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硅基研究室 kiki
今年10月,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在一場交流活動上抱怨:
"由于美國出口管制,英偉達100%退出了中國市場,市場份額由95%驟降到了0%。"
一邊是英偉達丟掉的市場,另一邊被視作「中國英偉達、中國AMD」的國產GPU廠商在政策推動和資金輸血訴求下,集體迎來了「上市潮」。
被稱為「國產GPU四小龍」的燧原科技、壁仞科技、摩爾線程和沐曦股份是其中的代表。
已遞交招股書的摩爾線程和沐曦股份相繼過會,另一邊的燧原科技在近日重新提交了輔導備案信息,壁仞科技此前也多次傳出IPO進程。
傳出IPO消息的明星公司,就像是一塊吸金石,無論是否上市成功,都吸引了無數資金的目光。
上市前,不僅有股東已通過股權轉讓等方式成功套現,二級市場的部分上市公司也因「國產GPU」概念股,股價出現異動。而一旦上市,背后股東及投資機構也自然收獲可觀的賬面浮盈。
但投資國產GPU不是一件拍腦子的決策。「投出我們自己的英偉達」盡管是無數投資人的理想,但半導體是一個高度國際化、市場化的產業,不僅資金投入大,風險大,需要坐冷板凳的耐心,更需要對技術和產業的超前敏銳度。
對國產GPU的投資本身就經歷了一場從「看不懂的非共識」到「看懂的共識」周期。
造富盛宴只是一角。
我們更好奇的是,在「非共識」里押注這些玩家的是哪些人?誰是最關鍵的陪跑者?趕著「搭快車」的又是哪些人?這些資方的投資意圖又是什么?
「硅基研究室」梳理了「國產GPU四小龍」冗長的投資名單和背后差異化的資本力量,我們由此能看出,能投中「國產GPU」,既需要運氣、賭性和耐心,也是一場多方力量博弈的過程。
1、早期伯樂長啥樣?
「國產GPU四小龍」的創立時間大多集中在2018年以后,也正值中國芯片的新一輪創業潮。
不過在熱錢涌入的創業潮里,對創企來說有好有壞,好的是不缺投資人的問津,但難的是找到真正懂行的伯樂。
「國產GPU四小龍」的早期伯樂們都有誰?我們梳理了這四家明星芯片公司的早期投資者畫像,發現有以下五大典型特點:(注:早期伯樂主要聚焦A輪以前,由于壁仞科技未公開A輪以前融資,本部分暫不作為討論)。
?更多元的資本背景
沐曦股份天使輪由和利資本領投,兩輪Pre-A輪里除了紅杉中國、真格基金、經緯等知名VC/PE外,還出現了一家名為泰達科投的國資創投。
燧原科技除了大廠騰訊的押注外,在天使輪也拿到了上海科創投集團等國資LP的錢。摩爾線程更是不用多說,天使輪就吸引了紅杉中國、五源資本等知名VC/PE,Pre-A輪更是星光熠熠,深創投、紅杉中國、紀源資本領投,還匯聚了招商局創投、和而泰等更多元的資本背景。
?都是聰明專業的錢
投資AI芯片這樣一個典型的技術資金雙密集的企業,有時需要運氣,但更需要的是在「遍地都是中國英偉達」的BP里,找到真正的潛力股。
彼時盡管芯片投資創投火熱,甚至有投資人形容是一個「千人大會場」,但很多投資機構都在投,絕大多數人其實看不懂。
寒武紀的「陳氏兄弟」就是一個絕佳的案例。創業初期,陳云霽和陳天石密集見了一些投資人,但大部分人的觀點是「看起來很厲害,但是不太懂」。
![]()
回到「國產GPU四小龍」身上,盡管成立時間晚于寒武紀,國內投資生態也發生進化,但最早識別這批千里馬的人,都是芯片領域聰明專業的錢。
參與沐曦股份天使輪的和利資本,其創始管理合伙人孔令國在寒武紀僅成立數月時,就作為天使輪投資方注資其中。孔令國本人也是世紀之初隨中國半導體生態崛起的典型投資人。
2001年他代表當時中國臺灣創投工會理事長單位怡和創投(Pacific Venture Partner)來到中國大陸,有著豐富人脈和政府資源的孔令國,曾因不斷幫助中國臺灣及境外半導體企業在蘇州工業園區安家落戶,在江蘇頗有名氣。
另一邊的摩爾線程,其成立3個月后完成的首輪融資,投資方為「沛縣乾曜」和「深圳明皓」。
沛縣乾曜背后的股東為楊斌(32.72%)、周啟(31.25%)、上海諸神(23.53%)和黃博昊(12.5%)。
據「投中網」報道,楊斌早年在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國海證券深圳分公司等券商任職,2017年成立的投資公司廣州瑞展,投資過超硅半導體等公司。
而周啟為善達資本合伙人,官網顯示其擁有超10年產業投資經驗,在投資寒武紀前,曾投資了被稱為「手機殼之王」的杰美特,定制電腦領域的攀升科技等,他的投資偏好主要聚焦在手機、PC等消費電子制造領域。
但愛企查數據也顯示,周啟和深圳市七彩虹禹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有關聯關系,七彩虹是英偉達在中國大陸合作超20年的顯卡廠商,摩爾線程的核心高管也均出自英偉達。
