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頓到愛因斯坦,他們都認為宇宙處于穩恒態,即大小不會發生變化,但1929年天文學家哈勃,通過星系紅移數據,發現宇宙中絕大部分星系都在遠離地球,證明了宇宙并不是穩恒態,而是處于膨脹狀態。

上世紀90年代,宇宙膨脹又被進一步確認為加速膨脹,罪魁禍首是占比宇宙70%的暗能量,并且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就越快。
但因為光速只有每秒30萬公里,所以遠方星系發出的光并不總能在此刻被我們看見,由此就誕生了一個特殊的時空區域,可觀測宇宙,它是一個以地球為觀測中心,半徑465億光年,直徑930億光年的一個球形時空,也被稱為哈勃體積。

在這個范圍內,由于我們是從地球上向四周觀測到,所以才能看到大部分星系都在遠離地球,但放到全宇宙范圍內,地球就不是中心了。
目前哈勃望遠鏡測定的宇宙膨脹速度,是每326萬光年67公里每秒,這個速度其實并不快,甚至在幾百萬光年的范圍內還比不上引力,因此仙女座星系才能在膨脹的宇宙中,未來撞上銀河系,真正受到宇宙膨脹速度影響的,是距離銀河系數千萬光年以上的那些星系,它們發出的也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飛到地球。

嚴格意義上來說,一旦星系和地球的距離超過了145億光年,那么宇宙膨脹的速度就超過了光速,這意味著這個星系發出的光,永遠都只能在路上,永遠飛不到地球,這個星系也就和我們沒關系了,用三體里的話來說就是:星系到達了地球的光錐之外。

如果暗能量的占比沒錯,就是70%的話,未來宇宙的膨脹速度還會更快,最終所有的星系都會退行到地球光錐之外,到時候銀河系就成了可觀測宇宙里唯一的星系,并且從銀河系內的恒星距離,也會因為宇宙超光速膨脹而越來越遠,最終導致銀河系的解體。
這種宇宙尺度上的物質密度下降,最終會撕裂宇宙中的每一顆恒星和行星,以及每一顆原子,屆時整個宇宙將不存在任何物質。

不過大撕裂至少都是以萬億年為單位的,距離我們太遠了,37億年后仙女座和銀河系相撞,50億年后太陽膨脹成紅巨星,這些其實也不現實,真正和現在的我們息息相關的,其實是月球和火星開發以及地球氣候變化,或者是近地小行星的威脅。

以上這些宇宙中的突發事件,都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把人類文明從宇宙中抹掉,這也就是費米悖論里的大過濾器,至于外星文明,它們可能下一秒就駕駛光速飛船躍遷到地球附近,也有可能永遠不會造訪地球。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