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懂懂
編輯 | 秦言
懂懂筆記
當全球首個L4級多智能體蜂群系統在ISC2025的開幕式上展示一句話生成的10分鐘史詩大片時,臺下觀眾驚嘆的不僅是技術奇觀,更是一位中國互聯網老兵向新時代遞交的答卷。
ISC 2025大會以“ALL IN AGENT”為主題,這是周鴻祎全力錨定的新一輪AI浪潮的核心坐標。從殺毒軟件革命到安全云布局,再到如今押注“智能體蜂群”,這位見證并參與了中國互聯網三十年激蕩史的技術狂人,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務實的行動力,為AI的價值落地推開了一扇大門,同時也為伴生的安全風險構筑起全新的智能防線。
![]()
洞察者:以智能體推動AI價值落地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大模型的參數量級和能力邊界不斷刷新紀錄,但在企業真實業務場景中卻難以真正“落地生根”。
周鴻祎精準剖析了癥結所在:推理能力不足讓模型更像知識庫,而非決策者;更致命的是,模型“不具備獨立做事的能力,不太會用工具”—— “缺手缺腳”。這導致企業部署的大模型往往淪為高級“聊天機器人”或“知識問答機”,無法介入核心業務流程,無法創造看得見的生產力價值。算力在空轉,價值在懸置。
智能體,正是賦予大模型“手”與“腳”的關鍵載體。它利用大模型的“大腦”進行推理,能自主理解任務目標、規劃分解復雜任務、調用工具,并具備記憶能力,從而將工作“從頭做到尾”。正如人類文明的進步不僅靠大腦進化,更依賴工具的創造與使用,智能體通過標準化的“工具接口”(如MCP),讓大模型真正“活”起來,具備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動力。
![]()
周鴻祎預言:從大模型進化到智能體(Agent)是必然的。他強調,2025年,既是“智能體的元年”,更是“人工智能落地發展最重要的一年”。
為清晰地描繪智能體的進化路徑和應用價值,周鴻祎提出了獨創的智能體五級分類體系,這成為理解AI落地深度的標尺:
L1 聊天助手 (如ChatGPT):本質是高級“玩具”,擅長對話、問答、情感陪伴,是智能體的最初形態,能力止步于交互。
L2 工作流智能體 (如Dify):進化為“工具”。人類預設流程(SOP),AI按部就班執行。效率有所提升,但靈活性低,本質是人操作工具干活,AI是工具本身。
L3 推理型智能體 (如早期Manus, 納米AI上的數萬專業智能體):實現質變,成為“專業員工”。AI能自主規劃任務流程,調用工具完成復雜目標(如撰寫萬字深度報告、規劃復雜行程)。它標志著AI從被動執行轉向主動思考與行動。
L4 多智能體蜂群 (如納米AI):其革命性在于突破單一智能體瓶頸,讓多個L3“專家級”智能體像搭積木一樣“拉群組隊”,實現深度的任務協同、信息共享與并發執行。
L5 超級智能體 (ACA - Agent-Create-Agent):未來的終極形態,AI能自我進化、自主創建新智能體,尚在探索中。
![]()
這五級躍遷,清晰地勾勒出AI從“玩具”到“工具”,再到“員工”,最終成為“自組織軍團”的價值深化之路。周鴻祎強調,從L3到L4的跨越,是解決“復雜任務天花板”的關鍵。L3如同單打獨斗的專家,能力有上限;L4則像一支由專家組成的、有指揮有協作的軍團,能夠承接更高價值、更宏大復雜的成果,真正釋放AI的生產力潛能。360的納米AI智能體蜂群,正是這一層級突破的先行者。
周鴻祎的這番洞察,不僅是對技術趨勢的預判,更是360自身戰略的基石:“安全是數字化智能化的底座,AI是數字化的頂峰。”在AI時代,360選擇了“安全+AI”雙主線發展。一方面,以“底座”的擔當,用安全守護智能時代的每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勇攀“頂峰”,以AI(特別是智能體技術)定義未來,推動生產力的根本性變革。
其核心邏輯在于:真正的行業影響力,源于將深刻的洞察轉化為落地的解決方案,在AI重塑一切的洪流中,既做創新的引領者,也做安全的守夜人。
破局者:用AI盾牌對抗AI黑客???