燧原科技的早期伯樂里,除了我們熟悉的真格基金,還有專注半導體圈的知名風投武岳峰資本旗下基金亦合資本,兆易創新、瑞芯微等一批半導體上市公司的背后,都有「武岳峰系」的身影。
![]()
燧原科技種子輪里值得關注的有一家較為年輕的機構,成立于2016年的云和資本。
據公開資料,云和資本核心團隊與燧原科技兩位創始人相識多年,在他們尚未出來創業之前,大家就時常一起討論AI技術與產品的應用迭新。
這也并不奇怪,燧原科技創始人趙立東除了AMD背景外,曾在紫光集團主導半導體投資相關工作。
?伯樂們確實已經賺到錢了
而押中「國產GPU四小龍」,已經讓早期伯樂們賺到錢了。
云和資本創始人趙云在2019年接受采訪時就提到,彼時參與燧原科技種子輪、Pre-A和A輪投資的一年多時間里,浮盈就達15倍。考慮到云和曾連續四次參與早期階段,按照公司當前205億的估值,收益回報也相當可觀。
摩爾線程的首輪融資的投資方沛縣乾曜,對摩爾線程的初始投資為190.4762萬元,目前其對摩爾線程的持股比例為4.2494%,按照當前公司估值計算約為12.68億元,翻了667倍。
![]()
?同時下注不止有「紅杉中國們」
除此以外,我們還觀察到,一批同時下注的人:
大廠中,騰訊、聯想同時押注了兩家;
VC/PE的市場化資本里,包括紅杉中國、真格基金、經緯創投、IDG資本等均押注了兩家;
國資背景里,上海和深圳系國資最猛,包括深創投、招商資本等深圳國資,上海系則更容易理解,畢竟四小龍里,三家都來自上海。
深創投原董事長倪澤望就有過一句話:"國家需要什么,深創投就投資什么"。
?千里馬和伯樂的匹配沒有那么簡單
伯樂和千里馬的雙向奔赴并沒有那么簡單。
一位芯片投資人告訴我們,「四小龍時期」,針對國產AI芯片的早期投資還是非常謹慎的,從成立團隊到第一顆芯片流片,至少要兩三年時間:"所以基本就是投人"。
因此「國產GPU四小龍」的創業背景也基本分為兩類:
一類是國際化大公司出來創業的。
如擁有英偉達、AMD技術背景的創始人,典型是自帶「英偉達血統」的摩爾線程,創始人張建中曾任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沐曦股份和燧原科技「AMD烙印」更深,沐曦股份創始人陳維良、彭莉、楊建均出身于AMD。
另一類則是極擅資源整合的人。
投資人出身的壁仞科技創始人張文雖是哈佛學霸,也有國內半導體從業經驗,但并不是芯片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士。張文就曾透露,首輪融資曾是他人生最困難的時刻之一,其創業攢局也是找哈佛師弟列了一張芯片技術大牛名單,自己一個一個去談。
2、最關鍵的錢都來自誰?
一家芯片企業早期創業中,第一筆錢很重要,但隨著芯片研發到量產的漫長周期,燒錢加劇,此時,長情陪伴者和雪中送炭者就十分關鍵了。
即便是成為當下如日中天的最強芯片企業,黃仁勛在創業多年后回顧初期的艱難,仍是會感謝紅杉對其早期「100 萬美元、幾乎為零的成功概率」的押注以及后續的長期陪伴。
從「國產GPU四小龍」里,我們也看到類似的長情陪伴者和雪中送炭者,它們送來的不僅是關鍵的錢,背后也有各自的意圖。
?騰訊是大廠里最長情的
BAT大廠里,騰訊自研AI芯片最為低調,在國產GPU四小龍里同時押注了燧原科技和摩爾線程。
據摩爾線程招股書,騰訊持有其0.7233%的股份,位列第26名,從持股比例看,更像是財務投資。
燧原科技則不同,騰訊是其外部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9.95%,2018年領投了Pre-A輪,總計參與6輪,可謂是陪伴式投資。騰訊選擇和燧原科技綁定的原因是多重的。
一方面,尋找國產算力保供,降低對英偉達的依賴,掌握自主權;另一方面,騰訊自身有云業務和廣闊的應用生態,既能給國產算力適配和滲透提供場景支持,又能給到看得見的訂單。
今年9月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CEO湯道生曾表示,騰訊的確在跟多家國產芯片廠商合作適配,"會以非常開放的心態和各家芯片廠商展開合作"。
公開資料也顯示,騰訊擁有600多個業務場景,如社交內容、游戲、辦公等領域,也得到了燧原算力的支持。
作為對比,投資摩爾線程的字節在今年1月選擇悄悄離場。
![]()
據摩爾線程招股書,字節旗下的量子躍動以約2.3億的價格將其持有的 304.3704萬股轉讓給溫州典帆。
?上市前最關鍵的彈藥來自國資
四家國產GPU企業最新一筆融資均發生在2025年上半年,燧原科技、壁仞科技和摩爾線程上一筆融資均在2023年,也就是說「斷炊」近兩年。
