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由商務部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承辦的第八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全球南方農業可持續發展交流對話”分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以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與國際合作推動者的雙重身份,闡述了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解。柏連陽的主要發言內容如下:
半個世紀前,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中國水稻科研工作者攜手踐行袁隆平先生的“禾下乘涼夢”,奮力實現“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愿景,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今天,這份“稻作文明的禮物”正成為全球南方國家糧食安全的共同保障。
一、雜交水稻持續創新,成為破解全球南方糧食困境的“金鑰匙”。
當前,全球南方正面臨氣候危機與糧食短缺的雙重挑戰:非洲主要水稻品種退化,每公頃(產量)不足3噸,極端干旱使南亞灌溉成本飆升50%。而雜交水稻技術恰是破解困局的關鍵鑰匙。全球近70個國家的實踐證明,產量比當地主栽品種高20%以上,年增產糧食160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4000多萬人口。
中國雜交水稻始終以技術創新回應全球需求:在馬達加斯加推廣的雜交水稻每公頃產量達7.5噸以上,培育的系列節水抗旱稻,旱地產量超5噸/公頃,甲烷排放減少60%以上,培育的耐鹽堿品種更是將鹽堿地變成“希望田”。南方國家對糧食安全的迫切需求和豐富的耕地資源,與雜交水稻技術完美契合。
二、湘非合作實踐樣本,提供全鏈共建的中國智慧。
在非洲,雜交水稻已寫下南南合作的生動篇章。在馬達加斯加篩選出的品種本土化種植,使當地水稻產量從2.5噸躍升至7.5噸,很大程度緩解了糧食緊缺,馬達加斯加將雜交水稻印上最大面額紙幣。
![]()
印有雜交水稻圖案的馬達加斯加紙幣 (資料圖)
更深遠的合作在于全產業鏈共建。我們創新探索“公司+政府+農戶”模式,帶動當地種子、肥料、加工、物流等產業發展。隨著雜交水稻“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落地建設,這里將成為非洲雜交水稻研發與推廣應用的“創新引擎”。
同時與湖南省婦聯推動的“非洲母親新農場”項目更將技術賦能與婦女發展結合,讓閑置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技術轉移的核心是能力建設。我們通過技術援外培訓為非洲國家培養了7000余名水稻專業技術人才。學員們學成返鄉后,改進當地種植技術、更新本地品種,帶動農田灌溉建設,這正是“授人以漁”的生動體現。
三、面向未來深化合作,共建南方國家“糧倉共同體”。
當前,全球南方國家的農業合作已進入 “技術共享+產業協同”的新階段。在此,我提出三點倡議:
(一)共建“適應性研發網絡”。依托中國—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雜交水稻國際科技合作基地”、FAO“雜交水稻研究培訓參考中心”等平臺,開展“一國一策”的品種定制——在東南亞推廣高氮效、耐澇、抗病蟲品種,為非洲干旱地區培育抗旱品系,向小島嶼國家輸送耐鹽水稻品種,讓每粒種子都能“因種適地”“適地生長”。
(二)共筑“可持續產業生態”。借鑒中國-東盟大米貿易合作經驗,推動“種植-加工-物流”全產業鏈升級:在東南亞復制智慧稻米產業園模式,用區塊鏈實現溯源溢價;在非洲推廣“水稻+畜牧”復合經營,實現“一粒種子激活多國產業”。
(三)共搭“能力建設橋梁”。升級雜交水稻國際培訓體系,設立“南方農業青年學者計劃”,通過田間實操、數字課堂等方式,為各國培養技術骨干;建立“南南農業科研數據庫”,實現種質資源與栽培技術的共建、共享。
各位來賓、各位同仁,袁隆平先生曾憧憬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如今,在馬達加斯加的稻田里,中國稻種與非洲土壤交融生長。東南亞的智慧農場中,現代化的農業數字技術與傳統農耕相得益彰。這背后,成功彰顯了全球南方國家“共擔糧食安全責任”的初心與使命。
我們愿以雜交水稻為紐帶,推動與各國在農業科技創新、水稻產業化的深度合作,共享新世紀的發展機遇,讓每片沃土都能收獲希望,讓每個家庭都能遠離饑餓。讓我們攜手并肩,共同筑牢全球南方國家的“糧食安全屏障”!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