封,買家付款后無法上牌,陷入"錢車兩空"的困境。2024年7月,江蘇就有12名消費者因購買查封狀態的威馬車而集體維權。
雖說社交媒體上充斥著"抄底成功"的案例,但沉默的失敗者往往是大多數。
實際上大量庫存車存在電池長期虧電、輪胎老化、橡膠件龜裂等"隱形暗病"。由于缺乏質保,買家只能自掏腰包。
更嚴重的是,部分車輛出廠時就是次品,車企倒閉前急于清庫將問題車推向市場。一位購買了極越01的車主提車后發現底盤異響,拆解后發現是電池包固定螺栓未按標準力矩擰緊,這是典型的生產線管理失控問題。
往宏觀點說,年輕人抄底“爛尾車”現象,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從狂熱走向理性的陣痛產物。年輕人不再為虛無的品牌溢價買單,開始建立基于硬件和實用價值的評估體系。
往行業點說,這也是行業洗牌的番外篇,在資本退潮后,裸泳者的“尸體”成了另一些人眼中的低價寶藏。
從個體角度看,這種選擇無可厚非。在預算約束下追求最大化的體驗,是年輕人實現"汽車夢"的現實路徑。
看似都有合理的解釋,但"爛尾車"市場的野蠻生長暗藏巨大風險。如果倒閉品牌的庫存能被輕易出清,是否會有更多投機者涌入造車領域,賭一把"快速倒閉-清理庫存-盈利離場"的畸形商業模式?最終可能會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激勵。
"抄底"二字聽起來刺激,但本質是風險與收益的博弈。如果你是有技術背景的極客玩家,能自行解決維修保養,有足夠的法律常識規避產權風險,那"爛尾車"可能是性價比之選。但如果你只是被低價吸引的普通用戶,那么請牢記: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在廢墟中淘金,不排除有人確實撿到了寶,但更多人撿到的是“燙手山芋”。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