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雙11,忙碌的除了電商平臺與商家群體,還有國家反詐中心。
11月11日,北京市反詐中心、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向市民發送短信提醒:雙11購物節期間,應高度警惕不法分子冒充電商或物流平臺客服,撥打電話或發送短信,以“理賠退款”“關閉百萬保障”“取消直播會員”等為由,引誘下載安裝涉詐APP或開啟屏幕共享實施詐騙。陌生電話、短信要當心,不明軟件不下載,個人信息不透露。
11月至今,國家反詐中心在官方微博賬號連發多條博文,警示內容包括跨境電商刷單、回撥快遞電話騙局、假冒電商平臺客服詐騙等,涉及電商產業鏈多環節。
近年來,電信詐騙的陰霾隨著流量的轉移向新興平臺蔓延,網絡安全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以大流量平臺為“幌子”的詐騙形式近些年早有苗頭,相關部門與平臺相繼發布治理舉措,網民防詐意識與警惕心逐漸提高。
![]()
網購退款理賠騙局
據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刑偵支隊中隊長邢運偉描述,北京張女士在某平臺直播間花7元購買了一臺電動攪蒜機,收到貨后發現機器是壞的,聯系商家被告知會補發一個新的,并添加了對方微信。
商家客服聲稱“群內有刷單任務,幫店鋪提升成交量就能賺傭金”,張女士被拉入所謂“商家群”內,參與掃碼充值。前期充了幾筆小額資金后,張女士賺了約100多元錢。再充500元后,客服表示錢給不了了,需要按照指示操作。
在詐騙分子的步步操控下,張女士前后投入五萬多元。警方表示,此類網購退款理賠騙局一般分為幾類套路:詐騙分子先在平臺開設網店,售賣日常商品;隨后故意發錯貨或寄劣質品,等待消費者投訴或主動聯系消費者進行賠償;接著以“售后理賠”為由,引導消費者掃描私人二維碼、添加微信,脫離平臺監管;最后通過“刷單返利”等利誘手段,以及“賬號凍結”“法律追責”等恐嚇方式,誘騙轉賬。
警方提醒,正規商家售后理賠絕不會要求消費者“先轉賬、做任務、下載陌生軟件”。消費者購物維權需堅守“四不原則”:不脫離官方平臺私下溝通,拒絕添加私人微信或掃描不明二維碼;不輕易相信高額賠償承諾,警惕“好評返利”“投資高返”等誘惑;不隨意下載非官方軟件,避免個人信息泄露和財產風險;不向陌生賬戶轉賬匯款,遇“賬號凍結”“法律追責”等說辭立即報警。
共享屏幕轉移資金
從操作手法層面上看,近期詐騙分子嘗試以各類身份誘導受害者下載APP、開啟屏幕共享,進而獲取受害者銀行卡信息,完成資金轉移。
王女士在收到“物品已到無人接收”的信息后,回撥了短信預留電話,被告知商家贈送了一個保單,下月將每月扣費800元。慌亂之下,王女士在對方誘導下,下載“全時通”軟件,通過軟件屏幕共享功能,詐騙分子獲取王女士的銀行卡信息,并通過遠程監控功能將卡內二十多萬元資金轉移出去。
孫先生是接到號稱某直播電商平臺客服人員電話,稱開通的電商月付功能如果不取消,需要每月扣費800元,并誘導其完成APP下載、加入線上會議、開啟屏幕共享功能的步驟。詐騙分子最終通過屏幕共享,獲取孫先生銀行卡信息,將卡內款項通過游戲卡充值以及購買黃金產品的形式進行轉移。
對于此類詐騙形式,邢運偉表示,手機被遠程控制或者黑屏的話,在無法關機的情況下先把手機卡拔出來,斷開Wi-Fi連接,及時給各銀行打電話掛失銀行卡,并進行報警處理,讓警方及時對銀行卡進行止付。
雙11“防騙寶典”
通過梳理各類詐騙案件,國家反詐中心工作人員總結雙11“防騙寶典”幾大類型:預售優惠詐騙類,騙子利用促銷信息轟炸,通過短信或群發消息偽裝成限時優惠預售福利,誘使消費者點擊虛假鏈接,一旦進入偽造的釣魚網站,個人信息與資金均可能被盜取。
其次,冒充客服詐騙。聲稱所購商品存在質量問題,可以進行退款理賠,進而添加微信群或掃描二維碼,竊取個人信息;虛假紅包詐騙,聲稱消費者已中某種大額獎項,給到鏈接填寫個人信息;陌生包裹詐騙,對方聲稱需要完成指定任務才能獲取包裹里“附贈”的禮品。
因電詐產業鏈逐漸細化,相關治理攻破并不易,網絡安全專家對記者表示,電詐產業已形成“拼圖式”運作模式,各環節分散操作,包括賬號養號、引流傳播、外呼短信發送、詐騙實施、洗錢等,不同環節團隊僅負責局部流程,難以掌握全貌。
網絡安全專家李鐵軍對記者表示,電詐騙術的核心點主要在于誘使受害者通過手機安全APP進行遠程控制,手機端一旦被詐騙分子控制,極易完成本地操作與資金轉移。目前中國手機普及率高,但對網絡安全的認知程度存在差異,因此部分群體存在“中招”可能。
李鐵軍認為,目前最具備可行性的預防方式就是網民自身提高警惕心,不要按照任何人的提示隨意下載任何軟件,也不要對外透露任何個人信息。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