「斷炊」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這是體量所致,上述AI芯片企業估值百億,融資本身門檻太高;另一方面,市場對AI芯片的認知也發生分化。
一位半導體投資人士形容這半導體投資這兩年是「減量提質」的兩年:"你可以說市場降溫了,也可以說更保守了"。
簡單來說,上市前關鍵期里,能接住這些AI芯片企業的本就不多,而國資是給這批國產AI芯片輸血的關鍵力量。
今年3月,壁仞科技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領投方為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這也是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首個直投項目。兩個月后,燧原科技的新一輪融資里,同樣也是上海國資的身影。
縱觀芯片發展歷史,本身就與地方產業生態息息相關,地方國資押注AI芯片項目,不僅是看項目本身,更看重能不能把本地的產業生態帶起來,這種「資本招商」的模式,涉及的是從底層算力到應用整條產業鏈上下游協同。
我們統計和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國產GPU的智算產業布局也早就隨城市產業競爭開始了。
![]()
以智算集群為例,據沐曦股份招股書,其產品已應用部署超10個智算集群,橫跨北京、上海、杭州、長沙、中國香港等地區,并逐漸向更多區域延伸。摩爾線程在寧夏、貴州貴安、江蘇鹽城等地落地了相關智算集群項目。
3、誰是「搭車者」?
有長情陪伴者,自然也有順道搭車者。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二級市場熱鬧的上市公司們。
?喝湯的上市公司們
從華強北起家的中科藍訊(688332.SH)曾回應持股布局了「國產GPU四小龍」中的三家:沐曦股份(0.24%)、摩爾線程(0.50%)、燧原科技(0.23%)。
另一家服飾企業七匹狼(002029.SZ)通過自身和持股控制的七晟創業和晉安三創,總計持有沐曦股份0.71%的股份。
另據「投中網」報道,七匹狼母公司還依托深創投,間接獲得摩爾線程的權益。
這種搭車式投資的上市公司還有不少,比如盈趣科技(002925.SZ)、淳中科技(603516.SH)、中山公用(000685.SZ)等。
盈趣科技在2024年12月出現在摩爾線程的股東名單內,淳中科技則是在2025年3月才取得沐曦0.24%的股份,踩在前夜進場,財務回報的目的也擺在了臺面上。
?離場套現的太多了
有人進場,就有人離場。
事實上,從已披露招股書的沐曦股份和摩爾線程來看,經歷多輪的股權轉讓后,已有人成功套現,收獲不俗收益。
沐曦股份招股書顯示,自2023年12月算起,經歷了8次股權轉讓。其中,余杭金控(景倉長右、景倉堯光)合計套現1.62億元,和利資本(和利國信智芯)為4000萬、創始人陳維良為2000萬,復興系資本(寧波復星銳正)約5000萬等。
另據「投中網」統計,從2025年2月首次以個人身份突擊入股的葛衛東,在一個月左右里共花約6.39億元投資沐曦股份,最終在短時間內便浮盈約2億元。
摩爾線程發行前也總計進行了5次股權轉讓,一批機構也靠「賣老股」賺到錢了。
![]()
其中,聯想長江、陽光保險(陽光融匯)、博時基金(招商系)、小馬智行(鹽城白楊)、紀源資本(紀源皓元、紀源皓月)、海松資本、深圳明皓、字節跳動(量子躍動)分別套現5000萬、約6000萬、5000萬、1.2億、1.5億、2億、約1.6億和約2.3億。
4、上市是更殘酷的開始?
資本等待上市開獎的同時,留給國產AI芯片的上市窗口也在收緊。
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2025年僅上半年就有超70家公司IPO終止,A股上市審核越來越嚴格。
對國產AI芯片來說,一方面爭奪「國產GPU第一股」的稱號已經打響,背后是稀缺性溢價的爭奪。
另一方面,在情緒之外,上市潮涌來后,招股書里的基本面數據也將被公開審視,其核心競爭力、客戶情況和財務數據,也將被拿來和同行對比。
國產GPU四小龍距離盈利還有很長的路。據招股書,近三年半,摩爾線程累計歸母凈虧損超50億,沐曦股份累計虧損超30億。它們還在精簡組織,沐曦股份招股書顯示,員工從2024年底的931人下降到今年3月份底的870人,三個月少了60多人。
![]()
芯片創業尤為殘酷,黃仁勛說:"不論是為了追逐食物而跑,或不被他人當作食物而跑,都要盡量保持奔跑,別緩步前進"。
對國產GPU四小龍來說,如若能成功上市,只是一個里程碑,這意味著更激烈競爭開始了,更艱難的長跑才剛剛開始。
*封面圖:敦刻爾克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