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今天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獲悉:近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由中山醫院承擔建設“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醫療領域臨床醫學科研方向)”的任務。該基地以“聚焦臨床科研、破解行業痛點、構建生態標桿”為核心定位,致力于打造覆蓋“研發-測試-驗證-應用”全鏈條的創新支撐平臺。
據悉,人工智能正加速賦能醫療健康領域,成為推動行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據市場預測,到2025年全球AI應用市場規模將達1270億美元,醫療領域占比超20%。目前,我國AI技術已在應急救治、遠程會診等場景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醫療服務效率。然而,在臨床科研深度應用層面仍存在突出瓶頸:數據標準不統一導致“數據孤島”現象,制約模型優化;關鍵設備與標準體系自主化程度不足;更值得注意的是,近七成實驗室成果難以對接臨床需求,在重大疾病精準診療等關鍵環節亟待突破。
基地建設將重點圍繞五大核心能力展開:一是建設國產化算力支撐平臺,通過自建微調/推理算力集群,嚴格保障隱私數據“不出域”,為安全高效的數據處理與模型訓練提供堅實基礎。二是打造全鏈條模型服務體系,以國產自主可控的基礎大模型和AI框架為底座,構建涵蓋模型工程、Agent(智能體)工程、AI資產管理在內的全流程服務能力。三是構建可信數據空間,依托上海市衛生健康數據大平臺,整合醫療、醫保、醫藥及專病數據資源,提供貫穿數據全生命周期的治理與管理服務。四是開發開放工具鏈,打造模塊化應用開發組件,提升醫療多智能體系統構建效率,并向行業生態開放共享。五是建立立體化安全體系,形成覆蓋數據安全、模型安全、應用安全、網絡安全的綜合運維保障機制,確保各項創新技術在真實場景中落地合規可控、安全可靠。
在具體應用層面,基地將面向醫學科研、智能診療能力提升,智能醫療器械開發,智能醫用機器人研發等方向,落地不少于49個特色應用場景,并發布超過10項配套標準規范。這些創新技術將顯著提升診斷精準度和效率,使醫務人員能夠更專注于復雜病例的攻關和治療方案的優化。同時,患者也將受益于更高效的診斷流程、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以及從診前咨詢到術后隨訪的全流程優化服務。
該基地的建設不僅將推動醫療AI技術的臨床轉化,還將形成可推廣的“復旦中山經驗”——包括先進的技術標準體系、成熟的數據治理模式,以及高效協同的創新生態。這些成果將為我國醫療人工智能產業的整體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顧建英表示,將在發改委、衛健委、數據局、經信委等單位的指導下,在各合作單位的支持下,全力推進基地建設,以打造醫療AI技術創新的“策源地”為目標,助力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構建精準診療服務體系,讓前沿醫學技術更好地服務民生,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原標題:《中山醫院獲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建設項目,將打造醫療AI創新策源地》
作者:解放日報 顧泳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