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新博弈 林一白
逛街時種草一件衣服,就能同步看到其線上報價;買完東西不用手機,看一看就能支付;身材管理期看到美味的食物,就知道將攝入多少卡路里借助AI眼鏡,這樣的場景正在變為現實,甚至在很多人還未完全意識到可能由此掀起的深層變革時,智能眼鏡已經迎來了新一輪消費熱潮。
天貓銷售數據顯示,今年雙11期間,平臺智能眼鏡品類成交額同比暴漲2500%。其中,多品牌的智能眼鏡產品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Rokid相關產品成交額同比增長超7倍,雷鳥創新同比增長超80%。
誠然,當前智能眼鏡的消費者大多還是為科技創新的新奇體驗買單,但從背后的玩家來看,大廠入局、資本看好,則指向了智能眼鏡可能帶來的革命性突破,AI技術持續完善、應用場景持續拓展之下,AI眼鏡已然成為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人機交互入口。
接入AI大模型后,智能眼鏡更好賣了
此次消費熱潮并非沒有預兆,雙11期間,智能眼鏡賽道迎來一輪集中上新。
而在通用大模型出現之后,智能眼鏡開始嘗試接入AI大模型,從實用功能著手拓展應用場景,也就是當下火熱的AI眼鏡。事實上,智能眼鏡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銷量突破,就是在接入AI大模型之后。
時間線拉至2023年下半年,當時,meta與Ray-Ban合作推出第二代智能眼鏡,最初該產品只具備拍攝、聽音樂、接打電話等基礎功能,在2024年4月更新后,才嘗試接入meta自研的Llama3大模型,后來又進一步適配了Llama4,Ray-Ban meta的功能也逐漸延伸到實時對話、AI識物等。相對應地,據meta CEO馬克扎克伯格透露,2024年底,Ray-Ban meta的銷量突破100萬副,之后,Ray-Ban母公司Essilor Luxottica在財報中披露,2025年上半年,Ray-Ban meta系列AI眼鏡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200%。
之所以呈現出如此走勢,一方面在于市場需求驅動,另一方面,AI眼鏡釋放的想象空間,讓急于尋求技術落地的大模型廠商看到新的發展方向。要知道,在AI技術高速發展的過程中,AI未來將成為操作系統的核心早已是行業共識,尤其是通用大模型出現之后,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互聯網大廠,幾乎都在做自己的AI大模型。
但當下的局面是僧多肉少,技術的突破需要找到落地的應用場景,才能完成商業化的突破。而在國內市場,盡管移動智能終端與AI應用場景適配,也連接大眾市場,但背后的華為、小米等主流硬件廠商,也都在這輪技術熱潮中,積極布局自己的大模型產品,第三方大模型廠商很難拿到長期的系統權限。于是,AI眼鏡成為新的落地突破口,也迅速吸引了更多重磅玩家入場。
典型案例如阿里,旗下的阿里云與通義大模型雖然在AI基礎設施層面技術領先,但阿里一直缺少一個重量級的C端落地出口。
而就在夸克AI眼鏡S1預售前一天,平臺正式上線AI對話助手,基于通義千問最新的閉源模型,更新后的夸克APP集成了深度搜索、拍照識圖、AI寫作、翻譯等諸多功能,進一步豆包化。這些功能與AI眼鏡當下的探索方向高度一致,夸克智能眼鏡S1中同樣搭載的是最新的閉源模型。夸克的這些動作被行業普遍視為阿里AI發力C端市場的嘗試,在此之前,阿里將夸克的生態定位明確為阿里AI旗艦應用,而夸克智能眼鏡A1,則是阿里AI To C下的首款智能硬件設備。
技術融合、提升舒適度,是當下發力的主要方向
不過,從具體的融資情況看,當前更受資本歡迎的還是以AR眼鏡研發為主的廠商,雷鳥創新、XREAL等都是此類公司的代表。原因在于,AI眼鏡的發展相對更晚,且多是大廠直接布局。此外,就當下智能眼鏡產品的發展走向看,AI與AR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在技術驅動下,智能眼鏡大概率將逐步兼具實用性與娛樂性。
今年10月,雷鳥創新CEO李宏偉在與科技博主王自如的對話播客中提到,公司新一輪融資金額大概在8億元左右。隨后,雷鳥創新在11月完成C+輪融資,雖未披露具體金額,但公司稱:本輪融資創下2025年國內AI+AR眼鏡領域單筆融資金額的最高紀錄,資金將用于加速在AI+AR眼鏡的技術研發及生態建設。
免責聲明: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內容真實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
熱門推薦
- 設立“虛擬公司”,上海布局合成生物顛覆性技術項目|跟著項目經理看未來產業
- 越獄新曙光:iOS 26.2 Beta 1以下版本關鍵漏洞公開
- AI巨頭擬500億美元入局AI基建
- 《汽車數據出境安全評估方法》團體標準發布
- 蘋果2026 iPad路線圖曝光:三款新品齊發,mini迎來史詩級升級
- 100%國產化!國產機器人靈巧手突破“卡脖子”壁壘
- 廣汽能源聯動支付寶推出“碰一下”支付,AI支持選址、動態定價
- 機降突擊!陸航多型直升機沖向目標地域
- 科學與健康|月球也會“生銹”?嫦娥六號月背樣品中首次發現晶質赤鐵礦
- 馬斯克最新訪談:目標每年在太空部屬100吉瓦AI衛星
- 未來的iPhone,想靠衛星消滅無服務
- 2025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在溫州舉行 多項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 創新是走出低谷、完成突破的動力(親歷者說)
- 線下線上齊發力,渝貨出山有實招
- 觀察|全固態電池商業化時間表成爭議焦點,高成本或阻礙推廣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