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素明
我最近參加了幾場關于“AI落地”的閉門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技術專家在說Agent、產品經理在說Agent、咨詢顧問也在說Agent。然而,他們口中的Agent,可能完全是三件不同的東西。越聽越困惑,越想越糊涂。當一個詞匯在所有場合都能出現,但指向的卻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時,它就已經失去了作為專業概念的資格。
這讓我意識到,問題根本不在于聽眾的理解力,而在于這個詞本身。
AI Agent已經不再是一個精確的技術定義,它已經淪為了AI行業的“黑話”。它在商業世界里泛濫成災,只為滿足三個目的:拉高估值、制造焦慮、抬升收費。
我的觀點簡單粗暴:當一個詞什么都能指代時,它就什么都不是。
一. Agent的十八般武藝與概念的崩塌
我們來看看今天市場上被冠以“Agent”之名的,都有些什么。
掃地機器人在躲避障礙物,有人叫它“環境感知Agent”;企業客服機器人自動回答了FAQ,也被稱為“客服Agent”;一個能定時執行腳本、從數據庫取數的自動化程序,也被賦予了“數據Agent”的名頭。
甚至,一個能聯網搜索的ChatGPT,它的能力被描述為“信息搜索Agent”;游戲里的NPC,因為能做出預設的交互行為,也被劃進了“自主行為Agent”的范疇。
你細品。一個能自主規劃路徑的物理實體,一個簡單的聊天匹配系統,一個老舊的自動化腳本,它們之間的技術鴻溝如此巨大,但在今天的營銷語境里,它們卻共用一個高貴的稱謂:Agent。
這種混亂帶來的后果是,所有人都在談論Agent,卻沒有人知道它的能力邊界和價值底線在哪里。
Agent到底是什么?
沒人說得清楚。因為當一個詞可以指代一切,它的專業價值就完全歸零了。它已經成了一個技術界用來裝點門面的“萬能詞”。
二. 從學術概念到營銷黑話的墮落史
任何黑話的誕生,都遵循一套固定的墮落史,Agent也不例外。這是一個經典的商業策略將學術概念徹底污染的過程。
它始于學術界的嚴謹,卻終結于商業世界的浮躁。
Agent誕生在AI實驗室里,有著相對清晰的定義:具備感知、決策、執行能力的程序。它強調的是“自主性”,即在接收到高級指令后,能自行規劃步驟、調用工具、完成任務,而不是每一步都需要人類干預。
在實驗室里,大家都懂。這是技術代差。
當AI技術出圈,從實驗室走向商業應用時,創業公司、大廠都需要一個詞來區隔自己與傳統的“自動化腳本”或“聊天機器人”。
Agent完美符合需求:它聽起來前沿、神秘、技術感強。它能帶來“技術代差”的錯覺,讓產品和解決方案顯得更有價值。這是一個高級的包裝品。
在商業世界里,利益永遠是概念傳播的第一驅動力。
廠商發現,說“我們有Agent能力”比說“我們是聊天機器人”更能抬高估值和客單價;媒體發現,寫“Agent是下一個風口”比寫“自動化工具”更能吸引點擊和流量;咨詢公司發現,跟客戶談“Agent戰略規劃”比談“流程自動化”更能收取高額的評估和實施費用。
關鍵在這里:一旦概念的邊界被故意模糊,它就擁有了最大的解釋權,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產品優勢來“重新解釋”Agent。
這種模糊性,正是黑話最肥沃的土壤。
三. 三類“黑話傳播者”的共謀
這場黑話的狂歡,三類角色貢獻了主要的推波助瀾的力量。他們各取所需,共同將這個詞推向混亂。
他們是黑話的生產者。
他們將一個簡單的FAQ匹配系統,包裝成“智能Agent客服”,估值就可以翻倍。他們將一個只能從數據庫取數的程序,說成“數據分析Agent”,就能讓企業決策者心動。