人工智能的狂飆突進,也在將網絡安全拖入一片前所未有的“黑暗森林”。當全球企業還在為傳統漏洞與數據泄露焦頭爛額時,一場由AI驅動的“降維打擊”已悄然降臨——智能體黑客。這個周鴻祎在ISC 2025大會上反復敲響警鐘的名詞,正成為懸在數字世界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過去高水平的黑客一將難求,抵御攻擊我們尚有信心。但現在,一個人類黑客能操控上百個智能體黑客,批量發起永不疲倦的自動化攻擊。”
周鴻祎的警示并非危言聳聽。隨著黑灰產將黑客經驗“喂”給大模型,訓練出能自主規劃攻擊路徑、發掘漏洞、編寫惡意程序的智能體軍團,網絡攻防的底層邏輯已被徹底顛覆。
360數字安全集團總裁胡振泉進一步揭示了“內憂外患”的復雜戰場:
于內,AI自身攜帶“四大基因缺陷”——一切皆可編程(意味著一切皆可被篡改)、一切皆可模仿(深度偽造泛濫)、一切皆可生成(虛假信息爆炸)、一切皆可調度(系統級風險);
于外,國家級黑客組織正將AI武器化,黑產團伙批量制造攻擊工具,安全漏洞從代碼層蔓延至整個AI供應鏈。
當大模型的“幻覺”可能引發金融誤判,當自動駕駛系統可能被惡意指令劫持,傳統安全的邊界早已被擊穿。只有降維打擊才是最有效的打擊,周鴻祎指出必須要跳出安全看安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太久了,我們要看看AI如何改變世界,再從AI的視角審視安全。”
![]()
維升思考的結論是企業深陷雙重困局:一邊是安全運營專家極度稀缺,“買再多軟硬件也抵不上一個真專家”的窘境持續多年;另一邊是智能體黑客的“人海戰術”碾壓傳統防御。破解之道唯有一條:以AI之矛,鑄安全之盾——“只有‘以模制模’,用智能體對抗智能體,才能奪回主動權。”
這一理念在360的“安全智能體艦隊”中得到極致演繹:內容安全智能體充當AI內容“守門人”,7×24小時攔截違法信息、抑制虛假生成,用算法過濾算法之惡;AI Agent安全智能體緊盯智能體“越權”行為,通過異常識別與權限管控,防止數據泄露與違規操作;軟件安全智能體深入AI系統供應鏈,掃描代碼漏洞與開源風險,將威脅扼殺在萌芽;安全風險評估智能體化身“紅隊指揮官”,主動模擬黑客攻擊路徑,提前暴露系統短板。
重點是,這四大智能體并非孤立作戰,而是在蜂群調度中心指揮下協同聯動,形成從內容生成到任務執行、從開發上線到風險預警的全鏈路防護網。它們本質是安全專家的“數字克隆體”,將人類精英的分析能力、決策邏輯和實戰經驗復刻為算法模型。企業只需部署算力,即可獲得一支不知疲倦的“虛擬安全軍團”,徹底扭轉“人才荒”的痛點。
“未來的競爭,取決于誰能駕馭更多智能體。”周鴻祎點明智能時代的安全本質。
推動者:讓每個企業擁有智能體軍團
???
再強大的大模型若不能轉化為生產力,終將是鏡花水月;前沿的創新若不能普惠于萬千企業,終難形成真正的技術革命。
周鴻祎是互聯網圈最敢想、敢說、敢干的企業家之一。在AI時代,他可以為產業做更多,不僅僅是守護安全。其實從三年多前大模型熱開始,周鴻祎就一直活躍在AI的一線。務實且實干的內核驅動下,周鴻祎希望能在AI技術民主化的道路上幫助更多的企業。這也正是智能體工廠落地的背景。
如何讓每個企業都能打造自己的L3、L4級智能體?
我們知道,構建智能體的技術壁壘很高:算力調度、大模型基座、存儲編排、運營環境等八大基礎設施,足以讓普通企業望而卻步;而多智能體協作的“協同困境”,更是難以跨越的技術鴻溝——單智能體執行100步任務后成功率可能暴跌至百萬分之二,多個智能體若缺乏高效協作,其成功率甚至呈指數級衰減。“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窘境,在數字世界同樣存在。
![]()
360智能體工廠幫助企業打破這些技術壁壘,如同一個開箱即用的“數字軍團制造中心”。
無需一行代碼,業務專家用自然語言描述崗位需求,系統便能自動生成專屬L3級“專業員工”。這徹底顛覆了AI開發由程序員壟斷的傳統,讓最懂業務的人直接打造“數字伙伴”。
工廠內置納米AI獨創的“蜂群協作框架”,突破多智能體協同瓶頸。它像一位無形的“指揮官”,通過智能體間的記憶共享、任務規劃與并發執行機制,讓多個L3專家如同精密齒輪般咬合聯動。實測數據令人震撼:連續執行1000步任務不中斷,Token消耗高達3000萬,任務成功率穩定在95.4%——這標志著大規模復雜任務處理從不可能變為日常。
目前平臺已集成5萬多個現成L3智能體與200余款官方工具,覆蓋視頻制作、行業研究、電商運營等全場景。企業可像“BOSS直聘”般自由雇傭、組合這些“數字精英”,甚至將自有智能體接入蜂群,瞬間組建跨領域作戰的L4級“超級戰隊”。
智能體工廠正在重塑企業競爭的底層邏輯:
首先,生產力瓶頸被擊穿。過去數十人耗時數天的市場分析報告,如今由“研究蜂群”十幾分鐘自動完成;一部需專業團隊制作數日的宣傳片,通過“視頻蜂群”一句話指令20分鐘成片。
其次,推動組織進化。創業者可指揮由數十個智能體組成的“虛擬團隊”,以極低成本實現10倍效能;傳統企業員工則蛻變為“智能體指揮官”,駕馭專業蜂群完成過去不敢想象的復雜項目。“超級個體”與“超級組織”的時代已經啟幕。
第三,AI平權。中小企業無需天價投入,即能擁有媲美巨頭的AI能力。周鴻祎用技術拆除了創新的圍墻,讓AI驅動的增長不再是巨頭的專利。
在AI這個產業轉折點上,周鴻祎再次站在產業潮頭——將全線產品注入智能體基因,一方面推動安全云升級為全球首個智能體驅動安全服務,為AI守衛生命線。另一方面,通過智能體工廠和智能體蜂群幫助更多的企業快速打造自己的AI智能體軍團。
冷眼旁觀 麻辣點評 深入分析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