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作者 | 張睿 國仁
編輯 | 志豪
車東西9月8日慕尼黑車展現場報道,就在剛剛,零跑汽車在IAA2025慕尼黑國際車展舉辦發布會,全新車型零跑Lafa5在車展上迎來首發亮相并開啟盲訂。
![]()
▲零跑Lafa5在慕尼黑國際車展上首發亮相
在發布會后,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零跑汽車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曹力和零跑汽車副總裁周穎接受了車東西總編輯張國仁等在內的媒體采訪。
![]()
▲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中),零跑汽車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曹力(左)和零跑汽車副總裁周穎(右)
關于出海,朱江明在回答車東西總編輯張國仁提問時表示,要做好一個市場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產品,一個是銷售。另外,零跑汽車明年在海外市場可能有6至7款產品銷售。
![]()
▲車東西總編輯張國仁(圖左)與零跑汽車CEO朱江明(圖右)
另外,采訪現場多位媒體記者圍繞零跑汽車出海表現、零跑Lafa5車型、輔助駕駛技術路線以及未來產品規劃進行了深入提問與交流,以下是車東西總結的干貨要點:
一、出海做好了兩個方面 明年在海外可能有6至7款產品銷售
關于出海,朱江明向車東西表示,要做好海外市場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產品,一個是銷售。
從三年前在慕尼黑車展亮相開始,零跑汽車在產品上做了很多的準備。朱江明提到, 一款車型要到歐洲來銷售,歐盟的認證就要“搞半天”,所以零跑汽車在三年間一方面做更多的認證,另一方面在做本地化的適應性開發以及本地用戶的需求收集,另外還在軟件上或者硬件上做一些改動。
對于零跑汽車來說,海外是一個長期的戰略, 朱江明認為一個車企一定要全球化,如果不做全球化肯定沒有未來。四百萬輛是燃油車的門檻(應該指單一車企年銷量),電動車的話可能會更高,因為集中度會比燃油車進一步提高。
但朱江明也提到,做好全球市場對中國車企來說是非常有挑戰,會遇到雙方面的貿易壁壘。汽車行業中有很多的貿易保護或者技術防外流,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款產品從規劃到真正量產,再到真正在當地市場銷售,基本上要兩年時間。所以零跑汽車前期不斷投入產品,后續零跑汽車在海外市場的產品投放也會像在國內一樣,就像“下餃子”一樣越來越快,不斷的有新品在海外市場推出。
朱江明認為,正是這種體系化的規劃,讓零跑汽車在海外市場的產品比其他車企要做的更有聲有色。
到明年,零跑汽車在海外可能有6至7款產品銷售。同時,朱江明提到,零跑汽車在歐洲市場整個產品的形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側重點更多是更小型化的車型A、B、C三個系列,以代步為主的產品。
另外,朱江明也談到了Stellantis集團對零跑汽車的幫助。在本地化落地方面,到目前為止零跑汽車在海外已經有了1700家網點,而零跑汽車在國內的網點數還沒破千,朱江明表示這是不可想象的。
有這么多網點去購買或者體驗零跑汽車的產品,朱江明認為這是零跑汽車在海外能夠快速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從零跑汽車剛起步時,S01車型不是特別成功,但從T03車型開始,五月上市第一年就賣了一萬臺,第二年銷量4.3萬臺,第三年銷量11.7萬臺,所以朱江明表示一個產品在一個地區要慢慢擴散,用巨大的投入去“拔苗助長”肯定不行。無論是產品、用戶的體驗還是品牌,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所以,朱江明覺得零跑汽車基本達成了今年海外銷量五萬到六萬的預期,而明年至少國內銷量要翻一番,海外翻一番至少也要翻一番,甚至達到更高的銷量目標。因為零跑汽車投放車型也在加速,所以朱江明認為零跑汽車海外市場的未來的前景很好。
曹力補充到,零跑汽車的西班牙工廠目前正在產線適應性過程當中,爭取在明年能夠能實現B10的量產,因為B10是市場需求規模非常大的一個系列,目前處在比較順利的過程當中。
另外,零跑汽車會堅定的深耕每個市場,零跑汽車不做貿易型,要真正落地的去做品牌和推廣,自己去做市場。稍微大一點的市場零跑汽車都自己去做,而不是采用總代模式,堅持長期主義。
二、Lafa5質感更強Ultra車型不會更強調性能
關于Lafa5的質感方面,曹力表示明向車東西表示,在外觀方面,Lafa5整個斜面的設計包括無邊框車門都會比B系列更有質感。在內飾方面,Lafa5也會與B系列有比較大的差異,不管是顏色還是材質上面。
![]()
▲零跑Lafa5外觀
關于Lafa5 Ultra版本, 曹力表示Lafa5 Ultra會有專屬的配色和外觀的套件,另外在動力、操控上都會做一些變化。
但Lafa5 Ultra的性能不會更極致,曹力表示電車本身動力就比較快,日常使用沒有必要在小車塞塞兩個電機,然后加速更快一點,在日常使用中是不太實用的,在運動感方面稍微強化其實就夠了。
