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測評媒體來說,給品牌方當財神爺,還是給消費者當看門狗,真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嗎?
8月15日,微博擁有近200萬粉絲的測評博主@樓斌Robin 發布了一條剃須刀測評視頻,對比了飛科 F8與徠芬 P3 Pro等五款產品,結果顯示徠芬產品在機身震手感和剃凈度等指標上表現遜色。測評中提到,徠芬的水平交叉減震技術實際效果不如價格便宜一半的飛科,且用徠芬剃須20秒后換飛科仍能剃出大量胡茬。

當晚,徠芬創始人葉洪新親自下場,發長文質疑測評公正性,并曝光前員工潘堅(樓斌哥哥)曾拿500萬離職補償金;他還指控潘堅在任職期間將零成本內容合作虛報為50萬元商單,并從中牟利,徠芬方面表示已掌握相關錄音證據,將視情況公開;潘堅不甘示弱,回應稱500萬補償是基于估值上億元的股份承諾,50萬合作費用是葉洪新親口允諾的中間人費用,測評內容已是盡力客觀貼近實際體驗。

目前在葉洪新有關“互懟”的相關內容均已被刪除,只留下8月18日的一條博文:“翻篇。志不在此,在星辰大海。 ”同一天,樓斌和潘堅相繼轉發了該微博。樓斌稱,針對葉洪新侵犯二人名譽的事,只要日后不再反復,不再追究。
葉洪新對此次測評反應如此激烈,背后是徠芬電動剃須刀業務承載著公司突破增長瓶頸的重任。徠芬自2021年憑借高速吹風機一戰成名,2023年營業額達30億元,但吹風機市場天花板較低,電動牙刷業務又因技術被模仿、營銷失誤等在2024年虧損8000萬元,電動剃須刀被寄予厚望卻在測評中遭遇重擊,葉洪新自然如臨大敵。
先看測評再下單已成新消費習慣
類似的測評糾紛并非孤例。2014年,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在優酷直播中與測評博主王自如展開長達3小時的辯論,質疑其對Smartisan T1的測評存在“選擇性失明”。這場辯論的背后,同樣是企業利益與測評公信力的碰撞。
從消費者端來看,測評內容在購物決策中扮演關鍵角色。據中國青年報社調查,89.8%的受訪者購物前有看測評習慣,00后更高達94.4%。尼爾森IQ與小紅書報告指出,44%小紅書用戶最近一次購買電子產品是被小紅書種草,高于其他社媒平臺的36%。在B站,近九成用戶在購買科技數碼產品前會搜索測評內容,B站2024年科技內容總觀看量超240億次,其已成為3C品牌推新的必經陣地。
對于高卷入度產品如汽車、數碼設備等,詳實且情感一致的消費者評論能直接增強信任與購買意向,高質量的網紅測評則通過提升購買意向進一步促進銷量,消費者購買意向在其中起到了顯著中介作用。
這種消費習慣的變遷,本質上是信息權力的轉移。當廠商廣告的可信度被過度營銷透支,第三方測評成為消費者對抗信息不對稱的武器。正如學術研究顯示,詳實且情感一致的消費者評論可直接增強信任,而高質量網紅測評則通過提升購買意向促進銷量。
問題在于,當測評媒體的評測結果不利于某品牌時,該品牌可能遭受銷量打擊,甚至引發像徠芬與前員工這般激烈的沖突,測評媒體在某種程度上 “擋了企業財路” 。而若測評媒體受品牌方影響或收錢辦事,消費者將難以獲得真實信息,權益受損。
測評媒體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的信息壟斷。當測評內容從“真實體驗”異化為“商業腳本”。當測評機構掌握流量分配權,其影響力甚至超過傳統媒體。
做企業的財神爺,還是消費者的看門狗?
