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之星:于瑩
日前,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翼菲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
據了解,翼菲科技是一家深耕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若成功上市,翼菲科技將成為港股“輕工業全品類機器人第一股”。招股書顯示,翼菲科技的主要營收依賴于為客戶提供綜合機器人解決方案,機器人本體業務的業績雖然顯著提升,但目前只貢獻公司二成營收。
證券之星發現,目前,翼菲科技的盈利模式尚未穩固。雖然其產品線日益豐富,公司還成功拓展至海外市場,但其尚未實現盈利。過去三年,公司已累計虧損2.38億元。與此同時,公司現有產能利用率尚未飽和,其募資后規劃的產能能否有效消化,也尚待時間檢驗。
此外,其大客戶貢獻的收入劇烈波動,其各業務的毛利率也波動明顯,這些都揭示了公司在經營中存在的風險。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內,其研發投入占比有所降低,銷售以及營銷費用占率卻大幅攀升,顯現出“重營銷輕研發”的潛在隱憂。
此番赴港上市,翼菲科技能否利用募集資金有效提升技術壁壘、優化業務結構、控制成本并最終實現盈利,將是市場關注的核心焦點,也是其能否在競爭激烈的工業機器人賽道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第一大客戶貢獻收入斷崖式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翼菲科技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集工業機器人研發和制造、控制系統開發、視覺系統開發、提供綜合機器人解決方案于一體機器人企業。
招股書顯示,翼菲科技的機器人本體主要包括并聯機器人(Bat系列)、移動機器人(Camel 系列)、多關節機器人(主要包括SCARA機器人(Python系列)、六軸機器人(Mantis系列)、 晶圓搬運機器人(Lobster系列)、控制器及視覺系統(主要包括通用控制器(Gorilla系列)、 專用控制器(Kingkong系列)及視覺檢測器)以及與機器人本體兼容的配件及相關售后服務。
此外,基于上述豐富的機器人產品,翼菲科技圍繞智能制造特定應用場景,提供基于智能自動化系統的綜合機器人解決方案。公司推出不同定制化程度的方案,廣泛應用于上下料、分揀、取放、包裝、視覺檢測、組裝、涂膠等自動化功能領域。
在2023年的相關報道中,翼菲科技創始人張賽稱,手機背后的設備制造企業富士康、藍思科技的產線,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的產線建設都有翼菲機器人的參與。證券之星注意到,2022—2024年,翼菲科技營收呈現穩健增長態勢,分別實現1.62億元、2.01億元、2.68億元,但整體規模并不算大。
此外,公司目前似乎仍以銷售機器人解決方案為主,2024年,機器人本體業務從2022年的5%占比提升至20.8%,但機器人解決方案2024年的營收占比仍然達到79.2%,為公司貢獻主要營收。也就是說,從營收結構看,公司更偏向一家銷售方案設計的公司。

證券之星注意到,報告期內,公司對大客戶較為依賴。2022年—2024年,翼菲科技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1.35億元、1.22億元及1.34億元,分別占同年總收入的83.3%、60.7%及50.1%。其中,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1.16億元、0.81億元及0.64億元,分別占同年總收入的71.2%、40.3%及23.7%。三年期間,公司來自第一大客戶的收入斷崖式下滑,從貢獻七成營收逐步縮小至二成。
公司尚未盈利,研發實力待考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期內,翼菲科技尚未實現盈利。2022—2024年,公司凈虧損分別為5755.3萬元、1.11億元、7149.5萬元。累計虧損達到2.38億元。過去三年,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5057萬元、1.06億元、5233萬元。
招股書顯示,公司虧損主要源于研發投入及市場拓展開支。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翼菲科技的研發開支分別為3420萬元、3310萬元及3870萬元,分別占當年營收的21.1%、16.5%及14.4%;報告期內,其銷售及營銷開支從1478.9萬元增長至5314.9萬元,銷售費用率從9.1%增加至19.8%。
可以看出,雖然翼菲科技的研發金額有所增加,但研發費用率不斷走低,而另一邊,公司的銷售費用卻不斷提升,銷售費用率也攀升至兩位數,公司有“重營銷輕研發”的趨勢。

招股書顯示,公司共有研發人員202人,2024年,其研發人員的平均年薪為14.7萬元,其已獲得271項授權專利,但只有36項發明專利。
對比起來,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匯川股份2024年的研發人員合計5538人,研發投入達到31.47億元,研發費用率為8.50%。截至報告期末,公司累計獲得2886個專利及軟件著作權。另一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埃斯頓,截至2024年末,公司共有授權專利590件,其中發明專利252件。可見,公司的研發實力有待提高。
報告期內毛利率波動明顯
證券之星注意到,報告期內,翼菲科技的毛利率波動明顯。2022年—2024年,公司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6.7%、18.3%及26.5%,起伏較大,具體來看,其機器人本體業務毛利率從10.8%降至7.1%又急速飆升至35.6%;而機器人解決方案的業務的毛利率卻整體有所下滑,從28.6%降至20%又回升至24.1%。
對此,公司在招股書中解釋道,機器人本體的毛利率由2023年的7.1%顯著提升至2024年的35.6%,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機器人本體在技術設計方面的升級(如結構輕量化及控制器升級)、采用國產零部件及量產過渡。2023年,公司產生了更高的初始布局成本用以促進若干機器人本體量產。
另外,和常規認知有所不同,公司的硬件業務比“方案設計”更加賺錢。公司稱,機器人本體通常是受益于規模經濟的標準化產品,毛利率通常較高,而機器人解決方案則是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定制化,因此毛利率通常較低。

對比來看,目前資本市場上,在機器人研發制造與提供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方面,瑞松科技與翼菲科技業務結構有一定相似性。
公開資料顯示,瑞松科技的業務涵蓋機器人、AI機器視覺、工業軟件、智能制造領域的研發、設計、制造、應用和銷售服務,為客戶提供柔性自動化、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其以工藝為核心,提供全方位數字化工廠、智能工廠解決方案,產品包括機器人、激光裝備等,客戶覆蓋新能源汽車、3C電子等領域。但2024年,其銷售硬件業務的毛利率(13%~20%左右)遠低于方案設計(40%以上)的毛利率。

產能利用率尚未飽和下仍要擴產
招股書中,翼菲科技也表示,IPO募集所得資金凈額將有30%用于機器人技術開發。除此之外,還有約25%投入到生產線開發及產能建設上,約20%投入到海外業務網絡發展,剩下約15%投入供應鏈上下游投資及補充營運資金。
據了解,目前,翼菲科技的產品現已遍布中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歐洲、北美、拉丁美洲及東南亞等20多個海外國家和地區。2024年,其海外收入約占該年收入的9.5%。
但從產能上看,公司的機器人本體生產的產能利用率尚未飽和。2024年,濟南的三條生產線的產能利用率分別只有70%、73%和55%,未來募資擴張后,公司的產能是否能夠消化?這一點還要打個問號。(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于瑩)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