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獲悉,該醫院聯合上海細胞治療集團、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多家科研與臨床機構,完成了一項全球首創研究——他們給CAR-T細胞,穿上了一層“納米鎧甲”,成功用于治療一種難治的實體瘤,并首次證實NAC-T細胞可為惡性間皮瘤患者帶來顯著臨床獲益,為實體瘤治療突破提供了新的解決策略。
10月24日,這項名為“納米抗體裝甲化CAR-T細胞(NAC-T)”的臨床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先進科學》)。
![]()
發表的論文。受訪者 供圖
在此次研究中,該科研團隊首先瞄準的是“惡性間皮瘤”,這是一種源于體腔間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約85%發生于胸膜,惡性程度高,侵襲性極強。一旦標準治療失敗、癌癥復發,后續治療的有效率不足30%,能控制住病情的也不到70%,臨床上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案。
該文通訊作者上海細胞治療集團董事長、上海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錢其軍教授介紹,在首次開展的臨床Ⅰ期試驗中,11位經過標準治療后失敗的惡性間皮瘤患者,接受了這種“裝甲CAR-T”的治療,結果顯示,這些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沒有出現嚴重的、限制劑量使用的毒性反應。其次,63.6%的患者腫瘤明顯縮小,其中1位患者腫瘤完全消失(完全緩解),6位患者腫瘤大幅縮小(部分緩解),剩下4位患者病情穩定。
與此同時,截至2024年11月底,上述參與研究的患者中位總生存期達到了25.6個月,遠超目前二線治療11個月左右的水平。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位腫瘤完全消失的患者,已經健康無瘤生存了超過3年半(45.6個月),仍保持無瘤生存狀態。
錢其軍表示,CAR-T療法是通過改造患者自身的免疫T細胞,給它們裝上“GPS導航”(CAR受體),讓它們變成精準打擊癌細胞的“特種兵”。惡性間皮瘤細胞表面的“間皮素(MSLN)”是個理想的打擊靶點,但傳統CAR-T細胞深入實體瘤內部后,很容易“累倒”,失去戰斗力,這被稱為“T細胞耗竭”,是攻克實體瘤的關鍵難題 。
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想出了一個妙招:給CAR-T裝“導航”再穿上“鎧甲”。他們把從羊駝身上獲得的一種“抗PD-1納米抗體”,與靶向MSLN的CAR結合,造出了“裝甲化”的NAC-T細胞。
錢其軍進一步解釋說:“這種抗PD-1納米抗體的‘鎧甲’可通過特殊設計實現精準“投送”,讓這些NAC-T細胞在找到腫瘤被特異性激活后,才會在腫瘤部位大量分泌這種納米抗體。它的作用就像‘解手銬’,可以解除腫瘤微環境對CAR-T自身及其他免疫細胞的抑制,形成‘免疫協同效應’。這種納米抗體個頭極小,只有傳統抗體的1/10。研究數據表明,腫瘤局部的納米抗體濃度比傳統抗體形式提升了超過6500倍,能有效阻斷63.7%的T細胞表面的“抑制開關”(PD-1分子)。經NAC-T治療,可觸發T細胞克隆性擴增及腫瘤相關抗原(TAA)特異性免疫應答,激活內源性抗腫瘤免疫反應,這不僅增強了CAR-T本身的功能,還成功調動了患者自身的全部免疫力量,對腫瘤形成了內外夾攻的“雙重打擊”。
在強化CAR-T療法抗腫瘤能力的同時,該科研團隊還在安全性上做了升級。他們聯合揚州大學,對一種來自斑馬魚的基因轉座系統進行改造,開發出了更高效、更安全的“Baize(BZ)轉座子系統”。這為基因編輯提供了更優質的工具,相關成果也發表在另一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上。
錢其軍介紹,一邊用“納米鎧甲”突破療效瓶頸,一邊用新型非病毒載體跨越安全門檻,這兩項成果標志著我國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關鍵進展,正推動CAR-T療法向攻克肺癌、肝癌等“實體瘤”的目標穩步邁進。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