當下部分測評媒體已經積累龐大用戶基礎,使其既具備成為“企業財神爺”的能量,又肩負著“消費者看門狗”的天然使命。當測評媒體的商業價值與其用戶規模直接掛鉤,利益驅動下的內容變形難以避免——是站在品牌方一側促成交易、拉動銷量,還是站在消費者角度揭露問題、守住權益,這種角色的搖擺始終考驗著行業底線。
一些頭部測評博主憑借影響力,既能化身“企業的財神爺”:不僅能左右產品銷量,還可能參與產品開發早期環節,按自身意見定制產品以保證評測結果友好,間接為品牌鋪路;但其本應作為“消費者的看門狗”,通過真實評測為用戶避坑,這種雙重身份的拉扯,讓內容客觀性時常面臨拷問。但現實是,為維持運營和盈利,測評媒體需在“財神爺”的商業合作與“看門狗”的監督責任間找到平衡,探索合理商業模式,既不辜負品牌信任,也不背棄消費者期待。
對于測評媒體而言,首先要明確“消費者看門狗”的核心定位,堅守職業操守,以真實客觀為首要原則。建立嚴格的評測流程與標準,對送測產品進行多方抽檢、多維度評測,哪怕面對“財神爺”角色帶來的商業誘惑,也要確保內容公正性。畢竟,失去消費者信任的測評,再強的“帶貨能力”也會淪為無源之水。
其次,要加強內容深度與專業度,不僅停留在產品表面功能評測,更要挖掘背后技術原理、市場定位等,為消費者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這種專業度既是“看門狗”的底氣,也是“財神爺”角色的根基。品牌方愿意合作,恰恰是因為用戶認可其專業判斷。
最后,要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除了常見的廣告合作、品牌推廣等“財神爺”式變現,可開展電商帶貨、內容付費、會員服務等,減少對單一品牌合作的依賴,降低因利益沖突導致“看門狗”失責、內容偏頗的風險。
品牌方也應理性看待測評媒體的雙重角色:既不必排斥其“財神爺”的帶貨能力,也需尊重其“看門狗”的監督權利。要認識到,測評媒體既是產品改進與品牌建設的助力者,也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
積極正向地對待測評反饋,對“看門狗”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及時采納優化,讓產品更貼合用戶需求;對不實或惡意內容依法維權,而非試圖用利益捆綁讓其淪為只說好話的“財神爺”。通過與測評媒體的良性互動,既借助其影響力擴大聲量,也通過其監督完善產品,共同推動市場健康發展。
此外,行業協會與監管部門也應針對這種雙重角色建立規范:明確“財神爺”的商業邊界,規范“看門狗”的監督權利。建立測評行業規范與利益披露機制,要求測評媒體明確公示與品牌方的合作關系、利益往來,讓“財神爺”的商業行為暴露在陽光下;
同時保障“看門狗”的客觀評測權利,對惡意打壓測評媒體的品牌進行約束。可參考WOMMA的《影響者營銷指南》規則,制定適合國內的測評行業標準,對“既想當財神爺又想當看門狗卻兩頭失責”的違規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凈化行業環境,讓“財神爺”的商業價值與“看門狗”的監督責任并行不悖,最終保障消費者權益。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既能當好“消費者看門狗”、又能合理扮演“企業財神爺”的測評媒體。但這種平衡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需要通過技術投入、標準建設和行業自律來換取——“看門狗”的公信力是“財神爺”商業價值的前提,“財神爺”的合理盈利是“看門狗”持續發聲的保障。
或許,測評媒體的價值不在于非此即彼地選擇“做財神爺”或“做看門狗”,而在于在兩者之間找到精準的平衡點:既用專業內容幫消費者“避坑”,也用客觀評測為優質品牌“賦能”。
當消費者能清晰識別測評中的商業痕跡,當測評媒體能守住“看門狗”的底線、用好“財神爺”的能量,當企業能正視監督、擁抱真實反饋,我們才能真正迎來一個“拿不準,看測評”的消費新時代。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