關于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方面,曹力表示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零跑汽車仍會以自研為主,國內推進速度可能更快,海外會慢慢先做好基礎的L2功能。
曹力表示,零跑汽車在國內ADAS方面明年做到接近L3水平,在海外先把最常用的高速公路這些場景先優化好。另外曹力提到,零跑汽車在海外前期很多測試都是最基礎的L2功能。
關于這個Lafa5國內和歐洲面向用戶的差別,曹力表示,Lafa5車型在歐洲面對的用戶不一定是年輕人,零跑汽車方面估計平均年齡可能會在40-50歲,國內可能會在比如說25-30歲。另外平時的用車習慣,家庭的需求可能不一樣。
在歐洲,更考慮個人使用,包括很多都用租出形式,在國內很多的用戶,可能處于剛畢業或者剛工作,或者是個小家庭不用考慮拖家帶口。
曹力舉例到,比如座椅采用織物面料,國內可能接受不了,但是在歐洲這邊必須要有這個版本,不然可能就因為沒有織物的版本,用戶就不考慮這個車型。
但另外在空間這種硬性配置上,Lafa5能夠滿足小家庭或者個人出行。另外就是比如底盤會更加硬一點,更加偏運動一點,還有在電門曲線上的差異化
在空間層面,曹力認為如果大家看Lafa5的外觀,然后再打開車門肯定是有驚喜的,Lafa5的空間比凱美瑞(參數丨圖片)的還要好。
三、Lafa5仍是一款走量車型 滿足不同群體需求
關于“Lafa”這個名字,曹力表示,“Lafa”系列仍屬于零跑汽車A、B、C、D四個系列的大范疇里面。
零跑汽車的車型從7至8萬到后面規劃了30萬級別的車型都要滿足定位,在A、B、C、D四個系列已經慢慢的推出后,零跑汽車希望在大眾化車型基礎上推出有個性的車型,滿足不同的群體需求。
所以Lafa5可以看作是零跑汽車整個家族里面,稍微偏個性偏、運動一點的車型,但曹力也提到Lafa5車型仍是一款走量車型,不是個性車型就要小眾這樣的想法。后續在Lafa系列上,零跑汽車也有其他車型在規劃當中。
在德國,本土品牌做像Lafa5這種兩廂車和運動車有先天優勢,關于Lafa5獨特的優勢點,曹力認為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就是Lafa5有和零跑汽車其他車型一樣的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優勢。
![]()
▲零跑Lafa5外觀
另外在電動化和智能化基礎上,Lafa5在一開始就是向全球化方向去開發的,所以在機械素質上包括操控、運動方面,Lafa5歐洲版本都是按照本地的適應性去優化。
四、Stellantis集團助力很大 物流和渠道資源都能直接利用
關于國內零跑汽車經銷商能否在海外賣零跑汽車,朱江明表示,未來可能有一些地區歡迎有資源的國內經銷商去參與,但范圍不會太廣,更多是在東南亞。
關于在零跑汽車在德國市場賣的很好,朱江明表示,對于德國人來說相對比較喜歡零跑汽車的產品,但意大利或法國人可能就覺得零跑汽車的產品很正統,不對口味。
同時Stellantis集團在德國的渠道也很強,因為Stellantis集團在德國有歐寶汽車的渠道,在德國有比較多的網絡資源,歐寶汽車的價格和用戶群體與零跑汽車現有的兩款車型也很匹配。 朱江明認為這個兩個因素是他覺得是造零跑汽車在德國銷量比較好的原因。
另外,零跑汽車目前海外銷量增速非??欤?strong>關于海運方面的壓力,曹力表示Stellantis集團的物流供應鏈非常強大,零跑汽車也會利用到Stellantis集團物流資源。
五、用更少的資源做全球化的車型 希望國內和海外銷量各占一半
研發方面,朱江明表示,零跑汽車按照全球化車型平臺化來研發,最多會有一些包括左右舵的變化,歐盟的認證指標要求等。 然后是個性化的定制開發,比如說語言和一些交通規則等,但盡可能用更少的資源做全球化的車型。
關于銷售,零跑汽車海外的銷售以Stellantis集團為主,零跑國際由Stellantis集團占比51%。
零跑汽車希望海外一切以銷量作為最主要的導向,而不是說現在想有多少的利潤,要盡一切可能去拓展市場。朱江明表示以四百萬輛作為總量的話,零跑汽車希望國內和海外的銷量占比是一半一半,以后應該是海外大于國內。
六、2026年可能會實現月銷10萬 拓寬更多產品線
朱江明提到,2025年實現月銷10萬比較困難,2026年可能會實現。
關于銷量如何快速增長,朱江明認為這是一個綜合的問題,首先品牌的影響力和產品的口碑要足夠好,另外還需要用戶認知到零跑汽車,對零跑汽車有好感。
第二個方面是產品端要有更多的選擇,要拓寬更多產品線來保證明年有更多的增量,首先保持存量不變,或者存量也有增長,包括未來的A系列,還有二十萬以上的D系列,拓展后機會就更大了。
七、競爭是永遠存在 需要產品有絕對的競爭力
關于由媒體提到尚界等車型進入20萬級別的市場是否會對零跑汽車有壓力,朱江明表示競爭是永遠存在的,只有產品不斷的進步才能生存。
現階段,零跑汽車的C系列和B系列都面臨著很大的競品壓力,朱江明表示競品“像牛毛一樣多”,要脫穎而出就需要產品有絕對的競爭力。
關于國內市場的“卷”,朱江明認為,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每一個企業都需要生存,沒有利潤肯定生存不了,就無從談起發展。
朱江明覺得,每個企業都會綜合平衡銷量和賣價之間的關系, 市場化是最好調節機制。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