他們賣的不是Agent的技術實現,而是你對技術落后的焦慮。通過創造一個高不可攀的概念,他們有效屏蔽了客戶對產品功能、價格和投入產出比(ROI)的質詢。
他們是黑話的放大器。
“不懂Agent就要被淘汰”、“Agent是AI的下一個風口”,這種標題是媒體的流量密碼。它們只負責制造恐慌、販賣焦慮,但不負責提供清晰的定義和可落地的方案。
讀完一篇標題光鮮的“Agent時代來臨”的文章,你依然不知道Agent具體是什么,但你已經焦慮了,這就是媒體的目的。焦慮帶來了點擊,點擊帶來了廣告。
他們是黑話的收割者。
他們跟客戶談“Agent戰略”比談“優化工作流”更具有專業性和復雜性,從而獲得更高的收費權。
一份“企業Agent成熟度模型,從0到5級”的厚厚方案,評估費可能高達五十萬。客戶沒搞懂Agent是什么,但方案很厚、看起來很專業,錢花得“值”。他們將概念的復雜性轉化為收費的合理性。
四. 企業為什么被黑話所傷
企業不是傻,只是在概念迷霧中喪失了判斷力,最終付出了昂貴的學費。
當一家企業的決策者在行業峰會、媒體報道和咨詢方案中被“Agent”這個詞轟炸時,他們會自然地產生一種技術焦慮:我們不能落后于時代。
你想想看,當三家廠商對“Agent”給出三個完全不同的定義時,決策者徹底被搞暈了。最終的決策往往基于“誰說的最酷炫”、“誰的PPT最厚”,而不是“誰的方案投入產出比最高”。
最終的結果往往是:老板花大價錢買回一個“Agent平臺”,上線后發現,它只是一個功能略強的聊天機器人,但廠商振振有詞:“這就是Agent啊。”
這種混亂帶來的損害是雙重的:它不僅浪費了企業的真金白銀,更消耗了組織對AI變革的寶貴信心和耐心。企業買單不是因為Agent這個詞多高級,而是因為他們有一個自動化任務的真需求,卻被黑話引導了錯誤的購買方向。
五. 撕掉黑話的外衣
那么,企業管理者到底該如何應對這場黑話的狂歡?很簡單:撕掉外衣,看清本質。
要明白:AI Agent不是一個精確的科技定義,它只是一個描述“自動執行任務”能力的概念標簽。它的核心價值是:給AI一個復雜的任務,它能自主規劃步驟、調用工具、自動完成,從而替代重復的人力。
所以,企業管理者在評估任何“Agent”產品時,應該完全停止對這個概念的糾結。
問:“這能為我的銷售部門,每年節省多少人力投入?”
問:“這套系統能把我們的財務流程錯誤率降低到什么程度?”
問:“投入五十萬,我的項目周期能縮短幾個月?”
我們再深入一點。一切評估,只看它能解決什么業務問題,以及它的投入產出比(ROI)。
不要被廠商牽著鼻子走,要用自己的語言,用業務結果來倒逼需求。
不要對廠商說:“我要部署Agent戰略”,而要說:“我要讓AI自動完成銷售日報的生成、發送和數據異常預警這三個重復任務。”
不要說:“我們需要一個營銷Agent”,而要說:“我們要讓AI自動針對過去六個月內有過咨詢但未成交的客戶,生成個性化二次觸達文案。”
只有用大白話描述需求,才能有效規避黑話的干擾,將廠商的注意力拉回到解決問題本身。
六. 黑話的循環與價值的篩選
AI行業太喜歡造詞了。
從云計算、大數據到區塊鏈、元宇宙,再到今天的Agent,每一個詞都經歷了從技術概念到營銷黑話、最終被用爛的過程。這似乎是技術出圈、商業狂熱的必然循環。
我們也要承認,AI帶來的自動化任務確實是提升效率的真需求。Agent這個詞是黑話沒錯,但它所代表的讓AI自動執行復雜任務的方向,是正確的。
所以,請將我對“Agent黑話”的批判,視為一種價值的篩選。
企業要想真正用好AI,唯一的路徑就是:別被概念嚇住,別被黑話忽悠。看清楚它實際能為你解決什么問題,然后,算清楚投入產出比。剩下的那些概念和黑話,都讓它們留在朋友圈和投資人的PPT里吧。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